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錚和西塔琴:讓披頭士千里追尋的印度古典樂器


對于很多人來說,印度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度”。無論是好奇的派行者,還是像奈保爾這樣深刻地剖析過印度社會的作家,印度都有難以用語言形容的地方。
?但有一種聲音,你只要聽到,便會被拉進這個現(xiàn)代與古老并存、神話和俗世糾纏不清、荒誕又真實的地方。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樂器——西塔琴(Sitar)。


大家好,我是馬錚,我隨印度古典音樂大師Bheemsain Bhajantri和Keshav Talegaonkar學習,潛心研究西塔琴演奏多年,并嘗試將印度古典樂器與各種音樂風格相融合,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神秘的樂器。
西塔琴是南亞傳統(tǒng)的彈撥樂,大概有600年的歷史,源頭是來自波斯的Setar,一種類似三弦的彈撥樂器,中世紀傳到印度北部后,很快就成為印度次大陸上最流行的一種樂器。據(jù)說西塔琴是由一名也叫做阿米枯樹(Amir Khusru)的僧侶發(fā)明,他是奴巴汗(NaubatKhan)的第15世孫,正是他從波斯人Setar琴的概念里發(fā)明了西塔琴。



西塔琴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樂器,在印度被稱為“樂器中的女人”,因為它的頻段主要以中高頻為主,這個旋律非常委婉,很多修煉瑜伽功、印度教的人,他們把西塔琴當作是人和神連接的工具。


這把琴我是18年在加爾各答買的一把琴,它是印度排名第三的制琴大師Nashka做的手工琴。細看這把琴,它造型修長,寬大的琴頸從琴頭一直延伸到半球形共鳴箱——鑲上了薄木板的大葫蘆。比起吉他,西塔琴乍一看可能“比例失調(diào)”,但實際上它的結構卻是非常合理的。

西塔琴有20根弦,分了兩層來分布。上面有7根琴弦:4根用來演奏旋律,3根用來演奏持續(xù)音;此外還有多根共鳴弦。
這樣的琴弦組合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音響效果,當對應的音和底下都發(fā)生共鳴的時候,它就會產(chǎn)生一種混響,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西塔琴的時候,覺得是一個電聲樂器,或者是加了某種效果器,實際上它是一個原聲樂器。
現(xiàn)在西塔琴弦用的鋼弦,據(jù)說過去是用羊腸弦,關于琴弦還有一個傳說:在古代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他在這個鄉(xiāng)間小路上走著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惡魔,這惡魔開始追趕他,最后他無路可逃,只好把自己的肚子給刨開,將腸子拽出來,拽緊后去彈奏腸子,惡魔便被這琴聲嚇退了(也可能是被這種行為嚇退了)。

西塔琴的琴碼也很特別,我們常見到的樂器琴碼大多是一個點接觸琴弦,而西塔琴琴碼是一個面。而且這個面是后面高、前面低的一個斜坡,所以琴弦是逐漸搭實在琴碼上的,這使得西塔琴的音色會有點像吉他打品。



還有它下面這個圓圓的這個部分,是由一個天然葫蘆,剖開以后晾曬三四十年的時間,等充分穩(wěn)定了再制成的西塔琴腔體。西塔琴的音色很圓潤,葫蘆共鳴腔功不可沒。

我今天這把琴是一把單葫蘆琴,有的時候還會看到一些西塔琴上面還有一個小葫蘆,那是在過去沒有擴音設備時用作輔助共鳴的,它可以讓這把琴的音量變得更大,同時也會和下面的大葫蘆形成環(huán)繞的聲場。


西塔琴還有兩個二十幾個拱形的金屬品,這些金屬品還可以移動。大家看到品與品的距離很遠,全音的距離,可以上挪變成半音。印度的拉格(Raga)有幾百種,西塔琴在演奏不同的拉格的時候呢,可以調(diào)動幾個品,起到一個色彩變化的作用。

此外,這些金屬品呈現(xiàn)橋型,靠近我這邊坡度更高、然后逐漸地變緩,這個坡度決定了我的手可以把這個弦往下拉,產(chǎn)生奇特的音效。
?這把琴現(xiàn)在狀態(tài)是最好的時候,一個是它已經(jīng)彈出來了,然后它的音量、音色都是表現(xiàn)得最好的時候。

許多人覺得西塔琴是個特別難學的樂器,在入門的時候被“痛感”這個門檻擋在了外面,因為琴弦的強度很高、同時弦離品的距離很遠,所以如果想要彈奏出聲音,就要用力往下壓,期間手要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壓力,不能抬起來。
如果吉他左手的按弦痛感是5分,那西塔琴就是10分的痛感。最開始的時候確實很難去克服,但是在熟悉了之后,會覺得這個和你的身體連接非常地緊密。


印度的西塔琴的大師有非常非常多,首先第一個就是拉維·香卡(Ravi Shankar)。上個世紀的60年代,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把他從印度帶到了全世界,他是我接觸到這個樂器的領路人。
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西塔琴的時候,我非常非常地震撼,因為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聲音,也從未見過這樣的演奏方式,當演奏結束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已經(jīng)淚流滿面了。從那時起,我就堅信西塔琴是我最摯愛的樂器。

還有一位大師叫庫夏·達斯(KushalDas),有一些大師韻味非常非常地足,有一些大師是技法非常地炫,甚至是可以用暴力來形容。但庫夏·達斯我覺得他是每一個部分都做得恰到好處、又不張揚,而且你能聽出他有非常深厚的古典的演奏功底。
在印度,一支西塔琴真可謂彈盡人間悲苦,甚至琴聲還會流露出彈奏者的社會階級與地位,它無與倫比的表現(xiàn)力,闡釋著欲望、恐懼、迷惑、喜悅、智慧,生與死,快樂以及悲傷,細致而浩瀚...西塔琴在上世紀流行到歐美以后,其實它已經(jīng)被運用到所有的音樂類型里面。我所在的知識樂團原來發(fā)表的一個作品叫做《觀山》,那么那里邊西塔琴就是彈了一個巴薩諾瓦風格的旋律。

我記得在創(chuàng)作這首歌的時候,我去拜訪了一位朋友,他是個居士,在青海那邊的寺廟里為喇嘛們?nèi)プ隽x工,如此生活了很多年。
當時我聊到平時會唱到的歌曲,問他這邊有沒有經(jīng)常唱的歌,然后他就唱起了《叩鐘偈》。那時是休息時間,我們在素食餐廳的一個大廳里面,他的聲音在那個屋子里面環(huán)繞著,我覺得特別特別陽光,所以后來由此創(chuàng)作的《觀山》也很陽光。
關于西塔琴,現(xiàn)在我們也做了很多風格的嘗試,流行樂、搖滾樂、爵士樂...我想讓它在里面做一個自由的、年輕的“老人”。
講者|馬錚

馬錚,師從東方歌舞團姚策老師,后跟隨印度古典音樂大師BheemsainBhajantri和KeshavTalegaonkar學習,潛心研究西塔琴演奏多年,并嘗試將印度古典樂器與各種音樂風格相融合,對西塔琴這件古老的印度樂器有著獨到見解。
參考資料
[1]Cortis.俗世妙音西塔琴[J].中華手工,2015(01):31-33.
[2]https://carbonsitars.com/sitarhistory.html
[3]本文資料圖片來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
策劃制作
策劃:unintended小米?朱芳瓊
導演:楊建華
監(jiān)制:老貓(鼓童)
視覺:楊建華?
攝影:李柯
文編:曠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