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三廟:文廟+東營廟+城隍廟
在韓城的古城之中,保留有大量古建筑,以“三廟”最為著名,包括文廟、東營廟、城隍廟。涵蓋宋、元、明、清風格,共有100余座單體建筑,形成一片精美的露天建筑博物館。
?
這三組古建筑,位于古城東北,原本是獨立的院落。從2002年開始,將三座院落之間的圍墻逐步拆除,從南向北,一氣貫通。形成南北縱深600余米,占地約8萬平方米的空間,成為韓城古城的核心景區(qū)。每一次來韓城市,我都會參觀三廟,沿著中軸線走下來,一座座大氣磅礴的建筑依次呈現(xiàn)在眼前——
1、文廟?
韓城文廟是陜西省現(xiàn)存最完整的文廟建筑群,約始建于元代,明清均有修葺。整個建筑坐北朝南,四進院落,依次可見琉璃五龍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重要建筑,兩側有木牌樓、廊廡、碑亭等附屬建筑。2001年6月25日,這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穿過欞星門,進入文廟內(nèi),院內(nèi)古柏參天,均為元、明、清三代所種植。半月形的泮池,四周石欄環(huán)繞,正中有一座雙孔石橋。周圍對稱修建有六座碑亭,石碑上記載了明清時期修建文廟的情況。
第一進院落的北側是戟門,原名為“大成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灰瓦頂。門外兩側的“八”字屏墻上鑲嵌著琉璃組成的團龍,門內(nèi)的“八”字屏墻上描繪彩色鳳凰,極具皇家氣派。
走進戟門,迎面就是大成殿,乃文廟主體建筑。大殿修建在“凸”字形的臺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帶有前廊,單檐歇山頂。大殿正中懸掛著康熙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橫匾,中間供奉著孔子塑像,以及顏淵﹑子思﹑曾參﹑孟軻等人的塑像。
在大成殿背后,一座小院之中,為明洪武四年(1371)修建的明倫堂。前檐敞開,后檐設墻,正中懸掛孔子的畫像,兩側豎立著大量的石碑。這里曾經(jīng)是私塾的學堂,兩側的配殿為“掌酒司”和“典庫司”,現(xiàn)在成為陳列石碑和造像的展廳。
文廟的最北端,一座高臺之上,矗立著雄偉的尊經(jīng)閣,原本存放著儒家經(jīng)典,相當于文廟的圖書館。它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清乾隆年間(1736—1795)倒塌,后來重建。
2、東營廟
元朝統(tǒng)治時期,曾在韓城駐軍,設有東、南、西、北、中五營,現(xiàn)在僅存北營和東營。東營位于文廟后方,內(nèi)設有一座關帝廟,祈禱關帝保護城池,簡稱為“營廟”。2003年9月24日,這里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營廟坐東朝西,依次為山門、過殿、獻殿和正殿,過殿和獻殿采用勾連搭的做法,兩殿相通,便于排水。正殿內(nèi)供奉著關羽、周倉、關平的塑像,北側還有三公祠和斗母宮,共同組成一組宏大的建筑群。
3、城隍廟
穿過一扇小門,來到隍廟巷上,韓城城隍廟出現(xiàn)在眼前。這里始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經(jīng)過后代不斷地修葺,逐漸形成今天的格局,為古城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2001年6月25日,這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占地約1.5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政教坊、威明門、廣薦殿、德馨殿、靈佑殿、含光殿等重要建筑,兩側有木牌坊、戲樓、廊廡等輔助建筑。
韓城“三廟”是當?shù)貧v史文化的縮影,不僅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也是韓城市博物館的所在地。隨著“三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儒家文化、關公文化、城隍文化相互輝映,成為韓城古城內(nèi)特色鮮明和服務完備的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