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王力版古漢整理(續(xù))

2020-12-17 10:25 作者:漢碩小哥  | 我要投稿

第十四節(jié) 語氣詞

一、語氣詞的分類:

1﹑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

(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

(2)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

(3)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

2﹑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

(1)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

(2)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

(3)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二、句尾語氣詞:

1、“也”:表靜態(tài),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rèn)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rèn)語氣。并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復(fù)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rèn)語氣。

2、“矣”:主要用于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于其他類型的句子(復(fù)句的后分句、描寫句、疑問句),表示把已經(jīng)或者將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tài)的。相當(dāng)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于這種情況,有往小里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

(1)一般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后面,既表示“于(介詞)+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如“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2)用在形容詞謂語后面,隱含“于是”而指代比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qiáng)焉?!?/p>

(3)用在及物動詞后,相當(dāng)于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p>

(4)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p>

6、“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疑問語氣詞。

(1)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來,然后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

(2)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

(3)用在特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nèi)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

(4)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譯為“嗎”或“呢”。

(5)“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吧”?!昂酢比允且蓡栒Z氣。(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diào)是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yīng)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與(歟)、邪(耶)”:

(1)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qiáng)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

(2)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語氣。

8、“哉”:

(1)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qiáng)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

(2)用于反問句尾更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于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于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面。

三、句首語氣詞

1、“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

(1)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jìn)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zhuǎn)入正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fā)語詞。(2)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jìn)層﹑假設(shè)﹑結(jié)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蓋”:

(1)作句首語氣詞時用于發(fā)議論。不譯。

(2)用在句中主語后謂語前,表示猜測或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唯(惟、維)”

(1)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于《詩經(jīng)》《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

(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四、句中語氣詞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jié)奏的作用。有時用在并列的詞組后面,表示頓宕語氣。

2、“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第十一節(jié) 代詞

1、疑問代詞:根據(jù)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

(1)指人的。有“誰、孰”。

a“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

b“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一個”,一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笆肱c介”表比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庇小澳睦锉鹊蒙稀钡囊馑?。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①“何”:作主、賓、定、判謂,

a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

b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

②“胡、奚、曷”經(jīng)常

a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dāng)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

b它們也經(jīng)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

c“奚以”詢問方法。

(3)指處所。有“安、惡、焉”。

a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

c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加強(qiáng)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

d“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

2、指示代詞:

(1)“之、茲、其”,表泛指和特指。

a“其”特指代詞只作定語。

b“之、茲”泛指,

c“之”作定、賓。

(2)“此、是、斯”近指。

a表示“這”義。

b作主、定、賓語。

c“此、是”可作判斷謂語。

d此和彼對應(yīng)。

(3)“彼、夫”遠(yuǎn)指。

a表“那”義。

b“彼”指代性強(qiáng),可作主、定賓語。

c“夫”指示性較弱,多作定語。

(4)“爾、若、然”,謂詞性。

a表“如此”“象這(那)樣”義。

b在先秦,“爾”作定、賓語。

c“若”只作定語。

d“然”多作謂語。

(5)“焉、諸”特殊的指示代詞。

a“焉”相當(dāng)“于此(之)”,常作補(bǔ)語。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p>

b一部分“焉”在句末虛化成語氣詞,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眂“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形式。

d相當(dāng)“之于”的“諸”用在敘述句里,如“投諸渤海之尾”;

e相當(dāng)“之乎”的“諸”用在疑問句里,如“不識有諸?”。

3、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

a它們都可作定、主、賓語。

b“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

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

d“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稱。

(2)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

a它們可作主、定、賓語。

b“而、乃”一般只作定語。

(3)第三人稱,

a“彼”出現(xiàn)率不高,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

b“之、其”出現(xiàn)率很高,“之”只作賓語,“其”只作定語。

(4)第一、二人稱代詞后,加“儕、輩、屬、曹”表復(fù)數(shù)。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p>

