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magic3至臻版對比華為Mate40保時捷評測原文案
從2021年8月發(fā)布以來,榮耀magic3至臻作為榮耀獨立后第一部對標華為超大杯的旗艦,隨著magic5系列發(fā)布以及拼多多百億補貼,以3500的價格流出了一批全新機,作為2023年少見的撿漏黨,這部旗艦產品力究竟如何呢?這不,恰好斗蘿有一臺至臻3和——華為mate40保時捷,正好父子場,那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唄。 相比于仍然高居6000價位的華為超大杯,如今跌落凡塵的榮耀magic3至臻版卻擁有著和華為mate40超大杯一致的外觀。比華為多1度曲面的瀑布屏配合機身的握感、陶瓷質感的邊框和背面,還有比華為面積更大、還多一條的鐳雕拉絲區(qū)域,這些放在3500檔位都是如今旗艦中難得的,就連榮耀自己今年的至臻版都舍棄的設計,觀眾朋友們愿意給它打幾分呢?不過榮耀和華為不同的是,機身更傾向于p50pro的設計,邊框不再是mate40一代的一體化鵝卵石造型,而選擇工藝難度相對較低且榮耀之后一直堅持的直板+流線型過渡的設計。 在設計語言上,兩者也有不同,總的來說可分為力量感、設計風格以及高級感三個方面。 在力量感的營造上,榮耀超越mate40保時捷而使用的碩大的鏡頭鏡片面積通過分階但一致的黃金比例,以三段啞光拉絲區(qū)域為視覺中心帶,中和了上下直板造型對鏡頭曲線視覺的空間壓縮感;為了緩解巨大圓形鏡頭模組帶來的突兀感,榮耀沒有像mate40保時捷一樣做高調突起,而是在鏡頭周圍鑲上了一圈微曲六邊金屬階面,通過上下微微突出的黑色交角拉長豎向視覺,還在非常有限的拉絲區(qū)域營造了不同視角下的漣漪感,借助陶瓷剔透流動和拉絲帶來的凝固視覺效果的組合,使得鏡頭模組產生了對邊框泛起波紋但凝固在陶瓷上的視覺錯覺;可以說榮耀magic系列一直是非常善于利用視覺錯覺的廠家,加上窄邊框,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背面設計,在我看來啊,如果說華為的陶瓷設計代表著優(yōu)雅,那么榮耀陶瓷設計的力量感則把握的不錯。 不過碩大帶來的代價是“沉重”的,相比于mate40保時捷恰到好處的八卦臺,榮耀無論如何設計還是難以平衡鏡頭模組占地空間對整個機身背面的擠占。這就導致整個機身上部不可避免顯得突兀。不過畢竟我們眼睛是長在它背面的,垂直上看,上下厚度一致所以并不突兀,無論是豎向還是橫向握持手都很難誤觸鏡片,不過頭重腳輕則避免不了,時間久了食指由于向上抬起容易引起手腕酸,不愧是實打實的力量感;設計風格上,從magic3以后,榮耀至臻版的直板機身設計引入了更多曲線元素,少了一些magic3至臻的硬朗感,融入了更多榮耀自己對直板機身設計的理念,可以看到在“引領行業(yè)”口號下,夸張與辨識度一直是榮耀高端的風格,只能說百聞不如一見,單從品牌設計精神上,榮耀不愧是青出于藍但是靛青了。高級感上,個人認為magic3至臻主要能給的是手指接觸瀑布屏并側滑時其極高頻次觸發(fā)的觸控爽感,以及拉絲勾指甲十分解壓,陶瓷機身溫潤(但黑陶瓷不耐濕手指紋,白陶瓷裸機用雖好但是正面不如黑陶瓷機身邊框存在感弱),但不得不說的是套上殼就只有屏幕邊緣能有辨識度了,而且正常視角下也和mate40系列區(qū)分不開;相比于magic3至臻版,榮耀今年的magic5pro系列直板機身流線型邊框更接近于蘋果的垂直邊框并且在兩面包夾芝士下做得更窄,配合稍寬、微曲的巨屏,榮耀如同把89度屏幕又重新彎了回來,很好地繼承了高屏占比的視覺設計路線,個人認為是值得肯定的,今年也總算改善了屏幕四角和邊框四角不協調的設計,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榮耀的挖槽目前邊緣曲線過渡會有割裂感,而magic3至臻版就不會,還有就是榮耀發(fā)布會上pro的純黑機身,到了線下才發(fā)現是幽邃的帶有星河藍的黑,加上星輪三攝那塊星辰觀感不靈不靈的玻璃區(qū)域,那種視覺流動效果真的蠻不錯的,看得出magic3至臻版陶瓷的硬朗轉移到榮耀手上玻璃上且變得潤了。只不過真的不耐指紋啊。