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明君: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tài)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后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后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后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編輯
從1628年開始,接下來十七年的時間里崇禎帝悲憤交加地見證了明朝的消亡,祖宗基業(yè)的覆滅,恐怕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種煎熬痛苦的心情!
1628年,信王朱由檢在兄長天啟帝朱由校手里接過了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沉甸甸的重擔壓在朱由檢的身上,先祖父萬歷帝的二十八年不上朝加速了明朝的覆滅,那時的朱由檢沒有想到自己面對外強中干的明朝將會有心無力。這一年,大明帝國的三個地方發(fā)生了兵變,薊鎮(zhèn)、寧遠和固鎮(zhèn),兵變的直接原因都是朝廷欠發(fā)軍餉,饑餓的士兵不得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搶奪、焚燒武器彈藥,甚至綁架上級軍官。

編輯
尤其是七月份的寧遠兵變,前來視察的巡撫畢自肅就成了兵變中的犧牲品,失去理智的士兵將所有矛頭都指向這些上級軍官,認為他們克扣糧餉、貪污受賄。一次次的嚴刑拷打和數(shù)不清的言語羞辱,讓文人出身的畢自肅不堪忍受這種折磨,一個月后畢自肅自殺殉國。
崇禎帝剛剛即位,就面臨這樣大的爛攤子,遼東方面所欠軍餉已高達五十萬兩,這也是寧遠兵變規(guī)模最大的原因。
作為大明新主,朱由檢是忙的焦頭爛額,應接不暇,比起開國先祖朱元璋的“日落而入,星存而出”還要勤奮幾分。東北境內(nèi)的后金可汗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正式和明朝決裂,陜西境內(nèi)又有一群農(nóng)民叛亂軍,叛軍首領(lǐng)叫高迎祥,自稱闖王。與此同時,大大小小的叛亂像雨后竹筍一樣冒出來,朱由檢只能凝眉愁思,今天安撫這個,明天平定那個,朱由檢這時的處境只能用一句歇后語形容,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zhuǎn)。
不可否認的是,朱由檢的確像他所說的那樣:朕不是亡國之君,爾皆是亡國之臣。如果把朱由檢放在一百年前,他會是新一個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開創(chuàng)出一片太平盛世??蛇@是禍不單行的年代,浙江地區(qū)臺風肆虐,海嘯對沿海居民造成了不計其數(shù)的損失。更加要命的是,明朝末年正經(jīng)歷小寒紀,氣候的寒冷讓谷物減收,天時地利人和,朱由檢沒有占到一樣。
1629年,朱由檢下達了一個裁撤驛站的決定,只是為了擠出更多的軍費和官費,這個微不足道的決定,讓一個叫李自成的驛卒失業(yè),失去了微薄的收入,窮困潦倒的李自成加入了高迎祥的農(nóng)民軍。

編輯
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三股農(nóng)民軍勢力攻陷安徽鳳陽,刨了明朝皇帝的祖墳。這個消息對朱由檢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他痛哭流涕,號叫著愧對祖宗的話,下了一條痛陳過失的《罪己詔》,希望能夠收回失去的民心。本能成為中興之主,卻因為運氣和時機的關(guān)系,讓朱由檢淪為了亡國之君。明眼人都知道明朝的江山不是朱由檢弄丟的,而是明朝中后期皇帝的不作為,讓積攢多年的民怨在數(shù)百年后爆發(fā)。
1636年,后金可汗皇太極稱帝,宣布建立清帝國,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插入大明的京師心臟。第二年,附屬國朝鮮宣布投降滿清,這意味著朝鮮不再承認明朝是正統(tǒng)的存在,天下的政權(quán)秩序正在發(fā)生悄然的變化,明帝國的權(quán)威一次次受到挑釁。

編輯
1642年,明朝抗清名將祖大壽和洪承疇先后投降滿清,兩個邊防標志性的人物作出震驚世人的政治抉擇,表明了明朝的必然衰落。朱由檢為了挽回民心渙散的大明,做出了許多努力,比如最開始的清除魏忠賢。

編輯
即位不到兩個月的朱由檢和位高權(quán)重的魏忠賢進行了一場生死攸關(guān)的對決,年輕的朱由檢意氣風發(fā)、志得意滿,迫使魏忠賢畏罪自殺。朱由檢在處理魏忠賢事情上展示的老練精明,讓朝臣看到了復興的希望,可是朱由檢有一個致命缺陷。對大臣的多疑和對決策的自信,這是朱由檢最為致命的性格缺陷,以至于讓他不容分說地賜死了抗清名將袁崇煥。

編輯
朱由檢對袁崇煥最開始是充滿期待和希望的,他渴望擁有一個霍去病那樣的名將,能夠清除侵擾不斷的外患。
袁崇煥十分清楚明朝的財政腐敗問題嚴重,他在朱由檢面前表示的“平遼五年可成”只是為了安慰一下焦躁的朱由檢。強悍勇猛的清軍,能夠防御已著實不易,又怎么能輕易滅掉呢?
寧遠兵變后,袁崇煥一邊逮捕主謀平息這場禍亂,一邊上奏請求彌補拖欠的軍餉,可是國庫緊張的朱由檢卻無法完成寧遠士兵的愿望。

編輯
后來發(fā)生袁崇煥斬殺守將毛文龍一事,雖然毛文龍有貪污軍餉的嫌疑,可畢竟毛文龍是抗清將領(lǐng),擅殺邊防將領(lǐng)是重罪,即便朱由檢表面沒有怪罪袁崇煥,可他的心里依舊對此耿耿于懷。
多疑的朱由檢對我行我素的袁崇煥日益不滿,在皇太極率領(lǐng)清兵繞道蒙古準備攻打京城的時候,沒有經(jīng)過從朱由檢許可,袁崇煥就擅自率領(lǐng)軍隊回京救援。

編輯
各種復雜的事情和道不清的誤會,讓朱由檢對袁崇煥下達了凌遲處死的決定。袁崇煥死后,明朝失去最后一道防火墻,直到1644年的那一天,朱由檢下了生命中最后一份罪己詔,然后自縊身亡了。
令人悲哀的是,朱由檢在最后時刻親自鳴鐘上殿,滿朝文武無一人來,只剩下空蕩蕩的宮殿和孤獨的朱由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