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寄生蟲》這部電影里看到了比貧窮和階層固化更可怕的3樣?xùn)|西


電影《寄生蟲》成為本屆奧斯卡最佳贏家。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項大獎。
這部電影我看了2遍,說實話看第1遍開頭時候,有點看不下去,蟲子出沒在潮濕的房間、壓抑的氣息,蹲在廁所里才能連上的WiFi,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

電影講述了同一座城市里的貧富差距,窮人只能生活在又黑又暗的地下室里,每天晚上還會有醉酒漢對著他們的窗戶撒尿。

與此對立的富人住著著名設(shè)計師設(shè)計的別墅豪宅,幾百平方的大豪宅,陽光明媚綠樹成蔭。
有一次這個城市下暴雨,富人社長家安然無恙,窮人卻因此失去了住處。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反映的是階層問題,導(dǎo)演把貧富差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我看到了比階層和貧窮更可怕的東西:短視、貪婪、自欺欺人、投機取巧、追求絕對的公平。
電影里一家四口靠折披薩盒為生,然而就是這樣一份工作,他們都做不好,總是喜歡投機取巧,折了一半不折完,四分之一的披薩盒不合格,扣掉了一半的工資。

試想,抱著這樣的工作態(tài)度,能把什么樣的工作做好?
通過朋友介紹窮人家的兒子基宇去給富人家的女兒當(dāng)家教老師,姐姐基婷幫弟弟偽造了假學(xué)歷。
兒子讓姐姐偽造了假學(xué)歷之后,去富人家當(dāng)家教老師,父親卻說,兒子,我以你為榮。
偽造假學(xué)歷不僅沒有得到父親的譴責(zé),反而是父親的鼓勵。
01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短視
短視很可能會毀了你的一生,在《異類》這本書中,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講了一個自己母親和外婆的故事。
他的母親喬伊絲小時候生活在牙買加中部的一個小鎮(zhèn)上,在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她通過了考試,但沒有拿到獎學(xué)金。
喬伊絲家里所有的積蓄拿出來也只夠她高中第一年的費用,喬伊絲的父親雖然飽讀詩書,很有修養(yǎng),但在思考了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只能對女兒說:“我們家里已經(jīng)沒錢了”,然后扭頭回到了他的書房。
但是喬伊絲的母親卻不顧困難,依然堅持送她上高中,之后要上大學(xué)的時候,她母親甚至走到鄰村,跟做生意的中國人借到了一筆錢,讓喬伊絲離開牙買加去往英國讀大學(xué)。
后來喬伊絲嫁給了一個英國數(shù)學(xué)家,之后移居加拿大,而他們的兒子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則在2005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也就是《異類》這本書的作者。

面對上不上學(xué)這件事,喬伊絲的母親站在了更高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很有遠見,找到了一個戰(zhàn)略性的人生方向,從而排除萬難,改變了喬伊絲的命運。
這部電影里的父親和喬伊絲的父親一樣,很短視,做出的選擇也是狹隘的,兒子靠假學(xué)歷能蒙混過關(guān)一輩子嗎?
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詞,叫“隧道視野”,指的是,一個人如果身處隧道,能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狹窄的視野。
《寄生蟲》這部電影里生活在地下室的金家亦是如此,很短視,只考慮眼前的利益,及時享樂、貪圖一時的安逸,無法忍受延遲滿足帶來的回報。
失業(yè)在家的父親會開車,為什么不去好好找個正經(jīng)工作?
復(fù)讀四年的兒子熟悉應(yīng)試考試的各種知識,游手好閑的女兒有著超強的心理素質(zhì)、智商和P圖能力,并在面試前看了一點藝術(shù)治療的知識,就能降服棘手的熊孩子。
倘若一家人依據(jù)自己的特長好好找份工作,也不至于落魄到這種地步。
02比貧窮和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貪婪