今年榮耀全系列不上陶瓷機身,瞄向更具實用意義和沉穩(wěn)設計的素皮以及更加不耐指紋的玻璃來下調價格,觀眾們還期待明年榮耀magic6系列回歸陶瓷機身嗎?我個人還是十分期待的。 屏幕、性能和游戲分辨率、續(xù)航、信號、充電: 既然我們的主角是榮耀,那么就先說至臻3的結論吧:首先必須強調的綜合體驗,觸控采樣很好沒有肉感,這個放心。然后是綠邊問題,開深色模式或者貼防窺膜可以直接讓綠邊消失,或者也可以到設置里面手動關閉拓展,但許多系統(tǒng)應用是沒有辦法關閉的;其次是峰值亮度下,在北京5月中旬的大晴天榮耀能夠激發(fā)到屏幕觀感清晰的最高亮度,但僅能持續(xù)一分鐘左右,峰值亮度比華為mate40rs要激進些,且能基本看清,華為我就有些看不太清楚了;再次是綜合觀感:屏幕觀感很好,與我這臺40rs的2K屏幾乎沒距離,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軟件bug,至臻3的挖槽曲度過渡會很圓潤,但magic5pro和至臻版就會不連貫有割裂感,至臻3就沒有,個人是對這種線條過渡的處理還是很敏感的;而至于這塊高頻調光屏,雖然up主本人手上沒有能測試出榮耀屏幕svm值(衡量屏閃危害性的指數)的設備,但根據up主Navis-慢點評測很早時候的這一期分享,比至臻3早出一個季度的P50pro小黃鴨排列的屏幕屏閃效果還可以,考慮到某廠和榮耀藕斷絲連(打臉)考慮到榮耀一直以來捅破行業(yè)天花板的雄心,相信這塊屏屏閃護眼上同樣可以,但必須說的是,不是所有高頻調光oled屏就是好的護眼屏,這部至臻3的屏幕是比不過去年開始比如magic4系列和vivo x90系列能夠全亮度實現頻閃豁免的屏(也就是在波動深度大、占空比高的最不利于人眼的低亮度時,svm值也能遠遠低于0.1)的。至于防藍光,都成了行業(yè)高端產品人手一張牌了,所以不必擔心,但是榮耀在固定時刻轉入偏暖的助眠模式時切換還是比較絲滑不割裂的;不過除開護眼效果,顯示效果有三點遺憾:第一是屏幕無論是標準色彩還是鮮艷模式都偏綠,根據up主Navis慢點評測最新一期對小米13ultra屏幕色彩的分析,應該是榮耀對屏幕出廠按照舊的適應寬光譜的屏幕方案CIE1931色彩函數計算RGB作了調教,但由于這個函數不適應現在要求窄光譜的廣色域顯示,結果導致調教后的屏幕偏綠,當然可以手動通過色溫譜進行調節(jié)以改善;第二是在顯示純黑界面時,(注意是純黑,而不是深色模式下的顯示黑效果),挖槽所在的橫條區(qū)域會出現與主屏幕明顯區(qū)分開的顯示區(qū)域;第三是屏幕的顯示效果相比mate40rs上的三星屏即使在最高清晰度實際顯示效果也會折損一些,打個比方,就好像你隔著0.1mm的薄紗去看世界一樣(我也沒見過這樣的薄紗,誒嘿)但這種情況只有在離屏幕10cm以內才會隱約觀察到,而在低亮度黑底畫面也會有顆粒感,但一般人使用手機一般都有25cm左右,所以不必擔心。在暗光環(huán)境,榮耀的最低亮度相比于華為保時捷會高些,這樣的好處是不容易看見顆粒感。 性能方面,屏幕響應速度和游戲分辨率上,熟悉前兩年數碼產品的朋友都知道榮耀和華為以前都被罵過它們的動態(tài)調整分辨率方案(自p40開始就取消了),個人體驗下來榮耀也應該是取消了,至于游戲分辨率和發(fā)熱表現,我手上也沒有數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新評科技曾經評測證實了大型游戲和激情團戰(zhàn)場景是會降畫質和掉幀的,這個后續(xù)OTA應該是救不了,火龍888嘛,帶個plus就和8Gen2帶個 for Galaxy一樣,提高峰值功率但核心性能都擺在那兒,更何況用這款芯片的人本來就少,第三方軟件更不會單獨給你開小灶來后續(xù)優(yōu)化了,而且自從8+芯片流向中端機型,性能不錯的7系列芯片沖擊中低端,天璣和驍龍旗艦芯片穩(wěn)定產能后,就算是安卓一直比較吃癟的影像體驗(注意我說的是體驗,不是成片效果)賽道,以小米13ultra為代表的8Gen2安卓手機無論是抓拍和視頻拍攝的效果能夠激進并且相對豐富,我們可以推斷,前兩年廠商集體拿供應鏈芯片當營銷的時代基本已經不起作用了,而且旗艦現在除了卷影像賽道之外,各家目前也更重視系統(tǒng)交互上的跟進與優(yōu)化,我敢說,只要像一加Ace2這樣芯片堪比老旗艦、屏幕、質感,起步儲存配置等綜合實力很好而且能持續(xù)大版本同步更新的代表機型能受到市場青睞,安卓廠商極大程度會在接下來兩年換機潮中獲得優(yōu)勢。