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寫什么,怎么寫,沒有靈感?賈平凹告訴你,如何下筆有如神助
“當你把自己交給神的時候,不要給神說你的風暴有多大,你應該給風暴說你的神有多大?!?/strong>
很多自媒體作者都想寫出“10W+、100W+”的文章,希望有很多人看,但什么時候、什么文章會成為“10W+、100W+”,是誰也說不準的。
而且做這行時間長了,總會有沒感覺的時候,你坐在電腦前發(fā)呆一下午,也想不出寫什么,就算勉強去寫,也不知道怎么寫,感覺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能看。
這就是沒靈感,所以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靈感”這東西太珍貴了,有它在,你就會寫得身心愉快,沒有它,痛苦不堪。
但這些問題應該怎么解決呢?賈平凹就曾介紹過他寫作的經(jīng)驗和方法論,我覺得很有價值,分享其中的幾個精華給大家。

1、文字不會消亡,你要有自己的根基,“你是什么”比“你想要什么”重要。
“文學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是人的一種本能,就和人的各種欲望一樣……,每個人都有潛質(zhì)和本能,這個人能不能成功,成功與否,區(qū)別只在于這種潛質(zhì)和本能的大或者小,以及后天的環(huán)境和他本身的修養(yǎng)優(yōu)劣決定的?!?/p>
賈平凹認為,文學、寫作上的具體東西是沒有辦法講的,只能是大而化之,比如怎樣擴大自己的思維,怎樣堅持自己的思考,怎樣建立自己對世界、對生命的看法(包括敏感度),怎樣改造建設自己的文學觀。
還是要對自己有自知之明,比如一些嫩芽在生長,最怕是草芽把自己當成了樹苗,努力半天卻永遠長不大,長不高。而且就是樹苗,能否成長大樹,也要看它的生長環(huán)境。
寫作也是如此,既看自身的潛質(zhì)大小,也看后天的環(huán)境和修養(yǎng)。另外,你的坐標、定位是慢慢覺察到的,這也是自知之明的過程。
2、談“感覺”。
賈平凹讀書時候看《紅樓夢》有感覺,但看《礦山風雷》就讀不下去,按說大觀園和礦山的經(jīng)歷他都沒有,為什么會這樣?
作家是各人的路數(shù)不一樣,或者說品種不一樣,這就像蘿卜就是蘿卜,白菜就是白菜。狗,你給它吃肉,它只給你看門,你給雞吃菜葉子,它還給你下蛋,你不讓它下,它還憋得慌,這就是品種不一樣。
拈花一笑,全憑感覺。賈平凹說,講文學如同講禪宗,有些東西可以說出來,有些東西說不出來,一說出來就錯了,就不是那個意思。
我自己就體會到這點,你要寫一些什么東西的時候,最初都是外界刺激給你的某種感覺,然后你有了表達出來的欲望。從某種程度上,你不是在“創(chuàng)作”,而是在描述這種感覺和傳遞一些信息。
如果沒有這點,那你就不可能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推動你堅持下去。
另外,賈平凹還介紹了自己一開始的心路歷程,他那時候總是懷疑害怕自己最后不成功,“如果寫到最后,寫了十幾年、二十多年,最后是一事無成的時候,早知道我還不如去炸油條,去街道上擺一個地攤?!?/p>
這跟很多朋友在進入各自領(lǐng)域的時候的猶疑、彷徨,都是一樣的。都是害怕選錯了路,但感覺是慢慢才有的,“后來自己寫的時間長了,別的功能消退了,也干不成別的事了,只能一條路這么走了。”哎,真是這樣。

3、文學是天賦,也需要方法論。
創(chuàng)新從模仿中來。首先要給自己找個榜樣,做個追隨者是快速進步的方法之一。賈平凹開始寫作的時候也是經(jīng)??粗型饷业淖髌?,琢磨人家在想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然后慢慢摸清他們的路數(shù)和寫作規(guī)律。
“寫作一定要擴大思維,因為我們的思維被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和環(huán)境限制得太多……要明白文學是什么,作為你個人來講,你要的是什么,你能要到什么?!?/p>
賈平凹強調(diào),經(jīng)典名著是學習創(chuàng)作的好方法。“學習經(jīng)典名著,學習大作家,我的體會是主要研究人家的思維,研究人家的觀念,就要思考,你對這個世界是什么看法,你對這個社會是什么看法,你對生命是怎么體會的,在這個基礎(chǔ)上你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文學觀”。
所有創(chuàng)作者都要注意下面這段話:
沒有自己的文學觀,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你的寫作必然沒有靈魂,必然沒有你自己的色彩,也沒有自己的聲音。能有自己的文學觀,其實也是一種個人能量的表現(xiàn),文學最后比的是人的能量。
說到標題中的問題:如何下筆有如神助?
關(guān)鍵就是能量,“一個作家能量小的時候你得去找題材,看哪些題材好,適用于你寫。一個作家能量大了之后,題材就會來找你?!?/p>
賈平凹認為還是要找到自己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一旦成了一種習慣,你必然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題材,而你所需要的題材也必然會向你涌來。我們常常說神奇,其實干任何事情干久了,神就上了身。
不知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覺,那就是在寫字的時候進入一種與冥冥中什么東西同頻共振的狀態(tài),好像是形成了某種氣場,“你變成一個磁鐵,釘子、螺絲帽、鐵絲棍兒都往你身邊來”,文字就會自然而然流淌出來,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去想。
這種靈感爆棚的狀態(tài),需要平常的觀察、思考和積累,量變引起質(zhì)變,能量滿溢,才會下筆如神助。

還有個小技巧,我覺得是“10W+、100W+”文章的核心要訣。賈平凹告訴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個人意識要結(jié)合好集體意識,“你表達的雖然是個人的東西,但是你表達的是集體意識,能表達集體意識的時候你把個人的意識寫得越獨特越精彩越好”。
你看,現(xiàn)在很多爆文豈不都是這樣,個人的獨特性與社會熱點結(jié)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就容易成為“10W+、100W+”。
總的來說,要想做好寫作這件事,我們必須是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有沒有感覺,是不是這個“品種”。還有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誰是我們的指路明燈,然后要挖掘自己的潛質(zhì),積累能量,對生活有細致的觀察,對社會有深刻的認知,對人性有洞察,既能感同身受,又能超然物外。
現(xiàn)在的自媒體雖然還沒有形成理論體系,更多是技能和方法論的層面,但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自媒體創(chuàng)作跟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都是通過表達來感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