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 Epiphyllum in Love/更重要的事——存在
? ? ? ? 橘子班推的短篇gal game三部曲的終章——曇花??梢哉f從絨雪、到夢末、最后是曇花,配音很棒,故事出色,劇情時長合理。而這一終章是我強烈建議大家去體驗的一款,這是一部需要深思的國產優(yōu)秀gal game佳作。通關之后,感慨萬千,正好結合最近的所看所感,寫一篇文章。

? ? ? ? 曇花貫穿了故事的始末,因此,搞清楚曇花它的具體特征和花語對醒悟這款游戲非常重要。曇花花語:剎那的美麗與輝煌,一瞬間的永恒。此外,曇花還有著失去美好的不詳寓意,以及堅定執(zhí)著,抓住機遇和對于美麗奔放女子的象征與夸獎,是帶有較好的寓意與象征意義的。曇花經常在夜里靜靜綻放,并且其花期極短,一般在3~4個小時后就會花敗凋謝,較少有人能欣賞到其美麗。很多人無數次錯過曇花花開時分,不能看到曇花積蓄一生所展示的美麗綻放。但因為曇花的綻放時間短,其花姿又格外美麗動人心神,因此有了剎那永恒的花語含義,表示剎那間綻放的美麗,以及一瞬間的永恒,令人難以忘懷,沉醉其中。
曇花的象征寓意有四個:1.帶來噩運 2.堅定執(zhí)著 3.美麗女子 4.抓住機遇。這四點,我想,在曇花這款游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皩飘敻瑁松鷰缀??曇花一現,剎那芳華。北風胡馬,南枝鳥巢。難以解憂,唯有杜康……”這首詩歌就是對曇花很好地描述。


? ? ? ? ok,前面扯了這么多,現在開始進入正題。首先介紹本作的兩位女主:小殷和華玲。故事發(fā)生在一所學校,一個女孩,一束曇花,一疊明信片,一段溫馨卻又模糊的記憶。故事的內容是:隨著技術發(fā)展,記憶變得可以控制。隨后,靈魂就變成了商品,每段記憶都有價格,都可以買賣。主角【我】是一個賣掉記憶的人,但在腦海中總有名女孩無法被忘卻,這名叫做【小殷】的女孩到底是誰?她和【我】之間曾經有過怎樣的過往?當一切記憶都被拋棄,大家又該如果找尋真正的自我?是該抱著美好的幻想死去,還是去尋找關于她的悲傷記憶?


? ? ? ???這個大背景是在伴隨著兩個世界交錯的故事慢慢呈現出來的,隨著劇情的推進,你會越發(fā)感覺曇花在這部終章中的重要性:1.曇花是女主喜歡的花并在校園養(yǎng)護的花卉 2.印有曇花的明信片是男女主之間交流的媒介?3.曇花是男主回憶的關鍵 4.曇花花語的象征意義在游戲中的引領作用?5.曇花也將華玲和男主聯系在一起。通關之后,不禁讓人沉思人的死亡代表了什么?人的存在有什么價值?當記憶可以買賣,那么對于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事?(以上是筆者自己的歸納)



? ? ? ? 起初,看到華玲對男主的言論我認為是華玲在勾引男主,后來發(fā)現實則華玲代替成為了小殷(有一幕華玲就是小殷?),成為男主的精神支柱。至于小殷的最終生死,文中也就粗略的交代了救護車的離去,并不能得知最終的去向,作者給男主以及玩家留下了美好遐想的余地。而在另一世界,華玲成為了男主心中的小殷,成為最終守護男主的人,最后男主在臨終前看到了最后的明信片,撿起了之前賣掉的記憶,安詳離去,屬實引發(fā)深思。



做加法的人生
? ? ? ?小時候有個困惑,既然每個人都要死,那為什么還要活著,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當時我對死有股莫名的恐懼(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但現在我覺得人生就是為了嘗人間百味,嘗試各種可能性。只有與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產生各種各樣的回憶,人才會有留存于這個世界的證明。都說人有兩種死亡,第一種是生理性死亡,代表你生命的終結;第二種是社會性死亡,代表所有還記得你的人全部消逝。人都會死亡,但死亡前你唯一擁有也最珍貴的不再是物質,而是一生中那些讓你開心讓你悲傷的記憶,人的一生有故事組成,故事也必然有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好比galgame泡沫冬景中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故事,你我都不例外。”(可以看看我這一篇gal game評測)

所以,為自己的人生做屬于自己的加法。不要忘記那些遺憾的事,正因為痛的刻骨銘心,才能幫助你記住當日的快樂,向往,與期待。



? ? ? ? 在日語中表示事物存時有“あります”,“います”這兩種。あります用于花、草、桌子等不具有意志的事物。います用于具有意志的人、動物或昆蟲。有趣的是,當人死后,即尸體狀態(tài),用的是あります(這與中文、英語不同),我能否粗鄙地理解為人的存在伴隨著他的意識一起消失了,不被認為是一個存在了。這讓我想起《存在主義咖啡館》這本書所講述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及西方哲學中關于being這個詞的探討,being中文可以翻譯為存在(existence)?在英語中,系動詞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比如我們說“你很漂亮”,在英語語氣中就是“you are beautiful”(理解為:你是美麗的),又比如,這是什么?(What is this?)。這就是說am\is\are系動詞是永恒不變的,即A is B,(什么是什么),也可以理解為A是B的必要條件。用英語思維說就是一個存在,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實體(substance)。
? ? ? ?又比如中文里的“酸、甜、苦、辣”,就算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但這四個字都很難解釋清楚。這里引用百度百科解釋。拋開這四個字,其中像糖和密的味道又是什么呢?與苦相對又是什么呢?