另外值得提一嘴的是,雖然各家系統(tǒng)優(yōu)化都在推進,但系統(tǒng)交互的直觀變化是這兩年廠商基本很少有明顯突破的地方,不過到今年有了可喜的變化,我可以援引兩例:一個是榮耀這次的magic5pro眼球追蹤功能,雖然沒有下放到magic5,但是隨著此次618降價至5000以下,加上大電池突破以及綜合配置不錯,也受到了市場歡迎;去年蘋果的14系列和14pro系列區(qū)別鮮明的消費者反應,14pro雖然飽受吐槽,但新的方案靈動島作為某橘系統(tǒng)的2.0版(特效),靈動島作為自家宣傳的屏幕泳池中的島嶼理念和自身ios Accessibility 功能的演進的結合,以及它的全天候顯示,無疑成為了近兩年手機系統(tǒng)上難得的給予消費者的直觀感受,雖然我自從賣掉xs之后就不是iPhone用戶了,但同樣能感覺到靈動島強大的存在感,只能說天下新老用戶皆苦系統(tǒng)無新意久矣。 日常續(xù)航上,由于使用達一年半以上了,所以結果不能準確反映滿血的續(xù)航,僅供參考:我們測試主要使用4G、25度室溫,1/10亮度(室內燈光下已經足夠清晰),開啟定位等,場景有六個,分別是:一、,測試從100%到99%單開視頻應用,二、再測試20余項常規(guī)信息流app娛樂app(包括崩鐵)99%到80%,三、再取消掉20余項后臺應用測試從80%到75%,四、再測試從20%至5%開啟和關閉低電量模式耗電所需時間五、測試5%至最終強制關機并模擬臨終關懷所耗時間;六、正午陽光直射下手動拉高亮度條至最高,播放視頻觀察亮度變化及耗電情況。得到數據如下圖: 100-99 14:15 20款應用打開 99——90平均3分鐘左右1度 機身出現明顯發(fā)熱,進入崩鐵進行對戰(zhàn)然后留存后臺90-86平均2分30秒1度 86-82平均2分1度 82-77平均1分30秒1度 后臺全清(但微信在做的事不會中斷),77-76 17分30秒1度 20-15,不開低電量模式,不間斷亮屏,開啟多應用后臺,3分25秒左右1度, 開啟低電量模式,關閉多應用,平均9分1度 開啟多應用,2分45秒1度 5%至2%模擬極限生存場景,僅留微信、每隔15秒人臉解鎖,中間有操作微信,打開視頻等,從5至3花費20分鐘,5%至4%最低亮度耗時6分30秒,4%至3%取消人臉解鎖僅亮屏,耗時14分15秒 從3至2,適當調高亮度,不開啟人臉解鎖 花費49分45秒 達到2不久直接關機,第二天早晨仍可短暫開機使用緊急電話,持續(xù)至第三天早晨?完全無法開啟 5G沒測,但是使用5G看視頻掉電速度很快,接近2個小時就掉了50%; 游戲功耗參考新評科技,個人玩崩鐵時30幀,人物畫質高其他中,2個小時耗電30% 總結:人臉解鎖功耗有些意外地大,屏幕亮度簡單亮屏狀態(tài)對耗電影響較小,多應用開啟后 嗶哩嗶哩、攜程、淘寶、閑魚、百度網盤、wps、微信、米游社、小紅書、大眾點評、網易云音樂、支付寶、崩鐵、 系統(tǒng)自帶的相機、筆記、天氣、時鐘、瀏覽器 打開錄像后,藍字殺掉 崩鐵再次進入,人物畫質高其余中,開啟60幀后,支付寶、網易云、攜程殺掉。 另外調用錄像時也會遭遇過熱強制退出以及 信號穩(wěn)定性上,由于個人能力有限,沒有辦法得到真正接近客觀信號性能的結論,只能說主觀感受上與mate保時捷大差不差,信號不好的地方基本都會出現卡頓。但mate勝在5G的功耗控制上, 充電方面,至臻和mate兩者如果剛開始充電機身就溫熱,那么受溫控策略影響66W都是干不滿的, 另外二者不一樣的是,使用66w充電套裝,榮耀一開始只能默認用最大功率,而華為則可以選擇是否以最高功率充電,只能說儀式感有比沒有還是要好些吧,我個人是沒什么感覺。至于無線充、反向無線充都是一樣的配置,至于具體功率有沒有閹割,由于up主沒有50w無線充電座,兩臺手機電池容量也不同,沒有辦法通過比較相同時間充電量量化得出結果,所以只能列出來供熱心的小伙伴提供相關報告了。 日常體驗, 我必須首先夸榮耀的就是它的直板機身,握感非常扎實而且不膈手,反觀后面幾代因為屏幕曲度的控制以及邊框玻璃強度的提升,倒是越來越有蘋果撐手(注意不是硌手)手感了,不過我兩個都喜歡;雖然工藝不比華為mate40rs鵝卵石曲度邊框和蘋果頂級旗艦邊框做工復雜,但是由于邊框做得很窄,通過兩面包夾之勢,它也實現了接近鵝卵石的握感,而且電鍍亮面處理也不錯。