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心流2

【全文】
總有一天,你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種對存在的焦慮或恐懼,一種生命沒有意義或值得繼續(xù)的困擾。他可能通過各種問題表現(xiàn)出來,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真正的快樂是什么?我到底要去干點什么?從你學會思考之后,初中、高中、大學這些困惑越攢越多。對你正在過的人生,你到底應該秉持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但你并不著急,因為你有一種終極答案時間。你隱隱覺得長大后自己就會知道一切的,從滿懷希望的無知少年長成冷靜沉穩(wěn)的大人,你意識到自己正在慢慢成為長大后的自己,心里的迷茫也一年比一年大。你回憶著自己這些年學到的知識,比如如何開根號,如何計算一筆投資的價值,怎么與朋友相處或者參加面試,這就是長大后的一切嗎?你有點失望之后,每個人都會迎來自己的覺悟時刻,可能是照鏡子發(fā)現(xiàn)地里白。
大的時候,也可能是肚子越來越大,多出來的肉再也減不掉的時候,或是視力衰退,身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不舒服。這些跡象向你表明,時間到了。是時候認清真相了。你突然明白,時間并不是答案。時間只是布洛芬,它可以緩解疼痛,但不能徹底解決困擾。每個人都會迎來覺悟時刻,區(qū)別是時刻來臨時的選擇。第一種人試圖忘記覺悟時刻的存在,繼續(xù)努力爭取更多。一般人認為那是生活更美好的東西,更貴的汽車,更舒適的房子,更多彩的生活。他們覺得掙錢是快樂和安全感的來源。這種方法當然可以奏效,因為一個人沉浸在競爭中,就沒有時間去研究有沒有離目標更近一些,但只要他抽出時間來反省,幻滅感就會油然而生,他們的事業(yè)越成功,越能證明金錢、權力、地位、財富都不見得能提升生活品質,第二種人意識到比金錢更本質的是感官樂趣。他們。
將其認作是內心的感受,認為直覺式的反應才是人生的本質。最終,這種答案被扭曲為只追求給自己帶來舒適和刺激的東西,通過成癮物、麻醉品和性行為尋找樂趣,追求快感,看似是個人選擇,實則是基因引導。若是一個人總被肉體的欲望牽著鼻子走,周而復始的追逐,一到手就化為泡影的獎賞,注定會被榨干經(jīng)歷,成為基因和社會控制的奴隸。以上兩種人我們在心流一中批判過,這里就不多浪費筆墨了。而第三種人則選擇對癥下藥,身材走樣就節(jié)食和健身,工作不能升職就研究厚黑學,找不到對象就學習戀愛技巧。這種方式比前兩種積極一些,但終歸是頭痛于頭,腳痛于腳。他的努力或許偶爾生效,但不能起到?jīng)Q定性的效果。節(jié)食會影響工作狀態(tài),而努力工作則會分走陪伴伴侶的時間。老問題不會消失,但新問題卻在不斷產(chǎn)生,比如缺口眾多、即將崩潰的大地。
一來不及一一搶救,最后一種人則是直接投降認輸,躲進自己的小天地,培養(yǎng)一些興趣和愛好,試圖忘記那些終極思考。顯然,對以上四種態(tài)度我都不太贊同,他們不一定是錯的,但至少是在走彎路,沒有朝目標直線前進??赡荃沲傻嚼喜耪业阶约赫嬲撊プ龅氖虑?,卻沒有時間了。具體會浪費多少時間呢?我們或許可以計算一下。我們先假設存在一個終極答案,若是我們從25歲開始就筆直的朝著答案前進,需要15年才能到達,到達的時候就是40歲,40歲已經(jīng)很早了,孔子都是50只天命。如果一個人走了彎路,這段路要花費多久呢?每個人走過的彎路都不一樣,我們固然不可能一一計算,但若是要統(tǒng)計一個最標準的平均彎路,理論上應該是一個半圓,而這條彎路的長度非常好計算,1/2派D大概是24,這個粗略的計算表示,即便你最終會走向正確的方向。每多繞。
一個彎花費的時間就會是原本的1.57倍,繞一個到達目標就是49歲,這樣尚能接受。要是繞兩個彎的話,到達目標的時間是62歲,你這輩子可能就沒有多少時間了。這個計算告訴我們對大方向的選擇,一個人只能犯一次錯誤,若是犯兩次,便再難有件數(shù)。而且由于這計算的是人的精神成就,所以有錢也無法提高這事的成功率,非常公平。當然,這種計算只是腦洞,沒什么實際意義。
我只是想強調一下,每嘗試一條彎路都要花時間,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彎路都走一遍,所以選擇道路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曾經(jīng)十分羨慕那些年輕時就定下一生的奮斗目標,此后至死不渝朝著目標前進的人,一生都朝著一個崇高的目標前進,從不喪失方向感,每一秒都是有意義的,既不會陷入虛無和懷疑,也不會受到外在秩序的誘惑,這是一種多么充實且幸福的人生啊,所以我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為看很多書,積累很多知識,解決我對世界的困惑,并將其分享出去。這是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情,而且我本身也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我確信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這個賬號有一個長期自律靠餐關系列,就是記錄我是如何樹立并推薦自己人生目標的,其核心是能長期的跨領域自律的人,不是使用了某些自律小技巧,而是他擁有穩(wěn)定的、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了。
