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概念解釋第4課(下)

hey~
歡迎來看中外歷史綱要概念解釋
堅持積累概念,變身歷史達人吧!
太平道: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中央,宦官與外戚亂政;地方,豪強地主與割據軍閥為非作歹,冀州巨鹿人張角創(chuàng)立了太平道,其基本教義和宗教思想是: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里,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并提出"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東漢反動統(tǒng)治者為目標。
黃巾軍:184年,東漢末年巨鹿人張角所領導的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認為黃神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故起義軍頭裹黃巾,歷史上被稱為黃巾軍,黃巾軍經過10個月的戰(zhàn)斗,終因缺乏經驗而被東漢王朝所鎮(zhèn)壓失敗。
軍閥割據:擁有軍隊、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割據一方、不聽從中央政府號令的現(xiàn)象。中國歷史上的軍閥割據以東漢末、唐末--五代、民國三個時期為代表。割據時期的普遍現(xiàn)象是戰(zhàn)亂和兼并頻繁,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難以保證;經濟建設遭破壞;社會認同撕裂;內外空虛,國家和民族的力量被削弱。經歷一個割據時期之后,中華大地往往會面臨多民族并立、中央國家相對實力下降甚至外敵入侵的局面。
史記: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漢書:又稱《前漢書》,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紀傳體:我國傳統(tǒng)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
漢賦:是在漢朝涌現(xiàn)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于"鋪采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代表有兩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在兩漢時期,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后世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編戶齊民:為保證賦役制度的實行,加強對人民的管理,漢代政府實行極嚴密的戶籍制度,規(guī)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編戶齊民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資產多少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兵役。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它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提供穩(wěn)定的兵源,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三牲之肉:用于祭祀的牛羊豬肉。
鑿空:鑿,開;空,通也。開通道路、穿鑿的意思,張騫出使西域就是開通去往西域的道路
馬革裹尸:意思是指用馬的皮革把尸體包起來。多指軍人戰(zhàn)死于沙場,形容為國作戰(zhàn),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出自《后漢書·馬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