整體手機質感作為瀑布屏中的直板機是相當好的,就是屏幕稍寬倒顯得憨態(tài)可掬,我的小手有點把握不住。 另外先說觸控,榮耀體驗下來瀑布屏有一點好處就是側滑很潤非常潤,由于手指所到之處皆為屏幕,對于單手手勢操作也會多一點向拇指根收縮的空間,這一點真的很好,但前提是套的殼邊角不能全包,像官方給的殼其實很影響觸控體驗;缺點一個是日常對防摔挑戰(zhàn)大,建議套個翻蓋保護殼;二個是可能沒有辦法做到多點同時觸控(兩個指頭一個固定另一個移動不行),這一點很可惜,三個就是重,而且是上手就能感覺到因為頭重腳輕帶來的墜手感。防誤觸在游戲、拍攝以及日常瀏覽上做得還是可以,如今的華為用上了鴻蒙3,榮耀則是magic os 7,兩者日常功能使用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剛拿到手機依然第三方軟件很多需要手動卸載,不過作為頂級旗艦瀏覽器打開沒有廣告還是很好的,至于負一屏嘛,我直接沒有用。系統(tǒng)設計上官方自帶的榮耀會偏討喜一點,壁紙很好看,應用圖標能給的更大,缺點就是不夠豐富,而且同質化,系統(tǒng)自帶的探索主題很好,另外的洞見但還是少了一點華為那種一鏡到底的絲滑。這里必須吐槽一下mate40rs的主題啊,雖然系統(tǒng)自帶的時間樣式和手機定位很搭,但是無論怎么換主題數字樣式就是換不了,而且在系統(tǒng)設置設置完人臉識別完直接解鎖后,只有潤澤主題和境界主題的壁紙還能做到動態(tài)效果,其他如星夜等老壁紙都不支持,開啟皮套操作后潤澤主題的一鏡到底效果也沒有了,榮耀的探索主題也是,華子優(yōu)化一下吧,這么好的壁紙不做到完美多可惜啊。回到榮耀上來,榮耀憑借和華為共享的生態(tài)已經更新了很多小卡片樣式了,可用性很高,尤其是YoYo建議智能彈窗小卡片,不需要像華為一樣專門去設置,只要你有支持服務的應用,第一次使用就能給你彈出來,個人認為這種簡約和無感又實用的“智慧”感知還是值得肯定的,今年5pro和至臻也增加了基于追蹤眼球功能的交互操作,只是我希望在以后的標準版上也能見到;刷新率方面,榮耀偶爾會有場景停在60hz,比如系統(tǒng)自帶的文件管理還有相機的設置頁面,我都懷疑是30幀了,幾個視頻類依然強人鎖難鎖在60hz,而且系統(tǒng)觸控也會有比較明顯的線性動畫帶來的肉以及對指尖響應上的遲滯感,不過我能忍受,是因為大部分信息流app能達到90hz甚至更高,而且以上說的幾點在它的刷新在多任務切換和系統(tǒng)的動畫以及游戲上都是能滿血的,比如系統(tǒng)高負載場景連續(xù)保持20個APP以及崩壞星鐵60hz高畫質戰(zhàn)斗三輪20分鐘出來,手機機身溫度已經非常高了,然而系統(tǒng)動畫還是不掉幀,這很好。只是屏幕會強制降亮度,時間久了,相信我老兄,打兩局就歇會兒,既為了護眼也為了防高血壓,還能延長手機電池使用壽命。剛玩完游戲出來是?hz,而mate40rs則是滿血90hz;那么說到系統(tǒng)動畫,華為細節(jié)做得更完善,相冊預覽視頻打開后,榮耀會給你直接開啟播放,華為就會暫停并提供繼續(xù)播放按鈕;還有像在后臺多任務界面取消上滑或者左右滑動手勢虛化效果上,榮耀返回桌面會突然閃現,華為則從始至終都流暢無感,但注意,流暢也僅限于系統(tǒng)自帶相機預覽界面以外的情況,我給你們看看華為預覽窗操作,它不是畫質糊也不是色彩錯誤,而是經??╞ug動不了,拍完的照片打不開,這個時候你要么等要么它卡死,鎖屏再解鎖才能恢復,而榮耀就不會,(插入余大嘴表情包:穩(wěn)定,很穩(wěn)定)還有一些小bug,比如兩者在高負載場景從橫屏應用退回桌面或者多任務切換,都有概率觸發(fā)自動翻轉屏幕或者上滑應用進入多任務后臺界面出現邊框區(qū)域留白,不過兩臺機器我都只遇到過兩次,這些都還在能忍受的范圍內。錄像收音方面,至臻3相比mate40rs也有進步,一開始以為是兩臺設備外放的差異,所以我把兩段錄音都放到mate上播放,發(fā)現榮耀更能還原當時真實的環(huán)境聲。