4、無定代詞:這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

(1)“或”:表肯定。

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

b前有先行詞,“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

c句中連續(xù)出現(xiàn)幾個“或”,構(gòu)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選擇。

(2)“莫”:表廣泛的否定。

a若沒有先行詞,表示一種不強(qiáng)調(diào)范圍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若有先行詞,表強(qiáng)調(diào)范圍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p>

c漢以后,“莫”發(fā)展出了否定副詞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當(dāng)于“不要”。

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當(dāng)于“不”。

5、輔助性代詞:這類代詞有“所、者”,它們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

(1)“所”:基本語法功能是加在謂詞性成分前,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名詞、形容詞出現(xiàn)在“所”后也變成動詞了??煞秩悾?/p>

a“所+ 動詞”。如“所載”“所畫”,意思為“載的東西”“畫的事物”。中心語在語義上都是動詞的賓語,即受事者。

b“所+ 介詞+謂詞性成分”,如“是吾劍之所從墜?!敝行恼Z在語義上是介詞的賓語。譯為“墜下去的地方。”

c“所+ (介詞)+ 謂詞性成分”表達(dá)的語義同第二種結(jié)構(gòu)。其中心語實際上是介詞的賓語。如“所殺大臣,多呂后力?!笨梢哉J(rèn)為“所”后省略了介詞“以”,是指“殺大臣憑借的力量”。

(2)“者”:基本語法功能是位于詞或詞組之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兩類:

a“謂詞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勸事君者”。代詞“者”加在謂詞性成分后,可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

b“名詞性成分(名詞、所字結(jié)構(gòu))+ 者”起復(fù)指名詞性成分的作用,使這個名詞性成分得到強(qiáng)調(diào)。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闭咦纸Y(jié)構(gòu)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節(jié) 副詞

1、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dāng)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zhì)狀態(tài),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zhì)狀態(tài)的時間、程度、范圍、肯定否定或情態(tài)、證據(jù)。它一般是修飾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詞語。

2、時間副詞:

(1)表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的時間。

a“向、鄉(xiāng)”是同一個副詞,只是寫法不同,譯為“從前、剛才”;

b“既、業(yè)”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完成,相當(dāng)于“已經(jīng)”:

c“嘗”“曾”表示過去做過某事,譯為“曾經(jīng)”。先秦只用“嘗”,漢代后用“曾”。

(2)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jìn)行或正在實現(xiàn)的時間,有“方、正、適、會”等。

a“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譯作“正在”;

b“適、會”還可作用在主語前面,譯作“正遇上”。

(3)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jìn)行的時間,有“行、將、且、垂”等。在動詞前作狀語??勺g為“將要、快要、就要”。

(4)表示動作行為的久暫,有“俄、暫、姑、常、雅、素”等?!岸?、暫”是表示時間短暫的,相當(dāng)于“一會兒”“不久”。

a“姑”意為“暫且”;

b“常、雅、素”表示時間長久。“?!毕喈?dāng)于“經(jīng)常、時常”,“雅、素”相當(dāng)于平素、一向。

3、范圍副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或很少例外的副詞,有“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

a“畢、舉”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

b“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規(guī)律性的歸納,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數(shù)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shù)量或動作的數(shù)量,相當(dāng)于“總共、共”;

c“率”也表示總括,意思相當(dāng)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等。

a它們都有“只、僅僅”的意思。

b“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數(shù)量多,有“幾乎、將近、差不多達(dá)到”的意思,讀jin.c “唯”表“只有”。

4、程度副詞??煞秩悾?/p>

(1)表示程度高的。

a“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

b“大”意思是“十分”;

c“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過一定的限度;

