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三體動畫情節(jié)剖析背后所含的哲理(第一集)
①葉文潔被問及:是否屬于人類?答:否。
不屬于人類,背叛人類就理所應當了,為何會這樣?一切所作皆因過往經歷。對人類絕望,所以希望有可以消滅人類的力量介入,然后,三體人出現(xiàn),你情我愿,一拍即合。
談及一個人的好不好,如果以TA的經歷為起始,就沒什么好不好了,換你估計也會那樣做。
自己覺得不屬于某個群體,但自己就是屬于某個群體,離了某個群體,自己啥也不是!
再則,你覺得人家那樣做不對,但人家可不覺得這樣做不對,你認為這是背叛,人家認為這是拯救,行事只因一念之差。
自己一個想干嘛干嘛,只要造成的結果不影響他人,和人無關,沒人理你,但影響了他人,就不能想干嘛干嘛,和人有關,招來非議就理所應當了。
所謂對不對,在于涉及不涉及他人,就三體來說,因一人所作造成的結果影響了幾十億,小部分影響大部分,大部分肯定要收拾小部分,你們想作死別帶上我們。
何為對?對大部分來說,利于穩(wěn)定的為對,相反,不利于穩(wěn)定的為不對,但穩(wěn)定意味著束縛,意味著陳舊,意味著尾大不掉。
所謂好不好,一個人做了利于穩(wěn)定的事,如互幫互助、打擊犯罪等,我們說這樣的人為好人,相反,一個人做了不利于穩(wěn)定的事,如自私自利、胡作非為等,我們說這樣的人不好。
但對不對、好不好,因立場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對不對,好不好。

②ETO內部也分派別
分為降臨派、拯救派和幸存派
任何整體內部都不可能鐵板一塊,只有一種聲音,因為整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的想法各種各樣,持相似想法的個體相互吸引,組成整體,但相似而不相同,總有不一樣的地方。
大整體內有小整體,小整體內有小小整體,最小的整體:2(最小的整體也是1,不過便于理解不說這個)。
同樣的,整體內的個體再多,對外,都是1,最小的個體:1。
兩個個體組成整體,整體內有三個個體,對同一件事就有不同看法。
如A、B、C都在一個整體內,對某事件,A和B觀點相似度高,A和C觀點相似度不高,2:1,A和B的觀點就是A、B、C在內的這個整體的觀點。
整體內的個體數量達到4,就存在平衡和失衡。
如A、B、C、D都在一個整體內,對某事件,A和B觀點相似度高,C和D觀點相似度高,2:2,平衡,沒有觀點可以代表A、B、C、D在內的這個整體的觀點。
所以,好人的團體里不都是好人,壞人的團體里不都是壞人,好人的團體里有壞人,壞人的團體里有好人,只是比例多少。
另:無論屬于哪個派別,對外都稱ETO,所作所為都歸ETO,好壞都是它。

③中午吃什么?
課堂上,羅輯在講發(fā)生在太空的粒子對撞實驗及智子如何影響實驗結果,目的是讓人類找不到規(guī)律,找不到規(guī)律就無法應用,無法應用,科技就無法進步,消除了三體艦隊到達地球時人類科技達到甚至超過三體人的隱患。
科學,已有現(xiàn)象(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總結、應用,存在局域性,有界限,可被證偽,在這里適用,在那里不適用,科學沒有絕對正確,沒有普遍適用的真理。
今天這個結論正確,不代表明天這個結論仍然正確。
“跟我有什么關系,我又不是學物理的?!?/p>
“沒錯,無論實驗結果是什么,都跟我們沒關系。意義和維度相關,螞蟻不會去操心人類的事。不管實驗結果是什么,一切都沒有改變。在任何時候都有很多選擇,成為哪種人,融入哪個群體,沒必要都是苦大仇深的”
“全社會都在抗擊三體,我們是不是太自私了?”
“一個人自我的邊界神圣不可侵犯,至于邊界之外的事,哪怕是世界末日,也輪不著我們煩心?!?/p>
想起持續(xù)了三年的疫情,抗擊三體,科學家沖在最前,抗擊疫情,醫(yī)護人員沖在最前,無關人員該干什么干什么,服從安排、不添亂就是最大的貢獻。
感染了遵醫(yī)囑積極治療,沒感染不必緊張兮兮。

④我們需要你
ETO幸存成員墨子正欲開槍自殺,智子現(xiàn)身阻止。
一個差點死了的人竟然關心自己的金魚死沒死,想自殺者往往是鉆到某一點里出不來,想來想去都是一個結果——死,但凡想想其他也不會自殺。
智子知道PDC要對ETO進行打擊,但并沒有提醒,智子給與原因:“我們害怕你們”
連自己群體都能背叛,那也能背叛其它,對三體人來說,ETO成員也是人類。
“智子能監(jiān)視一切,除了人類思維?!?/p>
你們ETO成員作為人類想什么,我們三體人并不知道,無法保證你們的忠誠度。
“我們決定重啟ETO,ETO完成使命后,會和其他人類一起滅亡?!?/p>
“那是我的榮幸”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縱然知道下場,卻義無反顧,甘愿被利用,可見經歷了什么和對人類的恨意有多大,一門心思消滅人類。

第一集如果細想的話會聯(lián)想到很多事,如比較典型的外星人傳訊、外星人幫助地球人等,三體是人類寫的,多少有點以己度人的意思,但一些東西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