外放上,榮耀雙揚堆到了頂級,也做了人聲、樂聲分離,結果就是人聲、樂聲清晰且低音飽滿有力,結果就是聲音總體通透,聲音音量更大,力量感強,但缺點是由于缺乏混響調教,聲場寬不起來,低頻飽滿但下潛不夠,而且對一些高頻的聲音處理不夠好;相比之下,華為一開始我還以為悶,雖然總體音量遠不及榮耀也不夠飽滿,直到湊近一聽發(fā)現它是混響,優(yōu)點是人聲飽滿,低頻的鼓點聲下潛出色,手持機身我甚至能感覺到仿佛摸著人的嘴唇聽別人說話一樣,結果就是聲場寬闊。綜合來看,兩家適合不同的播放場景,用我這個外行的話說,看現場Live,用榮耀;看廣告片,用華為。通話和揚聲器效果上演示如下: 交互上,由于兩者幾乎一樣,所以也方便我先吐槽了,左上角挖槽擠占頂部信息欄空間,信息欄圖標一多,那就是重災區(qū),下滑呼出一個大部分人很少會用的搜索欄,單手想下滑呼出頂部狀態(tài)欄,只能在屏幕底部橫向滑然后停住呼出小屏界面,個人認為還不如直接滑動就呼出小屏,點擊外屏恢復原狀來得絲滑。那么吐槽了這么多,也得說說視頻開頭榮耀改善基礎體驗的地方,我的結論是既有優(yōu)點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日常小功能上,榮耀系統(tǒng)就有做得比華為好的地方,像任務欄下滑上滑返回,榮耀可以做到類似抽屜的效果,華為則是輕輕動一下就會全部彈回,不給遺漏了消息或者我這種折騰黨猶豫中想反悔的用戶一個機會(插入砸瓦魯多以及叫太陽站下的演示);小窗模式,華為和榮耀不支持在小窗模式下側滑返回,但是華為在小窗左上角右放置全屏顯示模塊,又留左上返回鍵區(qū)域,顯得布局擁擠,這一點沒有榮耀只留一個返回鍵區(qū)域然后將全屏顯示交給最下面的小橫條拖拽來完成來得自然,而且榮耀觸發(fā)分屏瀏覽的靈敏度更高也可以隨時打斷返回。我個人覺得,榮耀和華為都把返回鍵放在左上角,對右手單握的人群不友好,作為小窗模式時還能忍受,但一旦分屏瀏覽,在屏幕上半部分操作就勢必要面臨和蘋果用戶一樣的尷尬,建議華為和榮耀工程師還是能給用戶另外的選擇。另外榮耀也沒有華為mate上保留的雙擊屏幕邊緣呼出調節(jié)音量模塊的功能,雖然這一功能可有可無,不過對于我這種電源鍵和音量鍵除了熄屏拍照能少用就 少用的人來說還是很實用。 馬達調教上,在最強震感上,至臻3的震感不如mate40rs緊致有力,但絕不松散,打個比方的話,就好像華為是個拳頭,而榮耀則是個小饅頭。華為的反饋力度非常足也不松散,但大力也不是時刻出奇跡,比如遇到系統(tǒng)給予震感力度最大的場景像剛插上電,雙擊呼出音量鍵,關機等,還是能發(fā)現調教太粗糙,有些把握不住,跟憋急了去廁所慌里慌張脫褲子一樣,榮耀就還好。而榮耀提供的幾種鍵盤樣式,一開始我以為每個鍵盤的調教震感反饋力度不一樣所以選了最扎實有力的其中三個,后來發(fā)現是軸體的不同才導致的,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搞清楚軸體切換后鍵盤外觀有什么變化,買到手的用戶無腦選青軸就對了。 另外,華為的智慧感知功能多樣,像隔空截圖、隔空滑動等,榮耀都沒有,而它的注視不熄屏和注視降低來電電量也是華為有的,不過優(yōu)點是一樣靈敏。這里想吐槽啊,mate30pro上那個ai隨心旋轉屏幕到現在都絕版了,雖然木羽反饋過實際還不太好用,但這么好的設計不繼續(xù)優(yōu)化反而絕版了,就很可惜。日常解鎖方面,白天黑夜也都很穩(wěn)定,不用擔心會突然亮瞎眼,也不用擔心極暗光環(huán)境識別不了,但前提是必須露出鼻孔以上的臉部才能順利解鎖。自動亮度上,榮耀可能是知道這一代屏幕低亮度下抹布感和顆粒感強,所以系統(tǒng)設定的最低亮度較mate40rs更高,個人觀感上已經看不出上面說的問題了,但出于護眼知道屏幕在最低亮度時候但說到指紋解鎖,與mate40rs超薄屏下指紋識別相比,至臻3作為頂級旗艦還是放在屏幕低端的短焦方案,而且今年maic5全系列也是短焦方案,連現在的藍廠也只把廣域超聲波指紋解鎖放在頂級配置上,只能說指紋解鎖這塊等級森嚴但用戶感知也不強才讓廠商這樣不參與內卷吧。欸我還測了一下它們的耳機,結果發(fā)現用它們的耳機連到對方的手機上,聲音處理都是要自家的才能給出動態(tài)分離和分別加強的處理,不過畢竟耳機底子好,最終差距也不明顯,這也改變了對蘋果有線耳機有信仰的我,對安卓手機自帶有線耳機的偏見。 