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 AI瀕臨倒閉 自動駕駛的前景究竟如何?
近日有消息稱,曾經估值一度達到70億美元,并得到福特和大眾支持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ARGO AI瀕臨破產。

最近一段時間,市場對全球自動駕駛行業(yè)都不甚樂觀。像自動駕駛卡車開發(fā)商Embark、LiDAR 技術公司Velodyne Lidar和Quanergy跌幅都超過95%。
英特爾旗下的Mobileye上市前的估值也僅僅只有159億美元,和5年前被收購時的150億美元價格基本相當。更不要說英特爾還把收購的以色列移動出行公司、激光雷達硬件等系數裝入其中。

所以ARGO AI面臨破產的局面,既是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
L4級別自動駕駛短期落地無望
和其他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不同,ARGO AI在成立不久之后就收到了福特5年10億美元的投資,而后在福特和大眾的聯(lián)盟中,ARGO AI成為福特手中最大的籌碼。

作為交換大眾MEB平臺的最重要籌碼,大眾向ARGO AI投入了10億美元現(xiàn)金,并將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AID作價16億元并入了ARGO AI。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之前背靠福特和大眾兩棵大樹的ARGO AI,一心專注在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上,沒有過分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自然也沒有考慮好短期內IPO上市,為自己尋找融資平臺的事宜。

在股東雙方,尤其是福特突然放棄之后,ARGO AI自然就沒有了存活下去的能力。
大眾福特沒有贏家
ARGO AI目前對大眾和福特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價值。

福特目前沒有能力或者資金獨自承擔ARGO?AI所需的研發(fā)投資。福特的戰(zhàn)略重心在電動化上。除了借用大眾的MEB平臺之外,福特是全球車企中少有的還沒有公開亮相自己純電動平臺的整車企業(yè)。

當前的Mustang Mach-E、F150 Lightning以及e-Transit三款車型雖然市場反響不錯,但其實很難形成合力。
無論是從規(guī)模效應,快速推出覆蓋各個細分市場的車型,還是從性能角度出發(fā),最大化讓電池平鋪在底盤上,實現(xiàn)更大續(xù)航里程,福特都亟需向市場推出一個具備高度可擴展的純電動平臺。

如果再考慮到短期內L4級別這樣的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在乘用車領域基本沒有落地的可能性,福特放棄ARGO AI這樣一個利潤出血點也就不足為奇。
ARGO AI其實和通用旗下的Cruise比較類似,雙方都有不止一個股東。不過大眾和福特對于ARGO AI都有各自的需求。

Cruise除了通用汽車之外還有兩大股東,軟銀和本田,前者只是一個投資公司,追求財務回報;后者則完全聽命于通用,希望可以從通用那里獲得各類技術,對于研發(fā)主導權沒有太大的需求。

Cruise雖然也是經歷重重波折,但是相關項目依然在向前推動,Cruise的Robotaxi已經在美國多地開展商業(yè)化運營。
國內自動駕駛技術企業(yè)怎么辦?

時下,自動駕駛公司本身很難產生任何盈利。這也就意味著整車企業(yè)/投資人需要持續(xù)地對自動駕駛公司進行投資。
在市場情況好的時候,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可以憑借投資人的投資來維系自己的日常開支。而投資人投資的資金也可以通過估值的提升或者后期IPO上市來獲得豐厚的回報。
彼時,國內很多自動駕駛技術企業(yè),雖然沒有辦法在國內的證券市場上市,但是可以在上市條件并不苛刻的美國上市。

但如今,中概股在美國的地位非常尷尬,甚至有被美國證監(jiān)會摘牌退市的風險。另外一方面,無論是中國、美國亦或是香港,資金都非常緊張。
即便上市了,后期也很難通過證券市場持續(xù)融資。這樣會反過來影響投資人的收益,使得投資人更多看重企業(yè)自身盈利而非資本市場的斬獲。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自動駕駛技術企業(yè)要放緩在技術迭代方面的腳步,平衡自己的收入和投入。

在引入了大眾資本之后,福特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ARGO AI本來希望可以借助于福特和大眾兩大靠山,加速自己的技術迭代,盡早實現(xiàn)商業(yè)化。但沒想到它卻比競爭對手都倒下的快。
ARGO?AI的前車之鑒,值得國內乃至全球每一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