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詩歌《無向遼東浪死歌》
無向遼東浪死歌
〔隋朝〕王薄
長白山前知世郎,
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翻譯
我是山東章丘一個看透世事的強盜
看我?guī)洑饧t上衣錦色背帶褲
我手擎長槊伸到半空中,片刀發(fā)出比太陽還耀眼的光芒!
我上山當土匪就以獐鹿為食,下山為強盜就吃(地主老財?shù)模┡Q颍?/p>
如果官兵到了,我想也不想提刀就迎上
假如不用到遼東去送死,就算砍掉我腦袋又怎么樣?!
作者生平
王?。ǎ俊?22)隋末農(nóng)民起義早期領袖......鄒平(今山東鄒平)人。大業(yè)七年(611年),他以長白山(今山東章丘縣境)為據(jù)點,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自稱“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活動在齊郡(今濟南)、濟北郡(茌平境)之間。山東農(nóng)民紛起響應。八年,起義軍擴大至數(shù)萬人,為隋將張須陀所迫,北上與孫宣雅、郝孝德等起義軍會合,復南下圍章丘城(今山東章丘北),又為張須陀所敗。后仍活動在山東中部一帶。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投宇文化及,守聊城(今山東聊城)。竇建德攻聊城,他開門引竇軍擒宇文化及。同年降唐,任命為齊州總管。武德五年(622年),為仇家殺死。
創(chuàng)作背景
王薄本是隋朝齊郡鄒平縣(今山東鄒平北)的一名普通百姓。他渴望能過上有田耕、有屋住的平凡生活。在隋文帝期間,他辛苦勞作,積攢了一些財富。但到了隋煬帝時期,噩運開始接踵而來。
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下詔征天下兵進攻東北的高句麗。第二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士兵,卻敗于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次年,隋煬帝再發(fā)兵圍攻遼東城,這時已經(jīng)“百姓苦役,天下思亂”。后來,隋煬帝第三次發(fā)動征伐高句麗的戰(zhàn)爭,最后也是無功而返。
此前數(shù)年,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營建宮殿,已經(jīng)極度透支了百姓的財富。此時,又數(shù)次征調(diào)士兵,更是給天下百姓造成深重的災難。
而當時的山東地區(qū),則承擔著隋朝水師和進攻東北的雙重徭役。隋朝把山東作為征服高句麗的軍事基地,征兵、征集軍糧、征集戰(zhàn)爭需要的勞動力及其他物質(zhì),都首選山東。
山東人要么死在隋朝前線上,要么死于運輸?shù)膭谝凵?,要么被迫賣兒賣女最終餓死……景象慘不忍睹。
于是,隋朝葬魂曲《無向遼東浪死歌》應運而生。王薄因兵王薄役繁重,與同郡人孟讓聚眾起兵反隋。他們以鄒平的長白山作為根據(jù)地,在齊郡、濟北郡(今山東平陰、東阿一帶)附近活動。王薄自稱“知世郎”,創(chuàng)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百姓拒絕出征高句麗,參加起義軍。這首民歌起初在山東流行,并且很快觸發(fā)了隋朝末年山東民眾的反隋起義。
緊接著,這場農(nóng)民起義席卷全國,拉開了隋朝崩潰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