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別、非常。

e“良”在漢代與“久”連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飾其他詞語,是的確、很的意思。

f“甚”六朝前,既作狀語,也作謂語、定語,是形容詞,六朝后,才專作狀語成為程度很高的副詞。

(2)表示程度不深、輕微的副詞,有“少、稍、微、略、頗”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表示這類意思的一般用“少”,漢代以后才用“略、微、頗”,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漸義的情態(tài)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chǔ)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彌、茲(滋)”等,相當(dāng)于“更、越、更加”。

5、情態(tài)副詞。分三小類;

(1)表示動作行為進(jìn)行的方式,

a“俱、并”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件事;

b“閑、微、竊”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

c“幫”表示故意特意;

d“固”表示堅決地做某件事。

(2)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或進(jìn)行的速度。

a“暫”兩屬:強(qiáng)調(diào)時間的短暫時(一會兒、短時間),是時間副詞;強(qiáng)調(diào)動作的突然性時,屬情態(tài)副詞。

b“遽”表示匆忙急迫;

c“卒(猝)”表示時間急促突然;

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為緊接著發(fā)生;

f“稍、漸”表示動作的逐漸性;

g“益”漢代后也產(chǎn)生了逐漸義。唐前是程度副詞,“更加”義。

(3)表示動作行為進(jìn)行的頻率。

a“數(shù)、亟、累、屢、仍”表示動作多次出現(xiàn);

b“輒”表示同一動作行為的多次重復(fù)相當(dāng)于往往、總是;

c“每”表示反復(fù)出現(xiàn)的情況或動作中的任何一次;

d“復(fù)”表示重復(fù)進(jìn)行同一動作。

6、語氣副詞。分五小類:

(1)表示確認(rèn)的語氣。

a“乃、即”相當(dāng)于“就是”;

b“必、定”相當(dāng)于“一定”;

c“誠、信”相當(dāng)于“實在、的確”

d“果”相當(dāng)于“果真”。

(2)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

a“其、蓋、殆”相當(dāng)于“大概(是)、恐怕(是)”。

b“蓋”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測性的論斷語氣,又帶有提示的語氣;也可用在謂語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多與否定副詞“不”連用,相當(dāng)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p>

(4)表示祈使語氣?!捌洹庇迷谄硎咕渲校邢M?、請求、勸勉的意思,可譯為“希望、還是”等。

(5)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寧”等,意思相當(dāng)于“難道、哪里、怎么”,有時不能譯出。

7、否定副詞。

a“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較寬,“弗”在秦漢前使用范圍相當(dāng)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動詞前,后面也不再出現(xiàn)賓語。

b“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是“不要”?!拔稹庇袝r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拔恪币矊懽鳌盁o”。

c“未”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xiàn)或動作還沒有進(jìn)行,相當(dāng)于“沒有”。

d“非”一般用于名詞性謂語前,表示否定判斷;有時含有假設(shè)性的否定,相當(dāng)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庇袝r也可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表示對行為和性質(zhì)的否認(rèn)。

e“微”可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定,與“非”相當(dāng);又可表示假設(shè)性的否定,相當(dāng)于“若不是”;還可同副詞“獨”結(jié)合,表示“不但(如此)”。

f“否”不作謂語的修飾成分,而與謂語并用,構(gòu)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單用,構(gòu)成獨詞句。

8、指代性的副詞“相”和“見”。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指代動詞后面的賓語。

(1)“相”,

a表互指,意為“相互”。如“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

b表偏指,即指代動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動作施事者。如“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見”

a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

b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演變?yōu)楦痹~,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fā)動作行為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作“自己”或“我”。

9、謙敬副詞

a表敬副詞:“請、敬、謹(jǐn)、幸、惠、辱、猥、垂、蒙”等。

b表謙副詞。有:“敢、竊、忝、猥、伏”等。應(yīng)注意動詞“請”和表敬副詞“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示“請求對方做”;作副詞時表示“請允許我做”。如:“請京,使居之?!薄坝c大叔,臣請事之?!鼻熬涫莿釉~,后句是表敬副詞。

