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STRUCTURING

time-structuring是伯恩的一個觀點,是溝通心理學的一部分,跟我被啟迪到的方向沒什么關系。我是被“時間編程”這一種概念的想象治愈了,治愈了我逃避時間的心焦。科學上對它有很多解釋,實踐用法,比如說有一個餅圖去規(guī)范時間類別。但我目前對它的實踐還沒什么感知,因為我還沒有一個好的任務生成系統(tǒng),我還不知道how can i have a major job。接下來我想講講我是如何被這種想象感動到的:
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就是在對時間進行編程。時間不為人服務。時間一直在那,我們的工作也好,無聊的社交,重要的社交,選擇的生活方式都是對這個時間進行編程。如果你有行為慣性,實際上是形成了一些自動化機制。
想象一種體驗:你本來要完成一項作業(yè),但任務太難,你想要休息一下,原計劃是半小時,但最終玩了一天手機。想到自己浪費了一整天,是否會有一種沮喪、自責、更想逃避的心?
還有你在焦慮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時間真空的錯覺?覺得時間已經消失了,已經一點也不想開始運動了
一旦有了時間編程的概念,就會意識到“不要浪費時間”是不可思議、極度自我的。我們不會浪費時間,就像我們不會說浪費河流。我們能做的是從時間的河流里舀起一瓢瓢水。
我們所有行為都只是對時間的編程。高效率的做事,就是從河流里舀起了一大瓢水,喝的非常滿足;低效率的做事,就像用了一個漏瓢接水喝。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改造瓢,去改善我們的時間編程,我們的自動化機制,讓手中的瓢能從時間這條河流里裝更多的水。

我跟朋友解釋我在概念里感受到的東西,他沒什么感覺,說我說的不夠完整。時間隔得比較久,我很難去說清楚它是怎么讓我升起感悟的,我也是從碎片文字記錄里找回記憶,寫的這一小篇。雖然怎么升起的已經記不得了,但它已經成為了潛意識的暗示,與“神經系統(tǒng)”一起參與到生活里——降低了我對時間的恐懼,開始接受身體的帶領。比較典型的例子是,panic??action。
還有我之前做的“框-路徑-turn”探索系統(tǒng),也強調了線性的路線。我開始把視覺筆記整理在一個本子里(強調線性),和重新啟用structured。做了這些操作,在探索時對時間有更清晰/友善的感知力,實踐細節(jié)上更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