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孫武,兵學鼻祖,27歲寫《孫子兵法》,領先西方2000年

一口氣看完孫武
他是千古兵第一人,東方兵學的祖師爺,膾炙人口的“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正是出自他之口,他所著的《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經(jīng)歷數(shù)千年的文化洗禮仍能引發(fā)熱潮,本期文章讓我們一口氣看完孫武的一生。
孫武出生于約公元前535年,是齊國樂安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惠民,孫武還是貴族出身,祖上可以追溯到從舜的后代虞閼父開始,孫武身處諸侯爭霸、大夫爭權、社會變革的動亂之勢,為了尋找以戰(zhàn)止戰(zhàn)、保國安民的途徑,孫武便動身前往吳國,到了吳國后,他索性宅在家里,開始了避世的隱士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潛心研究兵學,總結了春秋時期以及他以前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著書立論,巨作《孫子兵法》13篇橫空出世,這一年,孫武只有27歲,說來孫武為什么要寫《孫子兵法》呢?原來春秋后期,處于長江中下游的吳國,在強大的中原諸國中還是個毫無威脅性的未成年小菜雞,但吳王闔閭是個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甘吳國處于落后的地位,他即位以后,四處廣納人才,招攬賢士,想要讓吳國直接實現(xiàn)“丑小鴨變白天鵝”,成就一番春秋霸業(yè),這個消息傳到了孫武的耳朵里,于是他就開始動筆寫求職信,也就是他后來向吳王奉上的《孫子兵法》,為的就是向吳王證明自己有統(tǒng)兵能力,有能帶領吳軍打勝仗的能力,這或許也是我們當代年輕人需要有的膽識和勇氣,有時候光一身才能無法施展,不敢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可是有沒有想過,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沒有準備好的,從下一秒開始準備,準備好的就主動出擊,把握住任何一個機會。
公元前512年,吳王已準備向西進兵,這時,孫武的莫逆之交伍子胥“七薦孫子”終于使得闔閭同意接見孫武,可見伍子胥對孫武有多么看重和喜愛,孫武把自己所著的兵法13篇獻給了吳王,吳王看后那叫一個贊嘆不已,大為賞識,《孫子兵法》具有很強的實操價值,主要是因為其中的操作體系-孫子之用在形與勢是《孫子兵法》的重要方法論,形就是其中的軍形篇,講兵力部署,勢就是兵勢篇,講兵力展開的方向,《孫子兵法》中的這兩篇是阻止戰(zhàn)爭、指揮戰(zhàn)爭的核心操盤步驟,結合虛實篇和九變篇形成一個操作體系,簡單來說,它就是以“形勢”為中心操作與組織和管理密切相關,但紙上談兵誰不會呢?闔閭覺得孫武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老百姓,對他的實際能力半信半疑,為了檢驗孫武是否真的有才干,闔閭交給了他180名宮女,讓他實地操練,并且讓他的兩名寵妾負責當操練小隊的隊長,孫武臨危不懼,將宮女分成兩隊,宮女們聽完孫武的操練口令,個個覺得很好奇,捧腹大笑不止,絲毫沒有把這個訓練當成一回事兒,孫武立刻下令把兩個美姬斬首,吳王那叫一個心急,趕緊讓人告訴孫武,能不能高抬貴手,留那兩個美姬的小命,不然我可真是食不下咽了,然而孫武揮揮衣袖,大義凜然的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直接命人咔嚓兩刀了結了兩位美姬的小命,以肅軍紀,這下小宮女們都快被嚇傻了,全都乖乖聽話,對軍令絕對服從,愛妃被殺,吳王的心都在滴血了,但他的野心終究還是戰(zhàn)勝了他的情愛,于是闔閭拜孫武為最高統(tǒng)帥上將軍,并常常與之探討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孫武的超乎常人的善于用兵的本領和卓越的領導指揮才能,在每次談話中彰顯得淋漓盡致,這讓吳王更加堅信這是一個能幫助自己成就霸業(yè)的人才。
吳王闔閭三年,闔閭和伍子胥攻打楚國,成功攻克下楚國的屬國【舒】,闔閭想趁著勝仗的氣勢繼續(xù)攻進鄴城,孫武出來阻止說這樣太擾民了,應該靜候時機。一年后,闔閭率軍再次征討楚國,占領了六和潛這兩座城市,吳王闔閭7年,吳王采用孫子“伐交”的攻略,就是指破壞敵方與其他地方的聯(lián)合,說的通俗易懂點就是挑撥離間,先是策動桐國使其背叛楚國,然后又派人去欺騙楚人,楚如果已師臨吳,吳畏懼楚國的威勢,可以代替楚國討伐桐國,到了十月,吳軍趁其不備之需在豫章?lián)魯×顺?,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公子繁?/p>
公元前506年,也就是闔閭9年,孫武運用長途奔襲,靈活機動和“因糧于敵”的策略,只用了10天的時間擊敗楚軍,楚軍以為吳師會走水路,便在漢水設防,沒想到孫武棄船登岸,從陸路襲擊楚國的腹地,主打一個攻其不備,楚軍迎擊時,孫武又率兵先撤,誘使楚軍追擊,三戰(zhàn)三勝,最后在柏舉展開決戰(zhàn),孫武先發(fā)制人,闔閭緊隨其后,最后大獲全勝,孫武用3萬兵力大破楚軍20萬,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爭。
公元前505年,秦支援楚軍之戰(zhàn),吳軍戰(zhàn)敗,國內(nèi)也不讓人省心,夫概自立為王,吳軍只好先回國平定叛亂,闔閭去世后,夫差即位,孫武和伍子胥不忍看吳國日漸衰落,立志要報仇雪恨,于是這些大臣繼續(xù)輔佐夫差,努力存錢存糧,充實國庫,養(yǎng)兵蓄銳。三年后吳國國力終于得到恢復,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伍子胥和孫武擔任吳國總指揮,在夜間布置了許多兵力,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國大軍發(fā)起了突襲,很快打敗了越軍。吃了幾次敗仗以后,越王勾踐沒辦法,只能向夫差屈辱求和,這就是臥薪嘗膽這個故事的前景體要。
在孫武50多歲的時候,他的至親好友伍子胥被夫差殺害,心灰意冷的他不再選擇被吳國謀劃出力,選擇歸隱山林,繼續(xù)潛心研究兵法,修訂完善他的兵法著作,孫武什么時候退隱,隱居在哪里,這或許是一個永久之謎。他的卒年史書上也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有學者推測到,應當在公元前480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曹操曾對《孫子兵法》有很高的評價,他說“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孫中山先生說,就中國歷史來考究,2000多年的兵書有13篇,那13篇兵書就是中國的軍事哲學,不管國內(nèi)的學者和名人給予孫子兵法和孫武高度評價,國際上也有很多贊揚的聲音。日本松下電器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fā)達。
西方重要的軍事院校有兩本兵書是一定要學的,一本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一本是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但《孫子兵法》比《戰(zhàn)爭論》早了2000多年,《孫子兵法》揭示了戰(zhàn)爭的規(guī)律,論述了不僅限于戰(zhàn)爭的多方面法則,具有豐富的辯證思想和倫理思想,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更是尚武崇智的奇文化孕育出的奇葩,是春秋時期先進的社會思想交合的產(chǎn)物,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孫武留給后世的《孫子兵法》,其中的絕學和哲理,讓后世深刻領悟到什么才是一個國家真正不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