關(guān)于我的自戀
本次反思來自未明子所說的虛偽是形式的一部分與yp所說的力比多以自戀的形式返回。
首先我要引入一個道德的困境。
兩個人在沙漠誰死誰生的生存困境。
無反思的沒有突破困境的可能的虛偽與善良,這種善良與虛偽在這種生存困境中表現(xiàn)得是一種樸素的求生欲望。
這種非常幼態(tài)的善良與虛偽是還沒有把握到事件的真相的。
就像沙漠里的兩個小白,對走出沙漠的方法一無所知的那種人。
這種樸素的善良如果沒有領(lǐng)悟到事件的真相的話,也就是思而不學,就很有可能會演變?yōu)橐环N自戀式的善良,也就是所謂的圣母(貶義的)。
而虛偽(或者說不夠善良的)的人呢?就算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也不會去考慮二人同生的方向。他永遠最先保證的是自身的生存,這種心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前一種善良溺愛出來的。
正是那種無腦式的善良,導致了這種從根本上就不考慮二人同生的可能的心態(tài),因為從一開始他就是被人所供養(yǎng)的。他也只愿意被人供養(yǎng),所以就算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往往是短時的)是把生存的壓力轉(zhuǎn)移到其他人身上的。
然而在這種沙漠里的生存困境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的虛偽者,考慮到的辦法往往是把另一個人視作被利用的工具的,這種想法植根于(他理當供養(yǎng)我)。
而明白事情真相的善良也有兩種,一種是仍然懷揣著二全齊美的幻想并且不愿意妥協(xié)的善良者。
這種人如果生存困境稍微難一點,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最后的結(jié)果只能是他死,虛偽者活。
一種是認清現(xiàn)實而且幻想不占據(jù)主要地位的。
利己永遠排在第一位(某種程度上這種人也同樣有一定的自戀成分,是一種認為自己是似唯一拯救者的心態(tài)?)
倒不如說這種人是懷揣著幻想的利己主義者。
或許馬克思就屬于這一類人?
而我的自戀大概處在半懂不懂的階段
如果讓我來形容我的話,我可能是虛偽與真誠的結(jié)合體。
一方面我長期的被供養(yǎng),另一方面我又抱著類似拯救的幻想。
像我這種善良的懶人,最終的導向幾乎必定是圣母。
不上不下卡在這了
如果不是未明子點醒了我,可能我還是一個完全沉浸在幻想中的“圣母”。
你當然可以自戀,所以你愿不愿意去解決問題呢?
是拋棄自己的善良徹底的虛偽
還是真正的擺脫供養(yǎng)的幻想,不再做一個完全的寄生蟲呢?
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好難啊
去尼瑪?shù)膽?zhàn)爭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