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戰(zhàn)記(二):邦角海戰(zhàn)

寫在前面:
海上戰(zhàn)斗,往往被人忘卻的存在。當大家都沉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恢弘的陸地戰(zhàn)場時,海面上也無時發(fā)生著大大小小,與敵人,與大自然的戰(zhàn)斗。二戰(zhàn)里的海戰(zhàn)主旋律,并非各國集結自家大艦隊,與敵人進行一場定勝負的決戰(zhàn),而是各式各樣資源運輸護航與襲擊,攔截與偷襲。在研究中,對戰(zhàn)斗中每一個機動,每一輪射擊,都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嘗。地中海這片平靜的,四面陸地包裹的海洋,仿佛成為一個羅馬斗獸場,給二戰(zhàn)海戰(zhàn)增添了濃濃的浪漫色彩。

背景
1940年11月中,英國及其聯(lián)邦陸軍在北非戰(zhàn)場上,依靠充足的兵力資源,發(fā)動了代號“十字軍”的反攻行動,以解救被圍困大半年的托布魯克。面對奧金克萊指揮的英軍優(yōu)勢兵力攻擊,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有條不紊地撤退,并最終失去了班加西,退到了阿蓋拉。
1940年12月,面對北非部隊短期內受到敵人大規(guī)模攻勢推進而迅速增加的后勤困難,以及11月被駐守馬耳他島的英國皇家海軍(Royal Navy) K艦隊所造成的相當大運送物資噸位損失(超過70%),意大利決定安排緊急運輸船隊輸送物資供往的黎波里。此次運輸將由軍艦完成,運輸重任,安排給了兩艘意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輕巡洋艦朱桑諾(Di Giussano)級Alberico?Di Giussano、Alberto?Da Barbiano上。該級輕巡洋艦為意大利皇家海軍一系列傭兵隊長(Condottieri)級第一批,該級巡洋艦細節(jié)參見下文。

參戰(zhàn)艦只
英國
第四驅逐分隊:
部族(Tribal)級Sikh、Maori
L級Legion
Gerard Callenburg級Isaac Sweers(隸屬流亡的荷蘭皇家海軍)




其中,部族級兩艘驅逐艦,配有4座雙聯(lián)120mm(4.7inch)主炮,一座五聯(lián)533mm(21inch)魚雷發(fā)射管,最高航速36節(jié)。該級驅逐艦為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火力最強型號,共生產(chǎn)27艘,一直處于戰(zhàn)線最前沿的部族級,戰(zhàn)績輝煌,最終有13艘沒能活到二戰(zhàn)結束,可謂滿門忠烈。
L級驅逐艦配有4座雙聯(lián)102mm(4inch)主炮,2座四聯(lián)裝533mm(21inch)魚雷發(fā)射管,最高航速36節(jié)。Legion作為英國皇家海軍在地中海較為活躍的存在,在眾多戰(zhàn)場都有出鏡,比如航母Ark Royal?中雷沉沒時,Legion負責撈人的名場面。
隸屬荷蘭皇家海軍的Gerard Callenburg級Isaac Sweers,配有3座雙聯(lián)102mm(4inch)主炮,2座四聯(lián)裝533mm(21inch)魚雷發(fā)射管,最高航速37.5節(jié)。該級原本計劃裝備2座雙聯(lián)+1座單聯(lián)共計5門120mm(4.7inch)主炮。1940年3月納粹德國入侵荷蘭時,已下水但是未完工的Isaac Sweers迅速逃往英國,后在英國本土南安普頓的造船廠完成剩余部分建造。該艦相比于英國皇家海軍的艦只具有非常高的航速,以及前后配有2座雙聯(lián)“海茲梅耶”40mm博福斯高炮,這在1940/41年算是相當先進的存在。

軸心國
意大利皇家海軍第四巡洋分隊:
朱桑諾(Di Giussano)級Alberico?Di Giussano、Alberto?Da Barbiano
Spica級魚雷艇Cigno



傭兵隊長(Condottieri)級第一批輕巡洋艦朱桑諾(Di Giussano)級,配有4座雙聯(lián)152mm(6inch)主炮,3座雙聯(lián)100mm(4inch)副炮,2座雙聯(lián)533mm(21inch)魚雷發(fā)射管,最高航速37節(jié)。
該型巡洋艦建于1928年,起初時作為在地中海對抗法國海軍大型驅逐領艦而設計,具有極高的航速和迅猛的火力。然而為了獲得優(yōu)秀的機動性(其姐妹艦Alberico da Barbiano?甚至在輕載狀態(tài)下跑出42節(jié)航速),完全犧牲了防護,使得主裝厚度只有24mm,甲板厚度20mm。該級最初被歸類為驅逐領艦,后因主炮口徑才被重新規(guī)劃成輕巡洋艦。除了糟糕的防護外,安薩爾多公司生產(chǎn)的雙聯(lián)152mm(6inch)主炮,因共鞍設計導致開火射擊時產(chǎn)生的炮火風暴而嚴重干涉精度,火力大打折扣。
考慮到附近英國皇家海軍大口徑主力艦只不在近海,及這兩艘輕巡洋艦因為其較弱的性能而無法跟隨意大利皇家海軍主力艦隊行動,因此不如就被派去充當緊急運輸船執(zhí)行任務。

