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明之亡,非崇禎,實亡于神宗!
“明之亡,實亡于神宗”這是史學(xué)界的主流觀點。說大明亡于萬歷十五年,并非說萬歷十五年以后明朝就滅亡了,萬歷十五年不應(yīng)理解為具體的年代,而應(yīng)理解為一個分水嶺,萬歷十五年是神宗執(zhí)政的分界點,也是大明由盛轉(zhuǎn)衰的分水嶺。明亡于萬歷十五年,其旨在于說萬歷埋下了大明滅亡的禍根。

編輯
少年天子的自甘墮落。人治制度下的帝國興衰往往與最高統(tǒng)治者息息相關(guān),統(tǒng)治者明則帝國興,統(tǒng)治者暗則帝國衰。萬歷自幼聰慧,飽讀詩書,十歲登基,立刻表現(xiàn)出了少年有為的明君之態(tài)。前十年任用老師張居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考成法,一條鞭法的推行使帝國煥然一新,扭轉(zhuǎn)了嘉靖一朝的頹勢。
萬歷前十五年,他是勤政的,帝國的大小事務(wù)也事必躬親,甚至親自去赤腳去天壇祈雨。這表現(xiàn)了他愿意與官僚共創(chuàng)盛世的誠意。張居正在萬歷十年時去世了,死后遭到了清算,他的改革也隨之人亡政息。萬歷十五年對張居正的清算終于蓋棺定論了。張居正的被清算使萬歷心灰意冷,隨后的爭國本事件更使萬歷看清了官僚的虛偽,從此不愿面對虛偽的官僚,選擇了不上朝的消極方式對抗官僚集團。
萬歷十五年是萬歷執(zhí)政的分水嶺。在這之前萬歷是明君,銳意進取,表達了與文官集團合作的誠意,而這之后卻長達幾十年不上朝。帝國也隨著萬歷的怠政逐漸走向衰落。

編輯
傳統(tǒng)士人精神的死亡。海瑞在萬歷十五年死了。海瑞是傳統(tǒng)士人精神的代表,為官清廉,銳意改革,然而這樣的人卻得不到重用。海瑞的起使士人階層松了一口氣,海瑞就像一座大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俯瞰著他們,使他們瑟瑟發(fā)抖。海瑞死了,道德也死了,沒有人在用道德審判他們,他們的私欲可以得到放縱了。
然而,他們的道德楷模也隨之死了,整個士人階層徹底失去了道德的制約。之后有明一代士人風(fēng)骨徹底喪失,從明朝滅亡時整個士人階層竟集體緘默,無人抵抗便可見一斑。士人精神的死亡是明亡的重要原因。
土地兼并的反彈。張居正改革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隨著張居正死后被清算,他都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隨之被廢除。土地兼并反彈,階級矛盾擴大。土地兼并是一個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萬歷時期本是改革的最佳時期??捎捎趶埦诱母锏氖?,明朝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時期。
從此大明帝國國力江河日下,滅亡的禍根就此埋下。張居正在萬歷十五年最終蓋棺定論,這也是張居正改革的蓋棺定論,張居正改革被廢,則大明土地兼并無法解決,其離死不遠了。
當然,萬歷十五年埋下的禍根絕不止這些,筆者也只是拋磚引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