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版《舊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二十六?太宗諸子》文德皇后二子
恒山王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長子,因為他出生于太極宮承乾殿,因此這樣命名。武德三年,冊封承乾為恒山王。武德七年,改封到中山。太宗即位后,冊封他為皇太子。承乾八歲時,性格聰敏,太宗很寵愛他。太宗服喪時,國政都由李承乾聽斷,李承乾表現(xiàn)得很識大體。從此以后,太宗每次外出行幸,常讓承乾居守監(jiān)國。
李承乾長火后,喜好聲色,慢游無度,但是害怕太宗知道,于是不敢表現(xiàn)得太明顯。每次在朝堂上議事,一定談?wù)撝倚⒅溃顺?,就與群小褻狎。東宮中的臣子有時想要進諫,承乾一定先揣摩他的意圖,便危坐斂容,引咎自責(zé)。李承乾處理樞密宮中的事,用他的才智掩飾他的過錯,群臣常常稱贊他,所以皇帝和朝臣一開始都認為他聰敏而沒有察覺他的過失。承乾有足疾,行走很艱難,而魏王泰有當(dāng)時美譽,太宗逐漸寵愛重視他。承乾害怕皇帝有廢立太子的打算,很忌憚李泰。李泰也自負他的才能,潛懷奪嫡之計。于是各樹朋黨,遂成釁隙。有一位太常寺樂人,年齡十多歲,姿容美麗,擅長歌舞,承乾特加寵幸,稱他為稱心。太宗知道后大怒,抓獲后稱心殺了,又有數(shù)人因為稱心連坐而死。承乾認為是李泰告密,怨心逾甚。李承乾痛悼稱心不已,在東宮中建造屋室,為稱心建造雕像,在雕像前陳列偶人車馬,命令宮人早晚奠祭。承乾多次來到稱心的雕像前,徘徊流涕。李承乾在東宮為稱心建筑一座墳?zāi)梗①浌贅浔?,以申哀悼。承乾自此托疾不朝,這樣過了幾個月。李承乾常命戶奴數(shù)十百人專習(xí)伎樂,學(xué)胡人椎髻,用彩布為舞衣,尋橦跳劍,晝夜不絕,鼓角之聲,日聞于外。
當(dāng)時東宮的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受皇帝命令輔導(dǎo)太子,于志寧撰《諫苑》二十卷勸告太子,穎達又多次規(guī)奏。太宗褒獎他們,二人各賜帛百匹、黃金十斤。為了勉勵承乾,遷志寧為詹事。不久,志寧為母親服喪去職,承乾日益驕侈放縱。太宗重新任命志寧為詹事,志寧與左庶子張玄素多次上書切諫,承乾并不納。李承乾又嘗召壯士左衛(wèi)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給予他們厚禮,讓他們殺了魏王泰,沒有成績,只好停止。不久李承乾和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wèi)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jié)、駙馬都尉杜荷等謀反,將要縱兵入西宮。貞觀十七年,齊王祐反于齊州。承乾對紇干承基說:"我西畔宮墻,去大內(nèi)正可二十步來耳,此間大親近,豈可并齊王乎?"于是承基也與齊王勾結(jié),按照律法應(yīng)該被處死,于是告訴皇帝這件事。太宗將承乾幽禁在別室。命令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人審查,查詢?yōu)槭聦崱;实蹚U承乾為庶人,徙到黔州;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都被處死。李承乾宮僚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中書舍人蕭鈞,都是以材選用,承乾宮變失敗,太宗深明大義,赦免了他們的罪過。十九年,承乾在他的住處死亡,太宗為李承乾輟朝,葬以國公之禮。李承乾有兩個兒子李象、李厥。李象官至懷州別駕,李厥官至鄂州別駕。象子適之,別有傳。
濮王泰:
李泰,字惠褒,是太宗第四子。年少時文才出色。武德三年,冊封李泰宜都王。四年,李泰進封衛(wèi)王,作為衛(wèi)懷王霸的后代。貞觀二年,改封李泰為越王,作為揚州大都督。五年,李泰兼領(lǐng)左武候、大都督,并不在宮廷中擔(dān)任官位。八年,解除李泰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的職位。七年,轉(zhuǎn)封李泰為鄜州大都督。十年,冊封為魏王,遙領(lǐng)相州都督的爵祿,其余的官位和從前一樣。太宗因為李泰好結(jié)交名士愛好文學(xué),特令李泰在王府中別置文學(xué)館,任他引召學(xué)士。皇帝又因為泰腰腹洪大,趨拜困難,于是特許李泰乘小輿到達朝廷?;实蹖钐┻@樣寵異。十二年,司馬蘇勖因為從古至今名王大多聚集賓客,特別著述贊美的,勸李泰上奏皇帝,撰寫《括地志》。李泰于是奏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就府,撰寫這篇文章。十四年,太宗臨幸李泰在延康坊的住宅,赦免雍州及長安中犯了大辟罪已下的犯人,免去延康坊百姓今年的租賦,又賜李泰府上官僚帛有差。十五年,李泰撰寫《括地志》完成,上表皇帝,皇帝詔令放在秘閣,賜李泰物萬段,蕭德言等參與撰寫的人都有賞賜?;实勖總€月給李泰的料物,超過了皇太子。
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諫曰:
