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的衰落,看隋唐如何削弱并消滅高句麗的——朝鮮簡史6
當中國歷史進入了隋唐時期,中華文明的第二帝國時期就此開啟,中原王朝的強盛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譽為“世界三大帝國之一”。就是這樣一個中華“黃金時代”,在東北方卻出現(xiàn)了一個令中原隋唐兩朝都非常忌憚的國家...

隋唐時期的中國,剛剛結束了一個多世紀的魏晉南北朝黑暗亂局。在中華文明和漢人結束了這次浩劫之后,隋朝無疑給接下來的中國歷史開了個好頭: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經(jīng)濟剝削方式的改進、政治制度的升級版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隋朝的歷史貢獻自不必多說,即使被后世定義為“暴君”的楊廣也有像京杭大運河這樣的歷史功績,隋朝雖二世而亡(不算上隋恭帝楊侑),但是短暫的歷史時期內(nèi)卻創(chuàng)造了及其矚目的輝煌

所以咱們經(jīng)常說唐初的興盛和唐玄宗時期的鼎盛都離不開隋朝給打的底子,到了唐玄宗時期那更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峰(某些狹窄方面來說后世宋、元、明、清都比不上),然而就是這樣一段鼎盛期,中原王朝在北方卻有一個不得不引起注意的強勁對手——高句麗

高句麗位于中國東北方,占據(jù)中國東北部分地區(qū)和朝鮮北部,一度強盛。而咱們今天批判隋煬帝楊廣(當然楊廣這個人物是有爭議的,跟秦始皇一樣,只不過封建時代史書給他定位成“暴君/昏君”而已)的時候其中有一條就是不恤國力、民力
這當中征高句麗算得上一條,整個隋朝征高句麗傷亡軍士及民夫達上百萬之巨,這也是為啥后期隋朝有心而無力的原因,也是很多人說隋朝是“極盛時而亡”的緣故

那么說了這么久的隋唐,高句麗可一句話都沒說啊,這么水字數(shù)可不行啊科普君的水字數(shù)能叫水嗎?那叫ummmmmm...側(cè)面烘托,對!通過寫隋唐來給大家樹立一個高句麗十分強大的印象,那么接下來咱們直入正題
高句麗(BC37-AD668)
咱們看高句麗[gāo gōu lí]第一個要素就是時間,從公元前37年一直到公元后668年,中間大致七百年。對于很多中原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來說,三百年是個坎,哪管你是漢還是唐,統(tǒng)統(tǒng)邁不過三百年的坎

這也是很多人說的“中國歷史王朝周期率”,關于這個周期率的原因和底層代碼我很多文章都講過,這里不加贅述??傊呔潲惸艹掷m(xù)七百年算是不錯的成績了
有人可能會反駁:“那夏朝不是400年歷史?商朝不是小六百年?周朝還有八百年歷史呢!就算是周朝分出的西周也有兩百多年?。俊?/p>
這個很好解釋,因為夏商周的社會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奴隸社會!雖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只是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一種分類方式,并且馬克思當年進行劃分的時候是拿歐洲歷史作為標本的,所以很多條條框框的定義跟咱中國不是那么“吻合”

但是咱們今天主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歷史是唯物史觀,所以夏商周就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一種現(xiàn)象和特性怎么能往奴隸社會去套呢?
從這個方面我們也能看出高句麗這個政權的文明程度遠不及中原王朝,甚至在高句麗早期還保留著許多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時期的殘留,因為一旦完全的封建化,或者學習中原王朝的,那么它的歷史周期也勢必跟中原王朝差不多,很難維持小七百年

當然高句麗早期的“不成熟”和“較落后”在后面別的地方會有體現(xiàn),可不是說從它維持推出來的啊,這兩者幾乎沒有因果關系。
高句麗剛剛建國還是在公元前37年,正是西漢末年;而滅亡卻一直要到668年,是唐高宗時期。整個高句麗歷史跨度不可謂不長,但是真正讓高句麗強大起來對中原政權造成威脅是在南北朝隋唐時期
概況
高句麗早在兩漢時期就建立,結合一下咱們前兩期的內(nèi)容,是扶余人國家當中的朱蒙所建立(傳說),隨后在南北朝時期改稱“高麗”,又稱“高氏高麗”
當然朝鮮歷史在后面還有一個高麗,那是王氏高麗,也稱高麗王朝,跟今天咱們要講的這個與高氏高麗并無繼承關系。為了區(qū)分我后面將高氏高麗統(tǒng)稱為高句麗
我們之前一直不惜筆墨地說高句麗如何如何強大,接下來咱們用圖直接給大家一個形象的展示:

