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自造第二艦,“永綏”號川江炮艦,抗日戰(zhàn)爭中的福艦
川江炮艦“永綏”號由中華造船廠提出最初設(shè)計方案,但由于中華造船廠不足以建設(shè)此級軍艦,遂交由江南造船所修改設(shè)計建造。與“咸寧”艦師出同門。
“永綏”號在拍板建設(shè)之前,所造軍艦之資,除當(dāng)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撥款之外,剩下的絕大部分,由湖南、湖北兩省的商家捐贈,為紀念兩省為民國海軍建設(shè)做的貢獻,也為與前一艘用湖北咸寧命名的炮艦相應(yīng),就從湖南省取一縣名“永綏”命名,也有盼望國家安定和平的寓意。

“永綏”艦在江南造船所的編號為545,其艦體的規(guī)模和排水量均大于先前的“咸寧”艦,排水量達到了600噸?!坝澜棥迸灢扇¢L艏樓船型,艦體全長68.58米,艦寬9.14米,艙深3.53米,艦首吃水1.61米,艦尾吃水2.1米。
“永綏”艦的艦體材料仍然采用與前一級“咸寧”艦相同的軟鋼,防護力嚴重不足。動力系統(tǒng)采用2座3缸3脹立式蒸汽機,配套2座水管鍋爐,功率可以達到4500馬力,雙軸推進2個4葉銅質(zhì)螺旋槳,正常航速為12節(jié),最大航速可達18節(jié)。艦上最大載煤150噸,可支撐炮艦正常航行120小時。

在通訊設(shè)備上,“永綏”艦配備了一臺1000瓦功率長波無線電臺和一臺500瓦功率短波無線電臺,以及真空管式收發(fā)報機各2具, 通信能力白天能夠達到500海里,夜晚則增加到1000海里。在“永綏”艦甲板室外的兩舷,各設(shè)了2組吊艇架,分別掛載機動艇和舢板各1艘。
在武備上,擁有更大艦體的“永綏”艦,在火力上也有所增強,原設(shè)計安裝一門160毫米的前主炮,一門120毫米的后主炮。后于“咸寧”艦一起,前主炮換裝從日本購回的“三年”式120毫米45倍徑艦炮。而后主炮則換成了日本“三年”式 76毫米40倍徑高角炮。在軍艦甲板室尾部兩舷,還裝備了兩門短倍徑的“阿姆斯特朗”式75毫米口徑炮作為副炮,其火力遠超在其之前服役的“咸寧”艦。
1928年5月5日,“永綏”艦正式在海軍江南造船所開工建造,1929年1月27日下水,1929年5月30日舾裝完畢,1929年6月22日開始首次試航。1929年8月31日,在經(jīng)過諸多磨難后,“永綏”艦正式入役,加入第二艦隊,全艦滿員編制152人。
“永綏”艦加入海軍后,先后參加了對紅軍的圍剿作戰(zhàn),在抗日戰(zhàn)爭中,引起吃水淺,可沿江抵達重慶,遂作為南京政府政要轉(zhuǎn)移的座艦,而后又拆除前后主炮,沒有參加到長江抗戰(zhàn)之中,僥幸逃過了被擊沉的命運。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由于大批英美援助軍艦以及日本賠償軍艦駛達我國,“永綏”艦作為一艘只有幾百噸的小炮艇,地位自然不如抗戰(zhàn)時期珍貴,也就被冷落在一旁。直到1949年4月23日,“永綏”艦宣布起義,加入到了人民海軍的序列。成為人民海軍成立初期的主力艦艇之一。
1949年9月23日,“永綏”艦還未來得及更改新的艦名,便被國民黨的B-25轟炸機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