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董事會結構層面,看秦朝滅亡的原因
、 【原文】《資治通鑒》秦紀二 二世皇帝上元年 秋,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于蘄。 【譯文】 秋季,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在蘄縣起兵。 【解析】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胡亥登基后的第一年,陳勝吳廣起義,相對于秦兼并六國的戰(zhàn)爭,這本應該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農(nóng)民起義,正常情況下,很快就會被撲滅,社會也會很快恢復平靜。然而并沒有,陳勝吳廣起義這點星星之火,促成了底層人民和六國舊貴族勢力的燎原之勢,胡亥當政后國家治理一片混亂,強大的秦國倏忽而亡,簡直是不可思議。好比一個強壯的年輕人,得了個感冒打了幾個噴嚏,突然就死了。 秦國為什么忽然滅亡?不同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種解釋必然都有其道理,不再此一一贅述。我們不妨試著從董事會結構的角度,分析下秦朝滅亡的原因。而只有了解秦朝董事會結構歷來的變遷,才能了解秦始皇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秦朝倏忽而亡的原因。 一,商鞅變法,宗室的噩夢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發(fā)布求賢令,孝公先回顧了往昔秦穆公的霸業(yè),又歷數(shù)了中間幾代國君治理朝政的混亂,以致于河西之地被魏國所奪,他的父親獻公繼位后勵精圖治,想要收復河西之地卻不可得。孝公為了完成父親未完成的遺愿,昭告天下,只要能出計策使秦國強大,孝公不僅尊其做大官,也會給他分土地。 能出奇計強秦者,與之分土。孝公開了個好頭,秦國歷代君王都不吝嗇土地封賞,股權激勵非常的到位,也因此吸引到六國的智力資本為其效力。一個叫公孫鞅的衛(wèi)國青年聽到此求賢令后,西入秦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變法,在孝公和衛(wèi)鞅的聯(lián)手下,即將開始了。 商鞅變法的內(nèi)容簡言之有以下三點:1,耕戰(zhàn)導向。全國的資源都向種地和打仗傾斜,平民要想富貴,只有種地和打仗兩種手段,集中國力做好這兩件事。這給平民提供了上升的渠道。2,政治上廢除貴族特權。貴族如果沒有軍功,戶籍就不能算在國君的宗族里面。不同爵位待遇不同,爵位只能通過軍功獲得。沒有爵位即使有錢,也不允許享受榮華富貴。3,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井田制的含義是貴族占有土地,庶民進行耕種,產(chǎn)權永遠數(shù)據(jù)貴族,不能轉(zhuǎn)讓。 凡是有軍功的人,都能夠得到股份;而貴族如果沒有軍功,股份就會被收回。這是舊貴族的噩夢。但秦國人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卻大大增強。變法前,舊貴族是躺贏的,爵位世襲,土地產(chǎn)權不可轉(zhuǎn)讓,股權是恒定的,不流動的,可以什么都不做,就享受榮華富貴。變法后,舊貴族是被動的,沒有軍功爵位會取消,土地也會被收回,股權是流動的,易失去的,必須得卷起來,不然就有可能淪為平民。 這自然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反對,秦國太子觸犯新法,商鞅沒有懲罰太子,但是對太子的老師兼伯父公子虔處以劓刑,割了公子虔的鼻子。表面上,這是商鞅的處置,他作為變法大臣,為了維護新法,采取的措施。 但其實并不是,商鞅能力再強,他只是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充其量是拿到部分股權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公子虔可是秦國董事會的大股東,商鞅沒有能力去處理公子虔。對公子虔的處理必然是秦孝公的授意,至少秦孝公是默許的。 秦國董事會成員均為秦國宗室和舊貴族勢力,董事長秦孝公為了秦國國力強大,銳意改革,任用商鞅做CEO,變革了股權結構,削弱了秦國宗室和舊貴族的股權,激發(fā)了人民積極性,取得了變法的成功。