作為此次運輸行動唯一的護航艦只,只有800噸的魚雷艇Cigno配有3座單裝100mm(3.9inch)主炮,4座單裝450mm(18inch)魚雷發(fā)射管,最高航速34節(jié)。
啟航
1940年12月5日早上8時15分,Giussano和Barbiano離開塔蘭托,在17時50分到達布林迪西裝載貨物。兩艘巡洋艦被裝載了50噸補給,離開布林迪西并于12月8日到達了西西里島的帕拉莫。
為了緩解利比亞軸心國空軍的燃料緊缺問題,以至于為后續(xù)運輸船團提供空中掩護,在帕拉莫,艦隊又額外增加運載了22噸航空燃料。這些航空燃料,被臨時裝載在油桶里,放置于巡洋艦甲板上。這一操作一方面被英軍火炮擊中有極大的引燃爆炸風險,另一方面有些油桶甚至于放置在炮塔旁邊,阻擋了射擊角度。
12月9日17時20分,兩艘巡洋艦從帕拉莫啟航前往的黎波里。當天晚上22時56分,艦隊在潘泰萊里亞北邊被空中巡邏的英國偵察機發(fā)現(xiàn),并發(fā)出了攔截訊息,該偵察機之后甚至進行尾隨。一個小時后,艦隊指揮官Toscano考慮到本次任務因被敵人偵察到喪失了突擊性,遂決定將艦隊返回帕拉莫,返回期間,艦隊遭受了英國皇家空軍輕微的空襲,最終第二天早上8時20分到達港口。該行為令意大利軍隊高層十分憤怒,然而由于前線吃緊,不得不再次安排運輸計劃。
新的啟航時間被安排在了12月12日,屆時朱桑諾(Di Giussano)級Giovanni delle Bande Nere也到達了帕拉莫,準備加入運輸船團。在出航前,Bande Nere輪機發(fā)生故障,無法跟隨艦隊。因此她的物資被轉移到另外兩艘巡洋艦上。至此,12月12日,Giussano和Barbiano兩艘巡洋艦共裝載物資如下:100噸航空燃料、250噸汽油、600噸石腦油(可用于燃料)以及900噸食物,隨艦的還有135個額外的海軍士兵。由于甲板上放置過多燃料以至于嚴重影響了主炮射擊,指揮官Toscano下達了一旦發(fā)生戰(zhàn)斗,甲板上的燃料桶必須丟棄以釋放主炮射擊空間。18時10分,艦隊從帕拉莫啟航,向南駛向邦角,沿著突尼斯海岸,前往目的地的黎波里,隨后會獲得北非軸心國空軍的空中掩護。魚雷艇Cigno是該艦隊唯一的護航船只。

當天運輸艦隊啟航前幾個小時,意大利的偵察機在阿爾及利亞向東60英里處發(fā)現(xiàn)英國皇家海軍4艘驅逐艦以20節(jié)航速向東行駛,初步判斷是從直布羅陀向亞歷山大港調動的艦隊。但考慮到其與運輸艦隊的距離及航速,意大利軍方將這支驅逐艦分隊的威脅排除。
事實上,這正是本篇的主角之一,英國皇家海軍第四驅逐分隊,四艘驅逐艦分別是:Sikh、Maori、Legion、以及來自荷蘭皇家海軍的Isaac Sweers。由于破解了敵人的情報信息,已經(jīng)做好戰(zhàn)斗準備的第四驅逐分隊將航速提高至30節(jié)。如果以這個航速前進,第四驅逐分隊則會稍微早于意大利皇家海軍第四巡洋艦隊抵達邦角海域并進入伏擊陣位。