交互上,還要看看多屏協同,榮耀是可以和華為平板多屏協同的,至于延遲相比于本家產品在大部分場景也幾乎不可感,但打開各自系統(tǒng)自帶的共享是無法互傳文件的。華為備忘錄的文件傳到榮耀上會顯示舊格式并且問你需不需要轉換,二者作為新舊設備傳輸許多機主自定義設置也大部分保留,這一點對使用兩家生態(tài)的用戶就挺好。 影像: 如果屏幕前的小伙伴有奔著影像買至臻3的話,那你看完這個視頻一定不后悔。因為我在用mate40rs以前,買的就是P50pro漣漪云波,還是鴻蒙2.0版本的。對比之后發(fā)現,影像方面,榮耀其實是在對標華為P50pro而不是mate40rs,看一眼焦段和配置就知道了。我當初買至臻3是因為它的11mm超廣角和配置拉滿的主攝和長焦,這一代榮耀打出過多攝融合算法這套牌,說自動模式下可以提高邊緣與中心區(qū)域畫質。我們說三點:抓拍、影調、畫質。 抓拍上,華為mate40rs單拍普通模式是勸退的,在各個焦段都做不到秒按秒捕捉的響應速度,但可以通過按住拍攝鍵開啟連拍,或者在專業(yè)模式提前按住拍攝鍵以及降低快門速度來改善,個人使用多的是后者,這個很考驗對快門速度的把握,;榮耀則是即按即拍,但多次單拍后也會出現無法繼續(xù)的情況,兩者的拍照體驗也落后于今天的magic5抓拍、小米抓拍和p60連拍后可以等待后臺排隊處理的性能了,但論畫質還是能打的。多說一嘴,p60在普通模式下也能抓拍到很清晰的畫面,缺點是算法痕跡較重,而mate40rs無論是我這種手殘黨的調快門還是采用默認模式,都很容易糊,只能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另外就是業(yè)內現在強調的影調,個人感覺榮耀是有的,在遇到光源條件復雜的場景或者陰天,榮耀穩(wěn)定地拍冷拍紅,在大部分場景都是很穩(wěn)定的偏色傾向,一開始我以為是屏幕素質導致的,但圖片上傳到mate40rs這塊顯示標準白的屏上肉眼看依舊是同樣的色彩偏離方向,所以應該是榮耀的調教風格導致的。不過不得不說這些拍古建還是蠻討喜的。這一代當作賣點的電影濾鏡還是有作用的,這個看你個人需求和興趣,我是用得少,但下面這兩段,在氛圍感上給了我出乎意料的驚喜,挽救了我這兩個個沒太多審美價值的運鏡: 好那么我們進入下一個,畫質。這就到了重點,前攝上,榮耀的人像效果在自然光我還是愿意給個贊的,直接放圖:后攝上,超廣角勝在視野極其寬廣,以及它所宣傳的距拍攝物體2.5cm微距功能,而且畫質非常不錯,長焦勝在觀感自然,主攝相比于P50pro優(yōu)勢在于極限畫質,具體看后面缺點中的對比。而且榮耀值得表揚的是,至臻3不會像華為一樣,在普通模式下,無論怎么手動調整明暗度,在后臺一視同仁都要提亮,榮耀只要有輕微地調整幅度,只要不是檢測到大光比環(huán)境,大概率就不會再給你提高亮度hdr了,這一點很好。但是榮耀的多攝融合主攝成像和mate40rs相比,無論是高像素模式還是普通模式,同樣的imx700Y,榮耀還是要在mate40rs日常直出恐怖的解析力面前甘拜下風,只能說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但榮耀也有做得比華為強的地方那就是老實,華為雖然直出很強,但自動模式百分百強行幫你計算然后銳化,逼得我只能每次進入專業(yè)模式避免觸發(fā)它的自動算法,我反倒能接受榮耀直出聰明一點的做法,不是那種算糊,而是嗯。。。解析力不夠導致的接近原生的糊。但前提是不開高像素模式,這個后面再提。 說完了優(yōu)點,接下來就得說缺點了,就拿這一代榮耀主推的視頻錄制,首先必須說明的是榮耀的視頻錄制高度可用,但是hdr顯示有缺陷,另外它的hdr動態(tài)顯示是可用的,但如果在劇烈運動比如走路的情況下,遇到白天明暗對比強烈的場景就容易畫面經常彈跳、抖動,明暗飄忽不定,容易抽搐。但正常場景下只要你手動調整亮度,這些問題就會消失反觀華為就不行,后面一則夕陽下的mate40rs就是它拍的,對比華為拍攝的你就知道孰優(yōu)孰劣,等會兒我們再看。錄制最高規(guī)格有時間限制(標注15分鐘,實際屏幕最高亮度下機身過熱會強制退出根據新屏科技評測),60幀下,你只能看到界面里1倍、4倍、10倍三個圖標,但實際上都是由主攝的焦段負責成像的,超廣角和長焦負責改善整體畫質但無法直接參與錄制。這就導致預覽窗界面比較糊,但從華為和iPhone xs過來的我還能接受。