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本質主義(2-1-2)——存在、虛無、無限、萬物,太一與命運賜予它的

本質主義(Essentialism),代表人物:巴門尼德。
場域論(2):Place vs Fate(Dike)
本體論(1):太一(One)
認識論(2):Truth(logos)vs Apperance(mortal)
未對巴門尼德哲學的理解(可從海氏中找到跡象):
1.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無法存在(真理之路)。不存在者無法存在的原因是太一被命運死死地捆住了,無法突破存在論壁壘。上面這句話的意義就在于,這個世界在存在論上是閉合的(the world is ontologically foreclosed);存在論閉合即世界的后臺代碼無法被修改且無法顯現(xiàn)、無法被把握,太一被命運死死鎖住,這意味著太一中的萬事萬物都已經(jīng)在其正確的位置上了;太一作為總體是一個完全符號化的總體,所有東西都被注冊到符號系統(tǒng)、被注冊到它的命運中,所以可以說它是不動的,因為所有東西都被注冊好了。在這個意義上講,巴門尼德是第一個體會到這個世界的本體論閉合的,覺得世界是被后臺代碼預先寫好了的,所以與其說他是本質主義,不如說它是先驗主義,但他拒斥主體性維度,他認為第一人稱只能臨受真理(天人感應、仙人?)。
2.太一不被允許獲得無限的存在者,因為太一有求于無(it is in need of nothing),或者說無所求;即太一是閉合的,所以它無所求、不需要一個無限的存在者,但這里寫的是“不被允許”,也就是說,太一的命運、符號學能指鏈、本體論框架不允許它里面有無限的東西出現(xiàn),不允許有真正敞開的東西;這里巴門尼德把無限理解為敞開的東西,這里有個問題,因為在海德格爾那邊,真正敞開的是有限的存在者;太一應當無所求,沒有欠缺、剩余,可以把它看成類似母子共同體的狀態(tài);這里有個問題,既然太一是沒有欠缺沒有剩余的,那么它為什么是被命運死死鎖住的(鎖鏈稍微松一松?)?
3.太一中的生成與消亡被驅逐得很遠了(被大他者/命運驅逐)。巴門尼德在其殘篇中描述的這一個過程,太一后來被命運死死捆住了,之前它是很散亂的,然后被縫合/捆起來,捆起來之后,它里面的生成和消亡的兩個本真事件就不可能了,然后真正意義上的想要去顛覆符號系統(tǒng)的否定性是不被允許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無限也是不可能的,它不被(命運)允許去接觸無限。太一是被閹割了的結果,太一里面沒有差異,處處都一樣,是個整全的體系,但它的外部性是被命運明確地道說的,這個命運就是形而上學。
這里其實有個平行關系:太一/One=凡人/Mortal,分別被神的鎖鏈/語言所鎖住。這里主體性被遮蓋了,所以它是形而上學。
在殘篇中還有句話:if if were infinite,it would stand in need of everything。這里的infinite就是主體性的維度被撕開,就是不受命運的控制,開始陷入欲望的辯證法(之前是in need of nothing,有求于隱匿在本體論框架中的無,有求于主人),要求成為自己的主人。in need of everything的是nothing,太一不是已經(jīng)有了很多東西嗎,為什么還會in need of everything?因為他發(fā)現(xiàn)他有的東西和一切相比他什么都沒有,他是個奴隸,他一無所有,這時欲望辯證法的維度已經(jīng)敞開了。在這里,主體性的虛無即不愿被必然性/命運捆住的東西,主體性是完全空洞的無,逃出了其本體論的束縛,需求一切。
形而上學的二分不是本質vs表象,而是Fate/Logos/必然性 VS 真理/太一/表象/意見,左邊是形而上,右邊統(tǒng)統(tǒng)是形而下,真理不過是道出了實情,沒有Fate/Logos/必然性等值錢,它們的名字就一個字——無;巴門尼德涉及到了這部分,但沒有明確地把它當成一個本體論的東西來思考,巴門尼德哲學的缺陷在于左邊部分還沒有進入本體論,即what is not,not ontologized。這部分討論的話就很快進入欲望辯證法、愛欲經(jīng)濟學等維度,直接進入前本體論的符號學,直達晚期謝林。巴門尼德最大的錯誤在于把左邊的維度看成是無限的,但這個維度恰恰是有限性的維度(海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