秦孝公也如愿以償?shù)氖栈亓撕游髦?。秦孝公死后,商鞅在公子虔的誣告下被車裂。 二,秦武王之死,宗室的覆滅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繼位。為了獲取宗室勢力的支持,秦惠文王車裂了商鞅。秦惠文王自然明白商鞅變法的益處,也明白其父親強秦的良苦用心,并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成果。車裂商鞅,只是為了謀求秦國董事會的支持罷了。 即使經(jīng)過商鞅變法,打通了底層人上升的通道,秦惠文王時期,主要的將領依然是宗室出身,比如公子華,樗里疾。秦國董事會以宗室為主,經(jīng)營層也有董事會派出的高級將領??梢哉f,秦惠文王時期,宗室的勢力達到了巔峰。 為什么商鞅,張儀在秦國做丞相,說被車裂罷免,立馬就會被拿下,毫無反抗的能力,本質(zhì)上就是因為秦國董事會的強大,宗室勢力是秦國政權的壓艙石。職業(yè)經(jīng)理人是無法和董事會對抗的。 此時秦國董事會,宗室的狀態(tài)是最好的。經(jīng)過商鞅變法,既不像秦孝公之前,舊貴族和宗室勢力尾大不掉,妨礙君主集權,壓制整個社會的生產(chǎn)積極性,同時又能起到拱衛(wèi)王權的作用。在秦惠文王的帶領下,秦國的事業(yè)蒸蒸日上。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繼位。變數(shù)出在了秦武王身上。秦武王力大無窮,是個猛人,但著實不著調(diào)。秦武王舉鼎絕臏而亡,突然暴斃。這實在是一件狗血到極點的事情。秦武王一死,權力斗爭的腥風血雨要來了。 由于秦武王沒有兒子,秦王的位置該由誰繼承,成了問題。以惠文后為首的這一派,擁立武王的弟弟公子壯為王,這一派成員都是秦國宗室,于禮法上,也該公子壯繼承王位;以宣太后為首的這一派,擁護公子芾為王,這一派的成員都是外戚勢力,最關鍵的人物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冉。 在兩派僵持不下時,在趙武靈王的干預和支持下,在燕國做人質(zhì)的公子稷,被立為王。公子稷也是宣太后的兒子,再有趙武靈王的加持,二比一勝過秦國宗室勢力,公子稷繼位,即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原本以秦武王為首的宗室勢力,在秦武王暴斃后束手無策,江山眼睜睜的看著被他人搶走,豈能善罷甘休? 前305年,公子壯和大臣諸公子發(fā)動政變,史稱季君之亂,想要奪回王位。在政治強人魏冉的反擊下,公子壯一干人統(tǒng)統(tǒng)被誅殺。凡是覬覦王位心懷不滿的公子,魏冉毫無例外的徹底消滅掉。這是外戚對秦國宗室的全面勝利,自此以后,秦國再也不是以前的秦國,秦國董事會進行了徹底的重組。 秦國宗室在董事會中徹底出局,取而代之的是外戚勢力。昭襄王為董事長,董事會成員是宣太后,穰侯魏冉等外戚勢力。季君之亂,某種程度上說,不亞于改朝換代。秦國再也不單是贏氏家族的秦國了。自此以后,秦國政權的壓艙石變成了外戚力量。 三,宣太后,走上舞臺的外戚 昭襄王上位后,并無實權。秦國軍政大權把持在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里,外戚勢力正式登上秦國政治舞臺。魏冉是秦國歷代丞相中,權力最大的丞相。既有擁立昭襄王之功,又掌軍政大權,自身能力超強,并且還是秦國董事會大股東。他的權力相當于,商鞅+公子虔。其他秦國的丞相,只不過是略有股份的高級打工人,不可同日而語。 昭襄王內(nèi)心是矛盾的,對自己的舅舅穰侯魏冉不得不用,十分倚仗,但昭襄王終究是贏氏子孫,他又迫切希望能把權力奪回到自己手里,對外戚勢力十分忌憚。秦惠文王把江山托付給秦武王,為秦武王留下了一個超強的宗室團隊。宣太后疼的是公子芾,最初想要擁立的是公子芾。而昭襄王被派到燕國當人質(zhì),真可謂爹不疼娘不愛,勢單力孤。 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往往能力最強。小學語文教課書中,最大的反派boss,秦昭襄王的實力不是吹的。 前299年,昭襄王聽說齊國孟嘗君十分的賢能,就讓自己的弟弟涇陽君去齊國做人質(zhì),請孟嘗君入秦做丞相。初看這一段時,我十分的疑惑不解,這算是啥操作,孟嘗君怎么可能真心為秦國做事? 孟嘗君田文入秦后,昭襄王立馬翻臉,囚禁孟嘗君,要殺他??墒菦荜柧€在齊國做人質(zhì),你殺孟嘗君,就不怕?沒錯,昭襄王正是為了擠兌他弟弟。