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酒不江湖,無酒不英雄,戲說《水滸傳》中的酒丨名著里的酒文化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水滸傳》主要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而在整部小說中,酒貫穿始終,全書120個章回,幾乎每一回中都有著與酒相關的內(nèi)容。
由此,“無酒不江湖,無酒不英雄”是對《水滸傳》最好的注解,是古代反映酒文化藝術的巔峰之作。
《水滸傳》的開篇上演了智取生辰綱的精彩大戲,酒在這場戰(zhàn)役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押運生辰綱的軍士們由于炎熱爭相買酒解渴,但酒中有蒙汗藥,軍士們中了晁蓋等人的計。智取生辰綱是起義農(nóng)民的集體行動,也是梁山泊英雄聚義的開始。
武松打虎是《水滸傳》最被人所熟知的經(jīng)典片段,出現(xiàn)在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中,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過景陽岡,至酒家沽飲十八碗,在岡上遇到一條吊睛白額大蟲,武松奮起平生之力以雙拳將虎打死,為當?shù)乩习傩粘ヒ淮蠛?,這也是讓武松名震江湖的壯舉。
可以說,《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無人不吃酒,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才能顯出好漢的英雄氣概,酒還是《水滸傳》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助推器,沒有酒就沒有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情節(jié)展現(xiàn),沒有酒也就沒有林沖風雪山神廟的快意恩仇……通過對喝酒的描寫,把每個好漢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展現(xiàn)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值得注意的是,《水滸傳》中的“酒”,并不是現(xiàn)在我們喝的白酒,是用酒曲在糧食中經(jīng)過發(fā)酵而釀造的米酒,也就是今天的黃酒。因為《水滸傳》是以北宋為背景,而蒸餾酒的出現(xiàn)始于元朝,在明清兩朝得到廣泛普及,所以水滸英雄喝的酒度數(shù)并不高,僅有幾度,最高不超過15度。
《水滸傳》中還有對酒的種類和酒器的描寫,其中出現(xiàn)的酒有素酒、葷酒、社酒、社醞、村酒等一般的酒,還有“藍橋風月”、“玉壺春”、“透瓶香(出門倒)”、“瓊漿玉液”、“黃封御酒”等高檔酒;書中提到的酒器也非常多,盛酒器有酒缸、銀壺、酒葫蘆等,飲酒器有嵌寶金花鐘、玻璃盞、琥珀鐘等,還有旋杓、鏇子、注子等溫酒器。
與此同時,《水滸傳》還展現(xiàn)了宋代酒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在城鎮(zhèn),酒樓隨處可見,有潯陽江樓、琵琶亭、獅子樓、鴛鴦樓等,鄉(xiāng)村小酒館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不少,有統(tǒng)計表明,全書共寫了64家酒店,其中市鎮(zhèn)酒店30家,村野酒店34家。
這其中,最負盛名的酒樓當屬小說第7回提到的東京樊樓,樊樓是北宋都城真正存在的一家大酒樓,元人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一記述:樊樓“乃京師酒肆之甲,飲徒當千余人”。這足以說當時樊樓的規(guī)模之大,從對酒樓的描寫,可以窺見當時釀酒業(yè)的繁榮程度,飲酒也成為北宋時期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部《水滸傳》,可以看作是一部酒文化史,沒有酒就沒有英雄好漢,也就沒有諸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