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字都值得臨寫!可惜這本小楷《易經(jīng)》已經(jīng)不在國內(nèi)!

圓明園遺址
清道光年間內(nèi)府朱絲欄精寫本《易經(jīng)》,文源閣藏,圓明園劫余流出,現(xiàn)藏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文源閣是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于乾隆三十九年(1744)在圓明園內(nèi)原有建筑四達亭的基礎上略為增葺,于次年繼文津閣之后告成。公元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現(xiàn)僅存遺跡。
《易經(jīng)》本是古代占卜之書,包括《經(jīng)》和《傳》兩部分。有學者認為其經(jīng)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圣人編定而成,內(nèi)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其外層神秘,而內(nèi)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精寫本《易經(jīng)》高清大圖





























文物流失史,就是一部國家的榮辱史。回想當年,國家羸弱,風雨飄搖,精美的文物也難以逃脫被覬覦、被損毀、被掠奪的命運,從此流落異國他鄉(xiāng)。從圓明園的付之一炬,到故宮文物的輾轉(zhuǎn)南遷,祖國戰(zhàn)火紛飛,國寶顛沛流離,多少有識之士對此痛心不已,扼腕嘆息。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對國寶的追索返還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國家開展了搶救性的文物征集,民間也對此熱情高漲。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像不斷成長的新中國,每一步都走得步履維艱。
文物是可以觸摸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載體,它們無聲地告訴我們,祖先的信仰、崇拜、準則,告訴我們傳承的根本。有了強大的祖國做后盾,我們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我們的文物保護機制越來越完善、我們的輿論支持越來越強大,國寶回歸之路,也必定會越來越順暢。
文章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fā),若侵權請聯(lián)系后臺刪除
END
- 今日互動話題 -
來評論區(qū)說說你還見過
哪些印象深刻的小楷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