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才華絕代陷情傷,紅色紙箋訴衷腸
1
大約公元768年,薛濤出生,他的父親是京城西安的一名小吏,名為薛勛。
薛濤從小跟著學識淵博的父親讀書、寫詩,自幼聰慧的她在八九歲時便知曉音律,可吟詩作對。
一日,父親指著庭院里井邊高聳挺拔的梧桐樹,念出詩句:“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薛濤對曰:“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父親聽罷,心中一陣惆悵:本想題詩寓意梧桐棲鳳凰,女兒的詩卻有著迎來送往的女妓生涯的讖語。
篤厚正直的薛勛因得罪權(quán)貴被貶四川,攜妻女搬至成都浣花溪畔居住。
不幸的是,在薛濤14歲時父親去世,她只能靠“有姿色、通音律、工詩賦”的美貌和才華艱難度日。
時任劍南道西川節(jié)度使的韋皋聽聞16歲薛濤的才女之名,招她在宴會時侑酒賦詩。

薛濤的一首《謁巫山廟》震驚四座,他遂讓她加入樂籍,成為一名賣藝不賣身的營妓。
她的職責主要是為韋皋等武官鎮(zhèn)將提供歌舞宴樂,偶爾陪伴他處理公務。
正是這位替她謀職的大帥韋皋,和她在感情上糾纏了20年。于豆蔻年華至三十五歲,她依附于他,也為情所傷。
2
韋皋鎮(zhèn)蜀二十載,收復大唐失地,與南詔結(jié)盟,蜀民安居樂業(yè)。
他雖是晚唐軍功顯赫的武將,卻在文學、音樂、書法等才藝方面有一定造詣。
他的詩歌不乏柔情,比如《憶玉簫》。
“黃雀銜來已數(shù)春,別時留解贈佳人。
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
薛濤的詩歌“工絕句,無雌聲”,不乏清麗剛烈。他對韋皋似有深情,韋皋出征前,她題詩《送友人》一首。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guān)塞長?!?/p>
韋皋非常欣賞薛濤的才華,接待使臣或戰(zhàn)捷慶功的宴會上常會出現(xiàn)薛濤巧辯、賦詩的身影,還讓她參與案牘工作,甚至準備向朝廷請奏封薛濤為“校書郎”。

他甚至有點寵溺她,薛濤喜歡南越獻上的孔雀,他便在節(jié)度使的宅子里設籠棲養(yǎng)這只孔雀。
韋皋在蜀權(quán)高位重,引來不少官員求見。這些官員給薛濤行賄希望走后門,薛濤恃寵而驕、有點狂逸,雖然受賄通通上交,但還是給韋皋的官場帶來不小的麻煩,于是她被韋皋發(fā)配至松州。
薛濤赴松州途中歷經(jīng)艱難,對自己過去的張揚狂肆產(chǎn)生悔意,給韋皋寄去詩歌《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
“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
卻將門下曲,唱與垅頭兒。
黠虜猶違命,烽煙直北愁。
卻教嚴譴妾,不敢向松州?!?/p>
“螢在荒蕪月在天,螢飛豈到月輪邊。
重光萬里應想照,目斷云霄月不傳。
鞍轡嶺頭寒復寒,微風細雨徹心肝。
但得放兒歸舍去,山水屏風永不看?!?/p>
薛濤被遣至松州是去做營妓的,日子過得艱難凄苦,寫下讓人心疼的《十離詩》。其中的一首《犬離主》,她把自己的境遇比作離開主人的犬,不禁讓人心生憐惜。
?“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凈惹人憐。
無端咬著親請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韋皋看了這十首詩,心生憐意,將她召回成都。
20歲的薛濤回歸成都,難免心緒不平,因愛而傷:自己的命運被人主宰,當年愛過的人,可以一怒讓自己受罰到邊關(guān),如喪主之犬。
她35歲的時候,韋皋去世。她脫離樂籍,成為自由身,獨自住在浣花溪畔種滿枇杷花的院子里。
詩人王建有詩《寄蜀中薛濤校書》云:
“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lǐng)春風總不如?!?/p>
3
薛濤大約四十歲的時候,遇到了讓她產(chǎn)生愛慕的唐朝著名詩人元稹。
元稹奉命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到四川辦事,在梓州一睹薛濤風采,為其才華所傾倒。
卜一見面,薛濤和他深聊,便被元稹的風流倜儻和才情所吸引,陷入愛情的漩渦。
此時30歲的元稹不顧年齡的差距,沉醉于和薛濤的深情蜜意之中,他們在四川過著一年的眷侶生活。
薛濤的詩歌《池上雙鳧》描繪了和元稹在一起的那段甜蜜時光,表達了愿意和他雙宿雙飛、同心白首的心意。
“雙棲綠池上,朝去暮飛還。
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p>
一年之后,元稹離開成都返回京城。此后,薛濤期待元稹的歸來,可元稹卻忙著與浙西的劉采春等人熱戀,而薛濤不過是他流戀花叢中的一朵。
元稹離開成都后,薛濤閑時改造了浣花溪人的造紙工藝,把胭脂木浸泡搗成漿,佐以芙蓉花等花瓣,加入云母粉,滲入玉津井的水,制成紅色的特殊紙張,裁成精巧的窄箋用以寫詩。

她把自己對元稹的深情以詩賦寫在這種紅色箋紙上,寄與遠方的他,表達自己的思念和等待。
《春望詞四首》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jié)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jié)同心人,空結(jié)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十年后,元稹入翰林,薛濤寄紅色小箋給他,他寄回詩給薛濤:
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和薛濤。
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別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fā)五云高。
薛濤等待元稹多年,而元稹始終未歸,她的心傷痕累累,明白了自己的出身和年齡不能幫助元稹的仕途,自己的深情換不回元稹的多情。
晚年的薛濤離開浣花溪,移居碧雞坊,筑起吟詩樓,換上道袍,獨自度過最后時光。
公元832年,薛濤去世,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其親手題墓志銘。
4
薛濤的5卷詩集《錦江集》收錄了她的詩歌500多首,留傳至今大約90首。
薛濤才華出眾,與魚玄機、李冶和劉采春并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和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一起被稱為“蜀中四大才女”。
她一生和杜牧、白居易、劉禹錫、張籍等多名詩人有過詩文酬唱,同時期的11位劍南節(jié)度使對她青睞、敬重有加。

唐朝的眾多詩人星光熠熠,薛濤的光輝是其中最獨特的:她賦詩才華極高,親手制成紅色紙箋,這顆玲瓏和雅趣的心匠心獨具。
然而,在當時的社會,女子縱使有才,也是男人的附庸,更何況她曾有過樂籍的身份。
韋皋和元稹當時對她有意,和他愛意濃濃,可最終為了仕途都不會娶她。
她被兩段情所傷,終生未嫁,只有在紅色紙箋賦詩,一訴衷腸。
直到晚年,她看透紅塵,一襲素衣,制箋吟詩,獨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