第十五節(jié) 幾種修辭表達(dá)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句,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dá)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就叫用典。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種用法的好處是含蓄,增強(qiáng)表現(xiàn)力。缺點是時間過久,后人難于理解;有時隨意割裂拼湊,以至形成一種生造的畸形詞語。

2、委婉:不把表述的內(nèi)容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出來,而是有意地把話說得婉轉(zhuǎn)曲折,含蓄有致,這就是委婉。古書中常見的委婉手法有:

(1)使用謙敬語。如對己表謙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謙稱來代替第一人稱。對人(特別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執(zhí)事﹑陛下”來代替第二人稱。

(2)避諱語。就是對要說的事加以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3)迂回語。本來想說甲事,卻偏要說乙事,轉(zhuǎn)彎抹角,話中有話。這就是迂回語。在外交辭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詞造句中,把本來應(yīng)寫成兩個短語或句子的話,合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句子,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guān)系來分別相承,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整?!?,句中“耳目聰明”形式上是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其實是“耳聰”“目明”兩個主謂結(jié)構(gòu)分承而來。這種方式可以使行文緊湊,但在內(nèi)容表達(dá)上卻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

4、共用:在行文中,兩個相連接的詞或詞組共用某一個或必個詞語,換言之,同一個或幾個詞語在組合搭配的關(guān)系上是兼管著兩個相連的詞或詞組。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辭,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中“拊愛”和“子”這兩個動詞共用“民”這個賓語。

5、復(fù)合偏義:把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但在表義上只睛一個詞起作用,另一個詞并不表義,僅僅是一種陪襯,這種修辭表達(dá)方式就是復(fù)合偏義。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薄爱愅敝挥小爱悺绷x,“同”不表義。

6、互文見義:為了避免行文的單調(diào)平板,或適應(yīng)文體表達(dá)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復(fù)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或三個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用權(quán)這兩個(或三個)語句的意義內(nèi)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呼應(yīng),相互補(bǔ)充的關(guān)系,這種修辭方法叫做互文見義,(簡稱互文、互言﹑互備﹑互體﹑參互)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guān)塞。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意思是:煙霧和月色籠罩著寒涼的江水和沙灘。

第十六節(jié) 古書的注解

1、古書的基本體例:有傳﹑注﹑箋﹑詁﹑解﹑章句﹑音義﹑正義﹑補(bǔ)注、集注﹑集解﹑集釋等。大致類型有:

(1)傳注體:用以解釋古書正文,

(2)義疏體:既解釋古書正文,又解釋前人注文。(3 )集解(集注﹑集釋)體:在同一本古書下洪各家注釋。

2、《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中,《詩經(jīng)》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xùn)傳》,東漢鄭玄的《毛詩箋》,唐陸德明的《毛詩音義》(又叫《釋文》),唐孔穎達(dá)的《毛詩正義》(又叫《疏》)。

3、古書注解的內(nèi)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1)解釋詞義(2)串講文意(3)分析句讀(4)提示語法(5)說明修辭表達(dá)方式(6)詮釋典故成語(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體,著重于串講和提示文意。不僅串講文句大意,還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歸納出來?!凹Ⅲw”的古注有時也這樣做。

5、古注的常用術(shù)語:

(1)“曰﹑為﹑謂之”:用來辨析意義相同相類的詞語間的細(xì)微差別。用法是“解釋語+ ‘曰、為﹑謂之’→被解釋語”。如“豕一歲曰豵”,“豵”是被解釋語。

(2)“謂”:以狹義釋廣義,以具體釋抽象,以分名釋總名。偶爾有用“謂”辨析相關(guān)相類的詞語的意義差別。如“有謂富也,亡謂貧也”。

(3)“猶”:被釋語在前,解釋語在后。使用這個術(shù)語大致有四種性質(zhì):用同義(包括近義)詞來解釋。如“同猶俱也?!庇眠h(yuǎn)引申義來解釋。如“老猶敬也,幼猶愛也”。以今語釋古語?!罢l為,猶為誰也?!币猿S米轴尫浅S米?。如“直猶但也?!?/p>