孟嘗君只是一顆棋子,來秦國能攪亂魏冉把持朝政的格局也好,不能也罷。不行殺了孟嘗君,也可以使涇陽君陷于危難之中。然而孟嘗君終究逃了。 前292年,以客卿燭壽為丞相。 前291年,燭壽免,魏冉復為丞相,封地封在穰和陶,被成為穰侯。 前281年,穰侯復為丞相。 秦昭襄王和穰侯的斗爭是十分激烈的,準確的說,既合作又斗爭。既任用穰侯,又防范穰侯。魏冉也確實功績卓著,軍政外交一手抓,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白起也是穰侯發(fā)現(xiàn)并任用的,發(fā)現(xiàn)人才任用人才上,穰侯也毫不遜色。 前266年,在范睢的建議下,范睢說,“我為大王擔心,萬世后擁有秦國的不是您的子孫呀!”這句話戳到了昭襄王的心肝上,昭襄王徹底廢除宣太后,罷免穰侯,驅(qū)逐華陽君,涇陽君,真正的完全掌握秦國軍政大權。 但秦國董事會的結構變了嗎?并沒有。外戚的勢力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更何況,外戚對秦國是有貢獻的。 四,秦始皇,顧此失彼的董事長 陽翟商人呂不韋去邯鄲做生意,遇到了在邯鄲做人質(zhì)的秦國公子異人,和異人結成聯(lián)盟,幫助異人向秦國君王的目標邁進。呂不韋說,“能決定未來國君人選的,唯獨華陽夫人一人?!笨梢娙A陽夫人權勢的煊赫。 華陽夫人是秦國太子嬴柱的夫人,也是楚國人,是宣太后表侄孫女。華陽夫人無子,呂不韋通過華陽夫人之姊游說華陽夫人,認異人為兒子。華陽夫人同意后,異人后來才能繼承王位。 昭襄王在燕國做人質(zhì),被宣太后和魏冉擁立為王。異人在趙國做人質(zhì),被華陽夫人擁立為王。外戚的策略是不變的,擁立一個沒有根基的秦王,才能永葆己方在董事會的席位。外戚與秦王共治天下。 外戚掌權,已經(jīng)成為秦國朝政的一種風氣。嬴政登基后,一個宦官嫪毐沒有任何功勞,卻被封為長信侯,因為他背后是趙姬太后。這個是不難理解的。而嫪毐是假太監(jiān),這件事實在是驚掉所有的下巴。嫪毐竟然有野心顛覆嬴政的王位。 嬴政王位不允許挑戰(zhàn),秦國仍然是嬴氏的秦國,這是華陽太后,趙姬太后,呂不韋等多方勢力,可以和平共處的前提。任何人敢觸碰這個底線,都會被無情的絞殺。嫪毐觸碰了底線,想要挑戰(zhàn)嬴政的王位,被嬴政派人剿滅掉。派去的三位大臣是,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后兩者都是楚系勢力。 自季君之亂后,秦國的朝政已經(jīng)沒有宗室的影子了。 華陽太后是支持嬴政的,嬴政對楚系勢力也是信任的,嬴政的夫人也是楚人。此時秦國的董事會結構,仍然是嬴政為首,外戚勢力為董事會成員。在嬴政討伐六國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件事,這個格局被打破了。 在伐楚的戰(zhàn)役中,昌平君叛變,倒向楚國,成了楚國最后一任君王。這件事情大大刺激了贏政。有人說,嬴政不立皇后,是因為他的母親刺激到他,固然有此原因。昌平君的叛變,也讓嬴政有意打壓外戚勢力。扶蘇的母親也是楚人,所以不能立為皇后。至此,外戚力量也退出秦國董事會了。秦統(tǒng)一六國后,再看秦國高管層,李斯王翦趙高蒙恬等,都是既沒有宗室背景,也沒有外戚背景的人員。 在選擇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決定上,丞相王綰建議秦始皇,人心不定,把兒子派到各個地方做一方諸侯鎮(zhèn)守一方。被秦始皇否決掉。秦始皇說,天下打了這么幾百年,不就是因為分封制嗎?為了平息天下,讓老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秦始皇選擇了郡縣制。憑這點,秦始皇也值得被稱贊被銘記。 此時,秦朝董事會的結構是什么樣的呢?唯秦始皇一人耳。既無宗室力量拱衛(wèi),也沒外戚勢力輔助。只要秦始皇在,什么問題都沒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但這僅適用于秦始皇,這種董事會結構沒有容錯性。如果秦始皇出了問題,一切都要亂掉。 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 胡亥在趙高的陰謀支持下,謀取了王位。朝政治理的一塌糊涂,天下大亂。
既無宗室勢力出來收拾場面,也無外戚勢力力挽狂瀾。
秦國的帝國大廈也迅速的崩塌,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