確保自己朝著目標前進,我還會定個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使用軟件記錄時間消耗并做對應總結。這套理論和方法顯著提高了我的時間利用效率。例如今年3月,我去除周末的平均每日有效時間是7.6小時,我每天對有效時間的統(tǒng)計是非常苛刻的,兩件正事中間有十分鐘的間隔,我都會點一個摸魚或者生活的表現(xiàn)。連續(xù)一個月每天保持全神貫注工作將近八小時,讓我非常有成就感。正是因為那幾個月的高效時間利用,我也超額完成了今年B站粉絲漲到8萬的小目標,不出意外的話,我可以完成200%。這套理論和方法獲得了很多小伙伴的認可。如果你也感興趣,可以關注一波,然后看看這個視頻。不過這是一帆風順,就不能叫故事了。沒過多久,我就遇到一個棘手的情況,問題的導火索是四月和五月的有效時間下降。這倒不是大事,每天八小時的超高效工作固然是難以長期保持的,下降到每天六七個小時也可以理解。
真正致命的是我的感受發(fā)生了變化。第一個變化是當我長期做有意義的事之后,我會滿足,但同時也會覺得無聊,并非無所事事那種無聊,而是沒有活力、生命力枯竭的感覺。我不期待明天,我確信自己在做喜歡的事情,確信自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但整個過程還是讓我感到枯竭。第二個變化是,當我和朋友打了一下午游戲,或者跟老婆出去吃了一頓大餐后,我會非常高興。
第三個變化來自一條粉絲留言,他說我視頻不論什么主題,都透露著一種冷冰冰的憂傷,有種從人生的重大打擊中振作起來,或是看透人生悲慘后決定對抗到底的悲壯。而那時候我剛剛做完人生觀的第一個視頻,其核心是要有勇氣面對殉陶時刻求人得仁,孤獨的自由才是最高級的自由。聽完他的留言,我愣住了,我不知道為什么一套鼓勵人積極尋找人生價值的方法會反過來讓一個人冷冰冰沒有生氣。我知道低端的娛樂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那為什么我好不容易找到的有價值的事兒,比如看書和做視頻,在有正反饋的情況下,在我B站漲粉很快,而且有很多上單的情況下,也不能帶來持續(xù)的快樂了呢?為什么和朋友家人呆在一起的時候我會那么開心呢?如果友誼、親情、愛情可以帶來比看書更大的快樂,是不是說我現(xiàn)在的道路錯了,應該畢業(yè)之后考個公務員,該上班上班下班之后陪伴朋友和家人呢?這是一。
一個根本且致命的問題,就像是曾經(jīng)可以帶來快樂的東西突然變成了厭煩的對象,曾經(jīng)賴以生存的東西突然變得一文不值。然后我回復了整個過程,發(fā)現(xiàn)大致可以總結成這么一句話,我使用理性從短期快感的噩夢中逃脫出來,卻把自己置于一個更大的監(jiān)獄中。這或許是所有人生規(guī)劃的無解bug。如果你曾經(jīng)認真思考過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并打算將自己的思考付出行動,那么你遲早會遇到這個問題。當我們意識到讀書、旅游、學習某項技能帶來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快樂之后,嘗到了運用理性前頭的我們勢必會再次運用理性,找到可以獲得最多真正快樂的事情,將其定義為最有意義的事情,并當做人生目標。之后,我們就對人生進行頂層設計,試圖把大事小事都安排好,每件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確保我們可以把最多的精力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試通過整體規(guī)劃來擺脫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不安,構建一個秩序的烏托邦。
整個過程都是順理成章,無可辯駁的,就算要反思錯誤,也只能是反思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否定義錯誤,而整體邏輯是無懈可擊的,這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它會讓我們的生活處于一個龐大的計劃之中,我們只是執(zhí)行計劃的機器,即便計劃中有娛樂,也是為了積攢能量繼續(xù)執(zhí)行計劃。即便這個計劃是我自己制定的,即便這個計劃是確保我可以做帶來最大快樂的事情,我仍然不可避免的感到枯竭、匱乏、抽離,還有那個留言所說的冷冰冰的憂傷和悲壯。