戰(zhàn)斗之夜
12月13日2時30分,英國皇家海軍第四驅逐分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意大利第四巡洋艦隊。2時45分,一架英國偵察機借助機載雷達也發(fā)現(xiàn)了意大利第四巡洋艦隊,隨后指引驅逐分隊前往截擊。四艘驅逐艦貼著邦角海岸線進入攻擊陣位。在聽見頭上一直有飛機引擎呼嘯的聲音后,3時15分,意大利第四艦隊距離海岸1英里距離上通過邦角海域。5分鐘后,在Barbiano上指揮的Toscano突然將他的旗艦大幅度轉向,朝著幾乎相反的方向駛去。然而該機動指令并沒有發(fā)送給隨行的船只,Giussano發(fā)現(xiàn)Barbiano轉向,遂跟著機動,但處于艦隊最前方的魚雷艇Cigno在5分鐘后才調轉船頭追趕兩艘巡洋艦,此時距離她們已經(jīng)甚遠,整個編隊瞬間支離破碎。
隨著雙方距離越拉越近,英國驅逐艦借助月色及雷達從海岸一側逐漸摸近。3時25分,英國第四驅逐艦分隊開始攻擊。Sikh在小于1000m的距離上使用主炮射擊,同時朝Barbiano發(fā)射了4發(fā)魚雷,跟隨后面的Legion也發(fā)動攻擊。另一條巡洋艦Giussano則被Isaac Sweers和Maori主炮和魚雷照顧。意大利艦隊此時提高航速至30節(jié),并打算發(fā)起反擊。這時,英國驅逐艦發(fā)射的魚雷命中了Barbiano的左舷一號炮塔下方,該巡洋艦迅速向左舷發(fā)生側傾,同時英國驅逐艦全部武器朝她近距離開火射擊,甲板上大量士兵傷亡。第二枚魚雷隨后命中了Barbiano的輪機段。幾分鐘后,第三枚魚雷(可能是來自Legion)命中了她的船尾。船上的火災引爆了甲板上的燃油桶,正在迅速側傾的Barbiano被火焰照得通紅,指揮官下達了棄艦命令,此時海面已被燃燒的燃油覆蓋。3時35分,Barbiano沉沒,指揮官Toscano、及533名船員隨艦同沉。
Giussano情況好一點,在被命中喪失作戰(zhàn)能力之前,主炮齊射了3輪。不過英國驅逐艦過于貼近海岸以至于難以發(fā)現(xiàn)瞄準。Giussano隨后被一發(fā)魚雷命中,船員企圖拼命拯救他們的巡洋艦。4時20分,Giussano脆弱的船體斷成兩截,迅速下沉,283名船員陣亡。魚雷艇Cigno經(jīng)過與Isaac Sweers短暫的交火,到達作戰(zhàn)海域,撈起近500個幸存者。剩下在水里的,有150人被意大利皇家海軍魚雷艇救起,部分自己游到了岸邊。最終這場戰(zhàn)斗,有817名意大利船員陣亡。英國皇家海軍第四驅逐分隊毫發(fā)無傷全身而退。

戰(zhàn)后復盤
關于被英國偵察機發(fā)現(xiàn)后,意大利指揮官Toscano將他的艦隊調轉方向的命令,有很多猜測。一方面懷疑他是被偵察機發(fā)現(xiàn)后,像12月9日當天一樣,企圖返航。另一個猜測更加合理:被偵察機發(fā)現(xiàn)并追蹤后,改變航向企圖誤導英國人的判斷,甩掉敵機后再回到正常航道上,但這種種舉動無法逃脫英國天上及海上雙重雷達的探測。其實這些操作都是建立在,意大利高層對英國第四驅逐艦分隊機動的誤判,以及Toscano自身在海上航行時對附近海域敵人狀況的不熟悉。最終,這場一邊倒的戰(zhàn)斗,筆者總結一下有以下方面:
1>不對稱情報信息分析傳導:意大利方面,高層已經(jīng)獲取海域附近敵人狀況,但是對敵人分析判斷產(chǎn)生了錯誤的指令,英國驅逐艦分隊并非如他們所想的一樣,單純從西地中海到東地中海艦隊的調動,也并沒有航速追不上的說法。與意大利指揮層對比,英國方面表現(xiàn)得相當優(yōu)秀。首先破譯了意大利軍隊得情報信息,然后馬上靈活調動附近海域的部隊,再運用空中偵察力量確保情報的準確性及獲取穩(wěn)定性,引導驅逐艦們機動到伏擊陣位。這一切,猶如上篇文章里的操作一樣,情報完全左右了戰(zhàn)斗的勝負。
2>雙方人員及艦只素質差異:1941年一整年英國以單薄的艦隊單獨對抗軸心國龐大的海空軍體系,白天躲避空軍襲擊,夜晚則發(fā)動奇襲,揚長避短,艦隊一直積累下來了豐富的海上游擊經(jīng)驗。再加上不僅艦只配備了雷達,皇家空軍的大型偵察機也配備了相同設備。邦角海戰(zhàn)第四驅逐艦分隊依靠雷達設備及豐富經(jīng)驗,走到完美的伏擊陣位,在1000米距離上發(fā)起攻擊,削弱了意大利輕巡洋艦大口徑火炮以及機動的優(yōu)勢,速戰(zhàn)速決,可謂又一教科書式襲擊。而缺乏夜戰(zhàn)經(jīng)驗的意大利第四巡洋艦艦隊,在自身帶滿可燃物資的限制下,又對附近海域敵人狀況認知不清晰,以至于連反擊都無法作出,就被擊沉。
最后
雖然這場戰(zhàn)斗軸心國損失的物資并不多,但名義上被4條驅逐艦擊沉了兩艘巡洋艦,事后還毫發(fā)無損地離開,這在宣傳上對意大利皇家海軍甚至墨索里尼政權打擊可謂相當之大,振奮了英國人同時大大挫敗了軸心國士氣。然而這樣的結果也并非就能得出意大利皇家海軍拉跨的結論,只能說,1941年下半年的意大利人很不湊巧,遇到了最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英國皇家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