(4)“貌,之貌”:都用來解釋表示某種性質(zhì)﹑狀態(tài)的形容詞,相當(dāng)于“……的樣子”。如“莞爾,小笑貌”。

(5)“辭(詞)也﹑語詞也﹑語助也﹑發(fā)聲”:古注中使用這些術(shù)語,大都是用來說明某字是虛詞(主要是指語氣詞)。如《詩經(jīng)》:“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泵珎鳎骸八迹o也。”意思指“思”是虛詞。

(6)“之言﹑之為言”:一般都是聲訓(xùn),即用被解釋的詞的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進(jìn)行解釋,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義或同源詞,并不是解釋這個詞在句中的具體表達(dá)義。如《禮記》:“古者公田藉而不稅。”鄭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來解釋用字通假現(xiàn)象的。如《詩經(jīng)》:“既敬既戒,惠此南國?!编嵐{:“敬之言警也。”

(7)“言”:是用來點明詞語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來串講正文。如《詩經(jīng)》:“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泵珎鳎骸把渣w勉者,思與君子同心也?!?/p>

(8)“讀為﹑讀曰”:這兩個術(shù)語主要是用來說明通假,即用本字來說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讀為伸”,“巨,讀曰詎?!?,“倍讀曰背”。

(9)“讀若﹑讀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標(biāo)明音讀的作用。如“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p>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讀音來讀。如:《禮記》:“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标懙旅鳌兑袅x》:“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煤?,上呼報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惡’字反切音是烏路,(即取‘烏’的聲母路的韻母,讀。)。后面的‘惡’,讀它通常的音?!懊娴摹谩x‘呼報’反切出來的音,后面的‘好’讀它通常的音?!?/p>

(11)“當(dāng)為﹑當(dāng)作”:用來改正古書中的誤字。如《周禮》:“誦四方之傳道”。鄭玄注:“故書‘傳’作‘傅’,杜子春云:”傅當(dāng)作傳‘“。

(12)“衍﹑脫”:“衍”是用來說明古書中多出了文字的現(xiàn)象,“脫”是用來說明古書中脫落了文字的現(xiàn)象。

6、怎樣利用古注:(1)批判吸收,(2)正確取舍,(3)聯(lián)系正文,(4)融會貫通。

第十七節(jié) 古書的標(biāo)點

1、古人讀書時要自己斷句,用“?!焙汀啊ⅰ弊鳛榫渥咏Y(jié)束和句間停頓的標(biāo)記,叫做“句讀(dòu)”??虝接芯渥x,是從宋代開始的。

2、古書標(biāo)點的注意事項:

(1)注意正確地點斷句子。所斷開的每個句子必須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講通。必須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注意引語的有無和起迄,注意使用引號。

(3)注意句子的結(jié)構(gòu)層次。

3、古書標(biāo)點致誤原因:

(1)詞匯方面,(2)語法方面(3)音韻方面(4)古代文化常識方面。

第十八節(jié) 古文今譯

1、近代學(xué)者嚴(yán)復(fù)概括歸納了三項翻譯原則:“信﹑達(dá)﹑雅”?!靶拧敝缸g文要忠實于原文的意思,要準(zhǔn)確:“達(dá)”指譯文的表達(dá)要通順﹑曉暢。“雅”指譯文的語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

2、今譯的具體要求和方法:

(1)每個句子中的各個詞都必須力求在譯文中得到落實,能對譯的應(yīng)做到一一對譯。

(2)在句法結(jié)構(gòu)和詞序方面,應(yīng)盡可能對照原文進(jìn)行直譯。凡古今不同的語法形式如古代漢語的詞類活用﹑特殊詞序﹑特殊的詞組結(jié)構(gòu)及習(xí)慣格式,則應(yīng)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dá)方式予以轉(zhuǎn)換。