這個尖銳的名字叫一元價值論。倒不是說有價值的事情只有一件,我們當然不會這么武斷,但只要你曾經(jīng)思考過什么是最有價值的事兒,你就在潛意識里完成了兩個判斷。第一個是所有價值是可以分出高低的。所謂尋找最有價值的事兒,實際上是我以自身經(jīng)驗為持,將所有真正的快樂排序。比如健身小于旅行小于陪伴,家人小于很多事情小于看書。這是我臆想了一個最有意義的事情,并將其作為人生唯一追求的基礎。你完成的第二個判斷是,這些價值不光可以相互比較,還可以相互替代。一份旅行等于1.2份健身等于00:03讀書,所以只要我一直看書,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快樂。
一元價值論認為,世界表面上有豐富多樣的價值,但本質上這些價值都是和諧統(tǒng)一的,可以用同一個尺子來比較,分出上下高低。低的價值應該服從高的價值,最后就能找到一個最終價值,其他所有價值都是這個最高價值的派生物。假設我們的最高價值是幸福,當我們面臨抉擇的時候,只要想一下哪種可以獲得更多的幸福就行了。用終極價值去統(tǒng)領一切,避免多元價值的沖突,可以大大緩解不確定性。之后再以終極價值為目標,制造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整體規(guī)劃,再次壓低不確定性,以達到最高效率,快速實現(xiàn)目的。這就是我遇到棘手情況的病根,也或許是所有人生規(guī)劃的病根。
理性很好,喜歡思考也很好。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調整復盤,達到目標,這個流程很好。他們可以處理生活中目標明確的具體事件,但不能用來實現(xiàn)人生意義。我知道很多小伙伴都處于找不到人生目標,或者找到了人生目標但無法驅動自己高效完成計劃的階段。就像曾經(jīng)的我認為自律只分兩步,先找到人生的終極目標,再化身無窮的自律機器。但就像視頻開頭說的四條路一樣,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首先,人類的需求是多元的,這些需求之間無法排序,不存在可以滿足我們所有需求的絕對有意義知識。我們之所以這么想,只是因為這么想更加簡單好理解而已。所以,雖然我很喜歡看書,但當我制定一個關于看書的計劃后,我仍然會覺得匱乏,沒有生命力。其次,人的需求是不能轉化的,1000份讀書的快樂也不能轉化為一份有情快樂。這也是我每天看很久書之后覺得不快樂,但陪朋友打會游戲就覺得非常快樂的原因。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不存在的,這只是我們一廂情愿外加有些偷懶的想象而已。如果你非要試試,最終結果就是浪費1.57倍的時間,然后深刻的體會一遍我上面的心路歷程。所以我們應該追求什么呢?我一直覺得哲學、心理學是高度取決于個人感受的學科,我們在學習前輩們的經(jīng)驗的同時,必須輔以自我研究。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嘆知行合一很難。當我們發(fā)出這種感嘆的時候,大多不是知跟不上形,而是行跟不上知。我們感嘆的東西實際上是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嘆呢?為什么形一直跟不上知呢?因為你的知是前人對自己的形深思熟慮又經(jīng)過時間積淀的產(chǎn)物。你的知可能來自柏拉圖、蘇格拉底、康德,可能來自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這些都是上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但你的行呢?大多數(shù)人不會記錄、觀察、反思自己的。
行為,如果你今天虛度了,破戒了,你肯定會不高興。像這種不高興是對自己行為的懊悔呢?還是對人類自卑力低下的感嘆,或是覺得別人那么優(yōu)秀,自己啥都不是的自卑呢?你這種抽象的不高興又會持續(xù)多久呢?什么事會讓你高興呢?你長時間的看書和做題的過程中有什么心理體驗呢?努力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可能會覺得很驕傲,這種驕傲又會持續(xù)多久呢?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知識上吸取前任的精華,能到99分,但對自己的情況的理解和分析就只有九分,這樣怎么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所以我一直提倡要做時間記錄,寫每日總結,這樣可以為我們自我分析提供大量的一手感性素材。這個視頻中我自己的困境,多元價值觀和意元價值觀的對立就來自我三到五月的總結,而我在九月和十月的總結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趣的變化,我不再那么不高興了。