昔圣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睿極。其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國家,必有嫡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如當(dāng)親者疏,當(dāng)尊者卑,則佞巧之奸,乘機而動,私恩害公,惑志亂國。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發(fā)號施令,為世作法。一日萬機,或未盡美,臣職在諫諍,無容靜默。伏見儲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見聞,不以為是?!秱鳌吩唬?#34;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忠孝恭儉,義方之謂。昔漢竇太后及景帝遂驕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營宮室,復(fù)道彌望,積財鉅萬計,出入警蹕,小不得意,發(fā)病而死。宣帝亦驕恣淮陽憲王,幾至于敗,輔以退讓之臣,僅乃獲免。且魏王既新出閣,伏愿常存禮則,言提其耳,且示儉節(jié),自可在后月加歲增。妙擇師傅,示其成敗,既敦之以謙儉,又勸之以文學(xué)。惟忠惟孝,因而獎之,道德齊禮,乃為良器。此所謂圣人之教,不肅而成者也。
(勸告皇帝不要過份寵愛李泰)
太宗又讓李泰居住在武德殿,侍中魏徵上奏皇帝,說:"我聽見敕旨說,讓魏王泰移居武德殿。這座宮殿在內(nèi)宮,處所寬閑,參奉往來,極為便近。但魏王既是愛子,陛下想要他平安,多次抑制他驕奢的欲望,不處嫌疑之地。如今魏王移居此殿,便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居,人們都以為不可以這樣。雖然時人的猜測與具體事實不一樣,但是恐怕人們傳言。導(dǎo)航魏王自己的內(nèi)心,也不安寧,既能因為寵愛導(dǎo)致恐懼,不如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我恐怕不能向皇帝當(dāng)面陳奏,愚慮有疑,不敢寧寢,輕干聽覺,追深戰(zhàn)栗。"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當(dāng)時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李泰潛有奪嫡之意,招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余人,贈送厚禮,寄托為心腹。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相繼到李泰府巾議事,二人都為泰要結(jié)朝臣,津通賂遺。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為朋黨。承乾懼怕他凌奪太子之位,暗中遣人詐稱王府典簽,到玄武門為泰進封事。太宗看書上都寫著李泰的罪狀,太宗知道他是假冒的,下命將他抓捕,卻沒有找到。十七年,承乾宮變失敗,太宗當(dāng)面譴責(zé)他。承乾曰:"臣貴為太子,又有什么要求?只是因李泰圖謀儲位,我才特地和朝臣謀劃自安之道。不逞之人,于是教臣為不軌之事。如今如果讓李泰成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nèi)。"太宗于是對侍臣曰:"承乾說的也很對。我如果立李泰為太子,便是儲君之位可以經(jīng)爭斗而得到。李泰立為太子,承乾、晉王都不存活;晉王立,李泰和承乾可以無恙了。"
乃幽禁李泰于將作監(jiān),下詔曰:
朕聞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愛敬罔極,莫重乎君親。是故為臣貴于盡忠,虧之者有罰;為子在于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魏王泰,朕之愛子,實所鐘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xué),恩遇極于崇重,爵位逾于寵章。不思圣哲之誡,自構(gòu)驕僣之咎,惑讒諛之言,信離間之說。以承乾雖居長嫡,久纏痾恙,潛有代宗之望,靡思孝義之則。承乾懼其凌奪,泰亦日增猜阻,爭結(jié)朝士,競引兇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親戚之內(nèi),分為朋黨。朕志存公道,義在無偏,彰厥巨釁,兩從廢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貽范百代??山馓┯褐菽痢⑾嘀荻级?、左武候大將軍,降封東萊郡王。
太宗對左右侍臣說:"自從太子不道,就有藩王窺視皇嗣者,我將兩個人都放棄了。傳之子孫,以為永制。"不久改封李泰為順陽王,徙居到均州之鄖鄉(xiāng)縣。太宗后來得到李泰上的表對近臣說:"李泰文辭美麗,難道不是才士。我心中思念李泰,卿等都知道。但為了社稷,斷割恩寵,責(zé)他居住在外者,也是保全雙方的辦法。"二十一年,進封李泰為濮王。高宗即位,為李泰開府置僚屬,車服羞膳,特加優(yōu)異。永徽三年,李泰薨于鄖鄉(xiāng),年三十有五。追贈太尉、雍州牧,謚曰恭。文集二十卷。李泰有兩個兒子李欣、李徽。李欣封嗣濮王,李徽封新安郡王。李欣,在武則天初年陷酷吏獄,貶為昭州別駕,死亡。李欣之子李嶠,本名余慶,中興初年封嗣濮王。景云元年,加爵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十二年,為國子祭酒,同正員。因為王守一妹婿貶邵州別駕,李嶠也貶為鄧州別駕,后來皇帝又恢復(fù)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