(3)對古文中所用修辭手段和古代文化專有名詞,今譯時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處理。

(4)譯文忠實反映原作品的語氣和感情色彩。

第十九節(jié) 古今語音的異同

1、語言是不斷變化的,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語法﹑詞匯)都在變化。與詞匯相比,語音的變化相對要慢一些。但古今對比還是有較大的差別。古今語音每個音節(jié)都可分成聲韻調(diào)三部分。

2、古韻和今韻的不同:

(1)從詩歌的韻腳看古今韻的不同。

(2)從聯(lián)綿詞的讀音來看,古今韻不同。古代的疊韻聯(lián)綿詞用今音念,仍然是疊韻的情況居多。但是也有一些疊韻聯(lián)綿詞,用今音念,已經(jīng)不成疊韻了,這正是反映了語音起了變化,古韻和今韻是不同的。

3、聯(lián)綿詞:是兩個音節(jié)合成的單純詞,又稱聯(lián)綿字。特點是兩個音節(jié),一個詞素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拆開后各個部分沒有意義。如:匍匐﹑滂沱﹑囫圇﹑蟋蟀。聯(lián)綿詞的兩個音節(jié)又大都具有雙聲和疊韻的關(guān)系。雙聲:即聲母相同。疊韻即韻母相同。

4、古今聲母的不同:也可由聯(lián)綿詞反映出來。古雙聲的聯(lián)綿詞在今音讀來還是雙聲的占多數(shù),但是也有小部分卻因字音的變化而不再構(gòu)成雙聲關(guān)系了。

5、古今聲調(diào)的變化:中古的聲調(diào)是平上去入四類。從元代以后,北方話中不僅入聲韻消失了,而且入聲調(diào)也轉(zhuǎn)入了其他的聲調(diào)。

6、明末杰出的古音學(xué)家陳第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p>

第二十節(jié) 古音通假

1、古音通假:人們在使用漢字時,由于各種情況,應(yīng)該使用甲字,卻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發(fā)生了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這就是用了通假字。從語音的角度來看,就叫做古音通假。嚴(yán)格說來,通假實質(zhì)上是漢字使用了別字的問題。后來得到了公認(rèn),被稱做通假。

2、按借字和本字語音關(guān)系的不同情況,分類列舉如下:

(1)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聲韻都相同而構(gòu)成的通假。如:蚤~早,畔~叛,無~毋等

(2)音近通假:雙聲通假:借字和本字聲母相同(還須韻母相近)。如:惠~ 慧。疊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韻部相同(還須聲母的發(fā)音部位相同),如:信~伸,詳~ 佯。聲韻相鄰?fù)伲航枳趾捅咀值穆暷负晚嵞付疾幌嗤?,但都相近。如歸~ 饋,闕~ 掘。

第二十一節(jié) 詩律

1、律詩最終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之手。

2、古體詩:只要求押韻和句式大致整齊(五言或七言)就叫古體詩。

3、今體詩:嚴(yán)格按律詩的格律要求寫作,就叫今體詩(或近體詩)。

4、近體詩的形式特點:在句數(shù)﹑押韻﹑平仄和對仗四個方面都有許多講究。

(1)句數(shù):是固定的,規(guī)定律詩是八句,絕句是四句。還一種長律,又稱“排律”,以五言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數(shù)的。這種排律是律詩的重復(fù)擴(kuò)展,只能看作是律詩的變體。

(2)押韻:近體詩對押韻的要求非常嚴(yán)格。

A位置:

a每聯(lián)對句的尾字;

b第一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偶句一定要用韻。

B特點:

a用“平水韻”的106 部為用韻標(biāo)準(zhǔn);

b一般押平聲韻;

c韻腳只能取同一韻部的字,即不能出韻;

d不能轉(zhuǎn)韻。

(3)講究平仄:是近體詩的最主要的特點。平仄是對四聲的分類,“平”指平聲(陰平、陽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聲。對現(xiàn)代漢語來說,“平”也是指陰平﹑陽平:“仄”指上聲﹑去聲。古代的入聲字已經(jīng)分到現(xiàn)代漢語的“四聲”里去了。