最近這段時間,我每天高效的時間可能也就五個小時,看會兒書或者看會兒代碼課,但我每日總結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今天非常開心,今天很棒,明天沒有什么值得改進的地方,保持現(xiàn)狀就好,還有什么事情比我睡覺前覺得今天真是太棒了,希望明天和今天一樣再好的感覺呢?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并不是想看書或者健身鍛煉,我只是想得到這種經(jīng)典、很棒的體驗等等,我們或許找到了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人生是一種體驗,每種體驗都是不同的,每種體驗之間也不能相互轉化。這也是我開始看心路的原因,因為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具有體驗性。
心理學這本書致力于尋找什么是最好的人生體驗。注意,這里的最好與意元價值論無關。意元價值論側重于哪件事兒是最有價值的,而最有體驗側重于體驗。不論你在做什么,只要這個事情讓你覺得非常高興,它就屬于最有體驗。作者及其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心理體驗抽樣法,為每位受測者佩戴一個電子呼叫器,為期一周。每當呼叫器一響,受測者就要寫下當時的感覺和心情。呼叫器由一臺無線電發(fā)射機控制,每天不定時的共發(fā)出八次訊號。一周期滿后,受測者交會一份流水賬式的記錄,代表他一生的一段剪影。作者收集到超過10萬份人生體驗的剖面分析記錄樣本,包括各個國家、各個行業(yè),以及從青少年到老年人的各個年齡段,根據(jù)這些樣本,他們得出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幾個結論如下,大連最優(yōu)體驗的事情不唯一,不同人做不同事情都可能獲得最優(yōu)體驗。這與我們多元價值論。
不謀而合。但令人驚奇的是,不分文化、現(xiàn)代化程度、智慧、階級、年齡與性別,所有受訪者對最有體驗的描述幾乎一模一樣。也就是說,一個韓國老人深度沉思時的心靈感受與一個日本青少年飛車黨跟同伴呼嘯出游時的心靈感受幾乎沒有差別。他們對歡樂的感覺如出一轍,甚至對這種活動帶來最有體驗的原因分析都相差無幾。經(jīng)統(tǒng)計,所有感受到最有體驗的人在分析原因的時候都提到了下面全部或部分元素,一、他們正在進行一項可完成的挑戰(zhàn),二、他們全神貫注于這項事情,三、該挑戰(zhàn)有明確的目標和及時的反饋,四、有一種自由的掌控感,五、進入忘我狀態(tài),但體驗結束后,自我存在的感受會更加強烈。六、對時間的感受模糊對于一些活動來說,幾小時可能像幾分鐘那么短暫,但對另一些活動來說,幾分鐘會變成幾小時那么漫長。這些元素會組合出一種。
深刻的愉悅感讓人們不著眼于他的報酬,只要做這件事情就能帶來極致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又不同于基因層面上的快感和外在秩序帶來的財富和地位,它不是轉瞬即逝的,而是回味無窮的。就像我度過了很棒的一天之后,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仍然會持續(xù)的感受到開心。作者將這種快樂稱為心流,這也是我們在心流一中提到的第三種快樂。我相信在座各位都進入過心流。有時候可能是以為自己只看了一會兒書,一抬頭卻發(fā)現(xiàn)天黑了,或是某段時間不斷的遇到并完成挑戰(zhàn),獲得正反饋,持續(xù)努力,痛并快樂著,但大家可能只覺得很棒,沒有深入研究是什么引發(fā)了這種體驗,也沒有系統(tǒng)研究過如何將這種偶然體驗轉化為每天的日常體驗,更沒有穿透著六種元素與最有體驗的相關性去研究其因果性,進而總結成一種理論。而這是我們后面視頻的主要內容,如何每天都感受到。
將自己的生活甚至是人生轉化為一場持續(xù)的心流,繼而獲得最優(yōu)的人生體驗。以上就是本期視頻的全部內容,我們在最開始引用了覺悟時刻的說法之后,說了四種常見的人生追求跟開腦洞計算了一下他們可能浪費多少時間。再后來是我以自身為例,證明了一般意義上尋找人生目標并據(jù)此制定人生計劃的方式是存在嚴重bug的,繼而提出多元價值論,價值沒有最高,人生的每種體驗都不能相互轉化,最后引出的人生不應該追求某件具體的事情,而是應該追求自由體驗,并指出了構成系列的六種元素。如果你對后面的內容感興趣,可以點個關注追更。這是一個致力于讀一味的書并分享深度知識的up主,永遠不會做娛樂和熱點內容,每個視頻都不會浪費你的時間。本視頻是新樓系列的第二部,沒看過第一部分的小伙伴可以去我主頁找這個視頻。最后,如果你覺得視頻不錯,你的一鍵三連可以讓優(yōu)質內容獲得更好傳播以上,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