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華|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云個展


楊書華,1938年生于山東武訓故里。六十年代在部隊從事美術工作,其間以畫馬、牛、羊動物見長,兼畫花鳥、人物?,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華國禮書畫家、世界華人藝術家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教育部中國老教授協(xié)會會員(博導·終身教授),美術評論家,世界名人獎獲得者。
【作品鑒賞】
蕭蕭馬鳴紙上來
文/介子平
筆筆見骨,其性主剛,線線矯健,其趣簡古,其馬如其人,男子漢風范,沒有媚態(tài),只有遒勁。

楊書華先生筆下的馬,皆健碩壯實,銅筋鐵骨,其線條歸納刊落,刪繁就減,其暈染靈空寫意,概括簡約,一陽剛一陰韌,筆墨兼濟,一跳躍一凝滯,堅柔中攬,于提捺徐疾、枯潤抑揚間,又頗得意趣?!皶嬛恚蠲?,純是化機。從一筆貫到千筆萬筆,無非相生相讓,活現(xiàn)出一個特地境界來”,清人張式《畫譚》中的這句話,似對楊先生而言。

鞍馬畫古已有之,畫馬成專科,則始于南北朝時期,畫馬名家首推南齊毛惠遠、北齊楊子華。之后,名家輩出,曹霸、韓干、李公麟、趙孟頫等皆有作品流傳。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畫品》對此記錄:“張穆尤善畫馬,嘗言:韓干畫馬,骨節(jié)皆不真,惟趙孟頫得馬之情,且設色精妙。

又謂:駿馬肥須見骨,瘦須見肉,于骨節(jié)長短尺寸不失,乃為精工。又謂:馬相在骨,其腹前有兩蘭筋,嘗微動者則良。前蹄后又灶,謂之寸今。馬奔馳時,后蹄能擊到寸金,謂之跨灶??绺咭淮缯邽轵E,低者次之。寸金處常破損如豆大,有血流出,不生毛,是為跨灶之驗。凡馬皆行一邊,左前足與左后足先起,而右前足右后足乃隨之,相交而馳,善騎者于鞍上已知其起落之處,若駿馬則起落不測,瞬息百里,雖欲細察之,恒不能矣。故凡駿馬之馳,僅以蹄尖寸許至地,若不沾塵,然畫者往往不能酷肖?!?br>

徐悲鴻無疑是近代畫馬集大成者。何以如此生動?受西方寫實主義影響的徐悲鴻,強調對物寫生。為把馬畫好,曾作過千余幅速寫,并親手解剖馬體,對其結構、形態(tài)均了然于胸。對細節(jié)的描繪尤為重視,以馬蹄為例,其嘗言:“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那是因為馬蹄是力量與重心的集結所在,是動靜靈活的關鍵?!?br>

楊先生筆下的馬,同樣不帶鞍轡,未見韁繩,一派自由豪放氣質,昂首嘶鳴,鬃毛飛立,四蹄騰踏,剽悍雄健,屬詩意寫實風格。矯捷疏放,經冬猶茂,因了那些似定不似、飄浮游移的線條,使之看上去風馳電掣,如飛針走線,急若鷹隼,如跌瀑直下,輕舟投梭。畫馬,大多以馬喻人,托物抒懷,借以抒發(fā)某種心情。

水草尋常行處有,相期效死得長征,昂首挺胸,目視遠方。頭部以濃墨作平面剪影式概括處理,小心留白,表現(xiàn)出頭部的結構。馬頸挺立,胸肚臀腿以骨線勾勒,馬尾與頸鬃,則以重墨干筆用力揮出,飄動飛逸,虛實相生。畫面墨色既發(fā)揮了國畫傳統(tǒng)寫意的簡潔與凝練,又結合了西畫的塊面與光影,將馬的形體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此即以馬喻人、托物抒懷特點。

不徒寫其貌而肖其品,即為寫意。雖曰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畫作有天趣、人趣、物趣之別境,天趣者神也,人趣者生也,物趣者形也。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往往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肖形寫意之間,適度愜當,恰如其分,乃楊先生的又一特質。較之先前的潑墨寫意,狂草線條兼及速寫筆意,五墨六彩,韻色十足,愈發(fā)得老辣。

連營畫角,疆場風云,畫者定是壯人臆氣、疏放無羈性格,作品方會有長川繞梁、氣脈連貫面貌,方會有云中神龍、不見端倪氣象。雄健之風,剛毅之勢,總能予人一番健康蓬勃、積極向上感覺,楊先生皆此類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