前置也只能支持1080p60或者4K30,當然我是不太能用上前置錄像的。 拍照方面的缺點有兩個,拍照體驗和畫質。體驗上,直接說結論吧,至臻3自動模式下直出經后臺算法處理后觀感細節(jié)都不太好,大部分光線正常場景需要手動調亮度以防后臺暴力hdr破壞明暗關系,不過暗光環(huán)境的拍攝交給它自動處理就好,這個華為同理。至臻3與mate40rs一致的就是在0.8倍就會調用主攝,不一致的在于華為在2.5(實際穩(wěn)定調用在2.6)調用長焦,9.1倍調用10倍潛望,榮耀則是在3.4倍。我為什么要講這個呢,因為我個人是追求固定倍率的原生畫質的,如果選擇系統(tǒng)給我的3倍,10倍焦段,成片的畫質就會有所損失也就是容易糊(解析力不足導致放大看就露餡)。拍照的體驗上,榮耀沒有熄屏快拍有點吃虧,mate40rs就支持,而且可用。 到了畫質方面,榮耀直出基礎畫質這一塊令人捉急,雖然拍照體驗流暢,但是主攝和超廣角榮耀的涂抹算法很重,比如下面這組樣張,遠處極限場景樹枝和墻壁拐角幾乎沒有辦法識別出景深關系,結果榮耀算成一整塊,百分百觸發(fā);遠處的白墻也有很重的油畫感,而換做是mate40rs,簡直就是怪獸,觀感自然,還清晰得不得了。還有下面有些高難度場景,榮耀的算法在超廣角上讓樹枝末梢充滿了神圣白光,紫邊和鏡頭光學素質有關,由于能后期消除就不吐槽了,畢竟11mm取景面積業(yè)內最強,對于主攝畫質,這款IMX700日常直出畢竟還是比不上MPP的IMX700Y,我手動調了快門時間和ISO使兩者成品基本一致,至臻3銳化、涂抹很重,但如果調用高像素模式就會逆襲,只是高像素模式不適合抓拍,而且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以及五倍大的照片存儲(15MB),但可以放心在近距離榮耀的主攝畫質是非常穩(wěn)定且好的,而且是即按即拍,華為為了防止相機響應滯后就需要提前進入專業(yè)模式按住拍鍵(普通模式長按會開始連拍),榮耀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但如果是要捕捉動作肯定比不上今年magic5系列的鷹眼相機了。還得夸的是這顆長焦,直出畫質銳化涂抹就要好很多,而且夜景也同樣能穩(wěn)定調用,P50pro就很大概率調不出來了。 不過也不是說榮耀夜景就不行,例如下面這兩組就能正確還原當時的場景色彩,華為mate40rs卻是翻車的,但下面這一組雙雙翻車,也不知道為啥都拍綠了,專業(yè)模式調色溫也調不回來??偟膩碚f吧,榮耀勝在體驗穩(wěn)定以及秒拍,暗部能拍到,高光能壓住,只是由于玄學的算法痕跡導致直出畫面沒有華為純凈容易涂抹,噪點則還好;長焦晚上開啟夜景模式或專業(yè)模式全程都能觸發(fā),只是3.5倍焦段個人使用起來還是沒有70~80mm焦段容易駕馭。如果比特色功能,榮耀肯定是打不贏的,像華為的一套特色功能,如絲絹流水、流光快門、熄屏快拍等,榮耀基本都沒有。而榮耀這一代宣傳的電影Lut濾鏡,華為也有。這就有點尷尬了。希望榮耀能持續(xù)跟進補上。在這里還得說一嘴,蘋果也不是所有錄像設備都強無敵,像我這個iPad pro2020拍攝4K 60幀也會有hdr顯示不穩(wěn)定的情況,抖動也會很明顯,但畢竟是4K60幀,切換到1080P60幀就不會, 而且由于是影院級防抖,估計是在后臺進行了成像后的二次計算處理,防抖效果明顯好于至臻3和mate40rs,欸恰好,我還用過iPhone xs錄像過,xs1080P60幀就出現了錄像畫面主體抖動的情況。今年P60宣傳自己視頻拍攝有所改善,只能說廠商都在進步啊。今年iPhone14上了超級運動防抖,對大部分人日常其實也用不上,不過不能調用其他鏡頭焦段進行視頻錄制,個人覺得是有缺陷的,在意這個的朋友可以多掂量下。 補充: 在火龍888及后續(xù)8Gen 1肆虐的前兩年,受芯片供應和口碑影響,小米、oppo、vivo市場高端競爭受挫,質感和綜合體驗不能兼得,而這兩年高調的同時穩(wěn)步發(fā)展的榮耀,借助下放質感、改善豐富系統(tǒng)體驗及布局產品線,以及和某廠商異卵同生的先天優(yōu)勢和不輸高端旗艦的設計,使得愿意選擇它的用戶也越來越多。不過最近因為榮耀的新旗艦magic5發(fā)布,老旗艦迎來降價,加上拼多多的神助攻,現在榮耀曾經的一臺老旗艦呼聲很高啊,那就是兩年前發(fā)布的magic3至臻版。