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大唐榮耀:后半生糊涂 一朝禍發(fā) 為何他那么相信他 只因沉.
《大唐榮耀》里唐玄宗有多相信安祿山?
給他馬匹使用權,給他提拔番將之權,給他不斷增加兵力,給他各種金銀財寶的賞賜,給他大兒子與皇家攀親的機會。
可以說,安祿山紅極一時,紅的發(fā)紫。紅的連楊國忠都妒忌了。
于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和捕捉到的一些安祿山罪證,便急沖沖去皇上跟前告狀去了。
楊國忠沒聽李俶勸,低估了安祿山的有備無患。在他和史思明的雙簧一唱一和中,將自己撇了個干凈不說,還把自己為國分擔,做好事不留姓名的雷鋒精神給暴露了出來。
倒打一耙沒打著,反而打草驚蛇,反而讓皇帝對安祿山的懷疑表示了歉疚,又大肆地封賞了安家一番。
這著實讓楊國忠意外。
竟然還有比他能瞎扯的人。
大唐榮耀了多年。一直采取的是重邊境,輕中原的兵力分配。
所以對守邊境的節(jié)度使,總是高看一眼。像安祿山這種鎮(zhèn)守邊疆多年,又有不少戰(zhàn)功的將軍,明里暗里沉淀了沉甸甸的實力,喂飽了便有了不軌之心。長安的好,唾手興許可得一得,光這個想法就足以讓人興奮。
缺乏監(jiān)督機構,唯一可監(jiān)督的皇帝,又松松散散猶猶豫豫,真是天助我也。安祿山加快了造反的進程。
皇帝對安祿山的封賞越來越多。
他希望通過此舉讓安祿山能感念皇恩浩蕩,更加一心一意鎮(zhèn)守邊疆。
楊國忠聯(lián)合朝中大臣說安祿山擁兵自重,以安祿山敢不敢來長安面圣,來衡量他有沒有私心。
結果,將不了安祿山的軍。安祿山能混到如今風生水起,于他過人膽識有關,于他揣測人心一流更有關。
楊國忠的伎倆,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李俶想方設法用心良苦將靠譜的將軍提拔在安祿山根據地周圍,希望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畢竟僅憑安祿山一人的軍隊,要反也是起不了多少殺傷力的。但是如有援軍,就不一定了。比如安祿山勾結上了云南獨孤家,以皇帝聽信讒言,清君側為由達成同盟。
見安祿山光明坦蕩入京面圣,皇帝便放下了心。
誰再敢提安祿山有莫逆之心,他就和誰急。
到后來,連太監(jiān)高力士都旁觀者清。仗義執(zhí)言,安祿山擁兵自重的危險。
可是皇帝還是不相信安祿山有反心。
我覺得他不一定沒懷疑過安祿山,畢竟安祿山實力和勢力太大是現實,他只是沉沒成本付出太多了。覆水難收。
太信任一個人,給了他所有想要的能給的恩寵,名利權。再給,實在給不了,也已經給的不能夠更多。
無非是想他感念皇恩,好好做事。
皇上用的這招感化,安祿山也是受用的??墒墙Y合形勢,他既得罪過太子,楊國忠又事事編排他,水火不容。
皇上老了,他的恩寵又還能多久。
就像火柴已經堆的很高很高,快要高到自家城樓。稍微一把火,就能把自己家也點著了。
這時皇上卻還想著,沒有點火索吧。
君王一統(tǒng)天下,恩當然重要,這是懷柔政策。但恩威并用,才是上策。
任其看著漁網里的魚越來越多,卻不去收網。只能是對方吃飽喝足,而你空有池塘。
恩多了,便是縱容。
便是趁機撈得好處多多,好募集到更多“有志之士”,架空中原武裝。
到時,就是明著反了,皇帝又奈我何?
只怪皇帝優(yōu)柔寡斷,婦人之仁。
辜負了皇上一人心,總好比錯過當前有利時機,他日白白地被置于死地強吧。
何況安祿山有條件有資本博一博。
而皇帝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個番將的良心上,說起來是很幼稚可笑的。
他付出了信任,付出了恩寵,他的沉沒成本越來越高。唯獨沒有一升一降的制衡之道和收回權勢的能力,等想回收時,早已為時已晚。
其實安祿山稱病不來長安做解釋時,朝廷完全有時間準備作戰(zhàn)??上?,皇上對安祿山就像對楊貴妃一樣,付出了太多情感,總不相信自己的感情會付諸流水。
他依然還在做一個夢。
別人都是想多了,是妒忌安家的恩寵,唯有他火眼晶晶,是識人之人。
他的一廂情愿等來了安祿山15萬大軍直沖河北,一路殺進洛陽、長安。
眼見為實,才恍然大悟。一朝禍發(fā),不過短短數月的事。
糊涂啊。
任用安祿山、楊國忠這2奸逆,后半生的識人不明,足以讓他前半生的功成名就毀于一旦。而用人之道,帶個人感情色彩,理智不足,實在讓君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