金家的兒子基宇進入社長家后并不甘心,讓姐姐也偽裝成美國留學(xué)生進入了社長家,擔(dān)任社長家兒子的美術(shù)老師。
接下來女兒基婷用自己的小心機栽贓了社長的司機,讓自己的父親取代了司機的位置。
最后三人齊心協(xié)力陷害了社長家的女管家,讓母親也進入了社長家。
作家斯蒂芬?金說:“地獄從來不是立即讓你掉下去的,而是一點點吞噬你”。
窮人這一家就這樣被貪婪一點點吞噬著。
按理說他們到社長家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應(yīng)該是賺到了一些錢,可以換個居住環(huán)境,然而他們什么都沒有做,依然好吃懶做的住在那個潮濕的地下室里。
貪婪,其實比貧窮更可怕。

股神巴菲特在演講中曾說過一個著名的故事。
他對著臺下的聽眾說:如果我有6個彈孔的左輪手槍,槍里只有一顆子彈,讓你對著自己的腦袋開槍,給100萬美元,你干不干?
很多人搖頭說:我不干。
巴菲特問:為什么不干?
有人答:就算沒有一百萬,我也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為了一百萬,拿命去賭,一旦失敗,代價就過于慘重了。
但也有人說:我干!因為我沒有錢,只要冒著六分之一的風(fēng)險,我就可以賺到一大筆錢。
巴菲特知道,選擇干的人都有一個共同原因——他們窮。他們只要冒著一定風(fēng)險,就可能拿到100萬美元,改變他們的人生。
但是巴菲特說:就算我再窮,我也不會干。因為一旦開槍,下次就收不住了。
就像金家人,在富人家嘗到了很多甜頭,便一家人都要進去。
這個世界上,誘惑很多。面對誘惑,賭一次、開一槍你也許未必會死,但是一味的貪婪,經(jīng)常開,那就早晚會死。
貧窮不會立刻要人命,但是貪婪就可能會。
03比貧窮更可怕的是追求絕對的公平
階級的對立面是什么,是公平。
然而這個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公平。
比爾·蓋茨對青年人的10條忠告中的第一條就是: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適應(yīng)它。
《寄生蟲》這部電影里的窮人努力奮斗一輩子都不可能都到達富人的起點。

人與人之間有能力的差異,有環(huán)境和背景差異,有機會不對等的差異。
即使同樣的努力、同樣的付出,所得到的結(jié)果也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不僅是人,動物也是如此,老鷹吃蛇,蛇吃老鼠,強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
這部電影里還有一個非常奇妙的隱喻“氣味”。
社長的兒子曾問過媽媽一句話:為什么管家、司機、老師身上,都有同一種味道,這種味道無疑是指窮人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氣味。
社長和妻子也討論過,這是什么味道,好像是坐地鐵時聞過,意味著這種味道是底層的味道,窮的味道。
這也導(dǎo)致了為什么最后基宇爸爸會把社長殺死,社長捂鼻子的那一幕徹底點燃了基宇爸爸心中的怒火。
從表面上看基宇一家似乎是比之前有錢了,進入上流社會了,但是細(xì)微之處仍然與上層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導(dǎo)演通過孩子的視角描述出來——“窮人的氣味”。

真正的公平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公平,真正的公平是消除了富人的優(yōu)越感和窮人的自卑感的公平,讓所有人都感到舒適的公平。
然而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公平。
美國電影《綠皮書》,同樣反映了階層和種族歧視的問題,即使黑人學(xué)識再淵博、社會地位再高。也無法得到白人的認(rèn)可。
即使黑人是在為白人服務(wù),表演節(jié)目,也無法使用白人的化妝間,在白人的餐廳吃飯。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學(xué)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遠比學(xué)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
一味地追求絕對的公平,只會讓我們的心理變得失衡,更加浮躁不安。
不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變現(xiàn)狀。
現(xiàn)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讓很多普通人脫穎而出,只要你好好努力,總會找到自己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階層固化和貧窮都不可怕,如果一味的貪婪,投機取巧,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作繭自縛。
最后與大家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命運給你一個較低的起點,是想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注: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