? ? ? ? 進一步溯源,“甜”字表示口腔、舌頭所體驗到的舒服、美妙的味覺。這種美妙感覺是什么?“甘”又是什么呢?很難用文字表達清楚。對于這種抽象思維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感受,邏輯分析和語言載體是無法容納和承載全部意義的。
? ? ? ? 現象學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蒙德·胡塞爾,提出了一個振奮的口號:“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意思是別在事物不斷累加的詮釋上浪費時間了,尤其是別浪費時間去琢磨事物是否真實了。另一個現象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補充了一個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縱觀歷史,所有哲學家都把時間浪費在了次要問題上,而忘記去問那個最重要的問題——存在(being)的問題。某物存在的意思是什么?你是你自己意味著什么?在《邏輯學》的開端,黑格爾做出了康德極為相似的對being的解讀:being(Sein)乃是一個被剝離了一切規(guī)定性后剩下的最貧瘠、最源始、最抽象的東西,它是直接的無規(guī)定性。
? ? ? ? 尼采和克爾凱墩爾是現代存在主義的先驅。他們開創(chuàng)了一種反抗和不滿的情緒,創(chuàng)造了存在的一種新定義,那就是選擇、行動和自我肯定,并對人生的痛苦和困難做了研究。
? ? ? ? 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薩特提出的大問題是:鑒于我們都是自由的,那么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用好我們的自由?
? ? ? ? 在1968年的學生和工人起義中時,在巴黎和其他城市,許多墻上刷的標語,呼應的正是存在主義的主題:
——禁止“禁止”。
——既沒有上帝,也沒有救世主。
——別用“聰明”來形容一個人,要用自由或不自由。
——請現實點兒:堅決要求不可能之事。

? ? ? ? 從存在,我想到了老師讓我看的侘寂一詞(日語讀作Wabi Sabi),wabi和sabi是一個復合字。?侘び日語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寂び,寂在古語中也可寫作錆,意思是“舊化,生銹”。兩者都是一種講求黯淡、經過歲月洗煉的古雅、儉樸、收斂與貧乏的意象,侘寂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
Shibu(澀)是另一種日本傳統(tǒng)美學之美,依照柳宗悅對日本“澀之美”的詮釋是認為在手感工藝的創(chuàng)作中,將十二分的表現退縮成十分是澀的秘意所在,剩下的二分是含蓄的東方之美,因為澀不是喧嘩而是靜默的態(tài)度,所以“不言之和”與“無聞之聞”即是澀的精神所在,畢竟喜歡非凡、完美器物的人,是無余暇去欣賞“無事”的深度,更何況手感的創(chuàng)作會有一些不自由性,它受限于工具、材料在某種程度的限制,所以無法像繪畫一般,可以產生擬真的創(chuàng)作,反而因為以手感的自由與隨性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創(chuàng)作,往往會產生參差不齊的痕跡,然而這卻是自然之必然,而且是不可逆的。畢竟手感創(chuàng)作是無法以機器制作要求工整、完美的,所以更應該欣賞手感在不自由的條件下所產生自由的創(chuàng)作痕跡。在朝鮮有一種名為“刷毛目”的茶碗,而被茶人們所敬重,因為可以在刷毛目的茶碗中獲得“奔放自由之美”,而各類的染織品也是一樣的,因為在創(chuàng)作時也無法百分之百預測完成后的形貌,但也因此產生無法臆測的歡喜贊嘆?;蛟S澀就像柳宗悅所說的澀之三部曲——余、厚與濃。
透過Wabisabi與Shibu之缺、拙、澀的意境,使得手感的制作技巧在日本文化中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雖然呈現是一種減退的禮堂之美,卻在內涵中展現無限的生命力。相對的,這種含蓄、表征自然的面貌與“非自由的自由”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人生哲學,更為呼應自然的脈動與韻律。因為它了解人為的限制,因此不去強求,反而產生更游刃有余且奔放而自由的創(chuàng)作面貌,因為非凡與完美的造型形式,在器物的物靈上已達到了盡頭,反而缺乏了再增進的空間,或者提供欣賞者與使用者有著余韻的想像空間,也因此缺、拙與澀的意境,反而使手感的創(chuàng)作上產生更豐富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從反作用力所推擠出來的“間”之美,也充分地傳達“余、厚、濃”的創(chuàng)作意境。(來源知乎,作者NoTor)
? ? ? ?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事物漸漸剝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質,而這些被留下的東西是美好的。所謂余韻無窮。相對應的,很多東西你乍一看非常美,非常好,但時間讓你感覺到它的好處在于它被粉飾過,最終會顯得非常丑陋,想想很多掉漆的電子產品。
? ? ? ? 那么,時間對于個體的“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經歷過時間的洗禮,“我”這個個體從出生到入土,這短暫的歷程里,無論多星光燦爛,最終都歸于塵土。但對于“我”自己來說,“我”存在過了。我是誰?我的存在有價值嗎?后人評價。

總結
??? ? 說到這,我自認為也沒能說清楚更重要的事——存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價值。好比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但正如書中所說,或許胡塞爾也說不清楚存在主義到底是什么?又或許文字這個載體無法表達世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