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哲思 | “太平洋”的中間是什么
◎宗守云
有個腦筋急轉彎,問:“太平洋的中間是什么?”有人答某個島嶼,有人答某個海域,有人答某個經(jīng)緯度。結果答案是“平”,“太平洋”三個字中間是“平”字。
這其實涉及了元語言和對象語言的問題。元語言是關于符號本身的語言(包括文字),對象語言是關于代表對象的語言。比如“桌子”,如果說“桌子是一個名詞”,這里的“桌子”是就符號本身而言的,跟代表對象無關,這是元語言的用法;如果說“桌子是一種家具”,這里的桌子是就代表對象而言的,不涉及符號本身,這是對象語言的用法。在交際中,人們一般只注重對象語言的用法,很少想到元語言用法,因此,當聽到“太平洋的中間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時,首先想到這個問句的代表對象,想到島嶼、海域、經(jīng)緯度等等,很難想到“太平洋”這三個字的中間是什么。而設計問題的人正是抓住人們的這一普遍心理共性來設計問題的。
元語言可用于科技語體,說寫者對符號本身做出解釋,不涉及代表對象。比如“桌子是一個名詞”“桌子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桌子是兩個漢字”“桌子不是語言學術語”等等。元語言還用于語言游戲的場合,包括猜謎、學話、腦筋急轉彎等等,這在相聲、小品等藝術領域經(jīng)常用到。比如,有個謎語,謎面是“上頭去下頭,下頭去上頭,兩頭去中間,中間去兩頭”,謎底是“至”。這是利用“去”的元語言用法設計的謎面,意思是“上頭是‘去’字的下頭,下頭是‘去’字的上頭,兩頭是‘去’字的中間,中間是‘去’字的兩頭”。由于人們在理解謎面時,一般都把“去”理解為對象語言的用法,認為是“上頭走向下頭”等,這就很難猜出謎底。再比如小品《賣車》,有個學話的片段,趙某要求范某向高某學話,高某說什么,范某學什么,對話如下:
高某:準備好了嗎?
范某:好了。
趙某:錯。我媳婦兒說“準備好了嗎”,你也得說“準備好了嗎”。
范某:這句就開始了?
趙某:什么叫學話?
范某:行,明白了。
趙某:重來。
高某:準備好了嗎?
范某:準備好了嗎?
高某:老頭子他又錯了。
范某:沒錯。
趙某:錯!錯錯!我媳婦兒說“老頭子他又錯了”,你也得說“老頭子他又錯了”。
學話游戲要求學話者機械模仿說話者的原話,實際上就是話語的元語言用法,但由于思維習慣的影響,學話者不自覺地理解為對象語言的用法,而按照對象語言理解并應答,就違反了學話游戲的規(guī)則。范某正是受到思維習慣的影響而違反了學話游戲的規(guī)則,從而鉆進趙某和高某的圈套。通過故意混淆元語言和對象語言造成語言沖突,正是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實現(xiàn)沖突的方式之一。
區(qū)分元語言和對象語言,可以認清不同層面的語言現(xiàn)象。筆者在北方某高校工作時,有一位教授興沖沖地告訴我,他有個重大發(fā)現(xiàn),不僅名詞可以當主語,所有詞類都可以當主語,比如“‘關于’是個介詞”,這就是介詞“關于”當主語。這就是沒有區(qū)分元語言和對象語言的緣故,“‘關于’是個介詞”是元語言用法,不是對象語言的用法,因此根本不能參與語法分析,只有對象語言的用法才能用于語法分析。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8年第10期《語言哲思》欄目。)


《咬文嚼字》2018年第10期電子版
我刊郵發(fā)代號4-641,歡迎至各地郵局訂閱。也可撥打我社郵購部電話021-53204211訂購。您還可以通過微信掃碼訂閱。(注意:電子刊只能在手機端閱讀,購買后無法退款)

跳轉郵政微商城訂閱

訂閱2022年全年電子刊

咬文嚼字公眾號

咬文嚼字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