作為榮耀正式獨立后發(fā)布的第一款頂級旗艦,這個小保捷設計,外觀上對標mate40rs,影像上對標2021上半年發(fā)布的P50pro,堆料拉滿,當年八千的價格現在小黃魚幾乎全新只要三千五啦。欸up主這里剛好有一臺mate40rs,前些陣子還買過P50pro漣漪云波,短暫體驗了一些時間,不過為了買mate已經賣掉了,好在著重對比至臻3體驗了P50pro影像這一部分,這不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唄。不談magic5系列有沒有做到發(fā)布會承諾的賣點,本期視頻首先是看看它和mate40rs比有什么不同,影像能否打得贏P50pro,以及在2023年的今天3500這個價位,榮耀magic3至臻版究竟值不值得買,最后結合當下手機多元的選擇,為那些想買尤其是奔著它影像配置,但是猶豫的朋友提供購買建議。大家好,我是分號斗蘿。 購買建議: 今年由于綠廠很猛,一加Ace2、真我GT neo5目的很明確,就是想端掉紅米的性價比招牌,你看這兩個月陸續(xù)發(fā)布的原神聯名、木星巖背板、真我11聯名設計版,挑明了綠廠中端就是要走輕奢時尚的路線,加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行業(yè)高端競爭入局者增加,設計上也有了新思路,芯片供應回歸正軌、國產屏幕強勢突破,還有三星、蘋果這些國際大廠擠牙膏姿態(tài)明顯,整個行業(yè)趨向回暖,3500檔外觀、性能、屏幕、綜合體驗這些勝過至臻3的已經有很多了,像小米13黑色款,機身一體化和邊框R角做得都要比12s系列、13pro出色,加上8Gen 2的領先性能、配置齊全的影像配置加徠卡影調、直角邊框以及后蓋銜接順滑的機身質感、正面還能接受的邊框寬度的舒適觀感,不掉隊而且有高刷自定義優(yōu)勢的miui14,一用肯定可以頂三年,就是機身小了些屏幕面積正面看也會覺得小很多,而至臻3的尺寸和厚度對于我這種男性群體算很小的手就剛剛好。至于vivo x80、 x80pro和x90的黑色款在3500檔我也是推薦的,磨砂后蓋以及和瀑布屏握感非常相似的機身質感加上水桶機的綜合體驗都很不錯,但也有缺憾,就是x80、x80pro雖然能打,但是低亮度下沒有高頻調光,x90雖然質感、重量控制一等一,但是沒有蔡司鍍膜鏡片,而且白色準確性因為色溫的先天不足而欠缺(現在借助色溫環(huán)已經可以手動調節(jié)了),屏幕側視偏綠偏黃,正面觀感的均勻性上也受影響,但市場的需求總是多樣的,如果是對重量不敏感而且不想機身凸起嚴重,想要脫離中置單挖空的千篇一律、以及一塊“祖?zhèn)鳌保ㄖ傅氖菑恼姜毩㈤_始)護眼高頻調光的屏幕、更想要沉穩(wěn)內斂的設計、陶瓷的質感、老旗艦3500檔僅次于小米13、vivo x80、x80pro的選擇,對專業(yè)影像要求不高、以及對充電速度要求不頂、不太愛折騰,想要一套討喜但適合養(yǎng)老的系統(tǒng),還有能get到瀑布屏的甜點,愿意忍受綠邊或者開深色模式以及貼防窺膜來消除日常綠邊觀感的用戶,尤其從某廠想換5G手機的朋友——可以考慮這部榮耀老旗艦,日常流暢度很好,信號也不掉隊(偶爾加載頁面還是會有丟包卡頓的問題,但非常少)。其實說了那么多,如果給它一點小小的夕陽:(插入拍攝的視頻)我想大部分人還是會心動的。更何況至臻3是你為數不多的能買到質感和存儲12+512拉滿的手機,喜歡白色的朋友無腦選白色就好了,至于黑色,屏幕前的觀眾們我想問一下,它和今年magic5pro亮黑色玻璃款以及至臻5素皮設計的外觀,你們更喜歡誰呢?當然啦,如果朋友們現在就購買小米13我也是不建議的,據網傳消息年底的小米14標準版直屏極有可能會上更窄達1mm的邊框,當然這些信息僅供朋友們參考,也有朋友說等下半年mate60系列或者iPhone15,我認為是明智的選擇。至于這部至臻3,我能給出的結論是,只要你是大屏+瀑布屏+穩(wěn)定性+任何場景不追求極限要求的用戶,那就放心買吧。 OK那么以上就是本期視頻的全部內容了,喜歡本期視頻或者覺得對你有幫助的朋友可以點個贊吶,那么下期視頻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