(4)講究對仗: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對偶叫對仗。

a律詩的首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頷、頸二聯(lián)必須對仗。

b詞義的對待是對仗的形式要求。

c絕句不要求對仗,使用對仗時,大多數(shù)在前面一聯(lián)。

d對仗原則:平仄相對;詞性相同;詞義(內(nèi)容)相對。

5、絕句:“絕”是斷絕的意思,絕句即截取律詩任何相鄰的兩聯(lián)而成。

6、近體詩的四種平仄格式:

五言詩: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七言詩的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7、律詩分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8、詞每聯(lián)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同一聯(lián)出句和對句的平仄相反,稱做“對”;上一聯(lián)對句和下一聯(lián)出句頭二字的平仄相同,稱作“粘”。不符合“對”的規(guī)則的叫“失對”;不符合“粘”的規(guī)則的,叫“失粘”。

9、用“粘”“對”和用韻規(guī)則,可以從近體詩的四種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種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①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A(——)||——|,B(||)——||—。C(||)———||,D(——)|||——。

A(——)||——|,B(||)——||—。C(||)———||,D(——)|||——。

②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B(||)——||—。C(||)———||,D(——)||| ——。

A(——)||——|,B(||)——||—。C(||)———||,D(——)||| ——。

③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D(——)|||——。A(——)||——|,B||)——||—。

C(||)———||,D(——)|||——。A(——)||——|,B||)——||—。

④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D(——)|||——。A(——)||——|,B||)——||—。

C(||)———||,D(——)|||——。A(——)||——|,B||)——||—。

(注)“—”平:“|”仄。

簡化格式:①ABCDABCD;②DBCDABCD;③CDABCDAB④BDABCDAB,只要把四種平仄格式記住,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字,除了韻腳之外,就再沒有平聲,稱作犯孤平。

11、拗救:出現(xiàn)不合平仄、不合聲律的拗句,采取補(bǔ)救辦法,術(shù)語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幾種方法:

(1)孤平自救:在B句中,為避免犯孤平,將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以下同)改為平聲字,即|—||—改為|——|—。我們稱它為“B1拗3自救”。

(2)特種拗救:C句3拗4自救。即成了“——|—|”。

(3)對句拗救:有兩種情況。

①A句4拗,B句3救,即“||—||,——| ——。”

②A4拗,B1拗B3救。即“||—||,| ——| —?!?/p>

(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

12、如何分析近體詩的平仄:

(1)找出入聲字(一般考試卷上都給注明)。

(2)逐字畫平仄。

(3)根據(jù)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確定屬哪種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

(4)寫出平仄譜。

(5)將詩的平仄與標(biāo)準(zhǔn)譜對照,把不合譜的字上畫圈。

(6)看是否有拗救現(xiàn)象。

13、近體詩對仗的種類:

(1)工對:同一詞類中分門別類很細(xì)微,如人名對人名,色對色,數(shù)詞對數(shù)詞等。

(2)寬對:只要求詞類相同。

(3)借對:借音借義。


王力版古漢整理(續(xù))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巴马| 肥城市| 德庆县| 苏尼特右旗| 宜城市| 宝兴县| 莆田市| 饶阳县| 亳州市| 板桥市| 朝阳市| 北京市| 伊吾县| 哈密市| 保德县| 延津县| 泰兴市| 丹棱县| 顺昌县| 新昌县| 霍邱县| 临潭县| 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 名山县| 河北区| 广东省| 股票| 赫章县| 民县| 宜兰县| 彰化县| 河间市| 玉龙| 孙吴县| 盐源县| 利辛县| 若尔盖县| 宣恩县| 大冶市| 盘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