高句麗強盛時的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fā)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但是高句麗實話實說自漢朝以來就處于歷代中原政權的羈縻藩屬體制之下。“羈縻藩屬體制”的意思就有點像“以夷制夷(羈縻)”,同時還被納入中原政權所建立的“朝貢體系(藩屬)”當中
但是情況到了隋唐時期開始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隋唐時期(乃至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中國東北方都疏于“管理”,中原都漢末三國、西晉八王之亂、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對峙了,哪還顧得上管你朝鮮半島?

所以高句麗在此期間沒少從中撈好處,像什么攻城略地、招收流民之類的,同時朝鮮半島兩位兩大強國:新羅和百濟也在發(fā)展,最終和高句麗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就是朝鮮三國時代
公元4世紀中后期至公元5世紀中葉,高句麗向朝鮮南部攻占了禮成江流域、漢江流域等地,三強之一的新羅也一度依附于強大的高句麗。
到了5世紀后期,高句麗多次擊敗“三分天下”的另兩個:百濟、新羅,一度稱霸統(tǒng)治朝鮮半島(名義上更多一點)。

6世紀中葉,百濟和新羅不得不聯(lián)起手來建立聯(lián)盟占據(jù)漢江流域。 當然新百聯(lián)盟可以抱團取暖,高句麗照樣也能繼續(xù)攻占,雙方你來我往打得好不熱鬧。
6世紀后期,準確來說是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煬帝大業(yè)四年(608年),高句麗兩次擊敗新羅。這引起了隋朝統(tǒng)治者的警惕
大業(yè)八年至大業(yè)十年之間,隋軍與高句麗開始交鋒,高句麗方面多次大破隋軍,隋朝元氣大傷。隋煬帝本人也逐漸心態(tài)被打崩開始自暴自棄游江南逛揚州去了(這只是一種民間的說法,其實隋煬帝后期的“自暴自棄”原因是多方面共同造成的)

對于東北方這個棘手的高句麗,隋朝未竟的事業(yè)最終落到了后繼者大唐王朝的身上: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至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麗與百濟, 并于668年最終消滅高句麗

起源與建國
前兩期咱們剛剛講完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故事,那就是高句麗的起源。所以高句麗這個國家政權主要就是由扶余人組成,此外還有許多漢人,大多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流民。
而在高句麗南下后更是吸收接納了很多朝鮮當?shù)氐木用?,比如三韓之地的人或者當時新羅國或百濟國的人,當然上期剛剛講過百濟國的統(tǒng)治階級也是扶余人,跟高句麗是“同根同源”

高句麗的建國起源大多是來源自傳說故事,但是即使是傳說也比空著好,就像咱們考政治一樣,遇見不會的論述題哪怕隨便寫一點也比空著好
高句麗建國故事大致是朱蒙從北扶余出來,有一些部眾,然后通過合并周邊小民族或政權來構成高句麗政權,當然高句麗這個名稱也是經(jīng)過多次變遷的,前文講過這里不表

東漢之后的高句麗不斷兼并周圍邊疆政權,逐漸強大并逐步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原長期戰(zhàn)亂更是高句麗絕佳的發(fā)展時機。其間高句麗受到過曹魏(魏齊王曹芳時期)和慕容鮮卑政權(前燕)的兩次打擊。在公元427年遷都至平壤

而發(fā)展壯大后的高句麗已經(jīng)不是當初朱蒙時期的高句麗,到了隋唐時期的高句麗不再滿足于一隅之地,開始將視野放在整個朝鮮半島!甚至不再滿足于藩屬國,放眼整個中原!
衰落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年)平陽王聯(lián)合靺鞨人攻隋朝的遼西軍事駐地,高、隋之間開戰(zhàn);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共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結果因為路途的困境使得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軍死亡數(shù)竟高達十之八九!

隋煬帝時期楊廣下詔集結全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皆匯于涿郡”。除軍隊外還征召民夫數(shù)十萬在行軍路線上來往不止、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為征高句麗隋煬帝橫征暴斂幾乎把全天下老百姓給征“空了”,不但國家被掏空,老百姓陷入貧困,而且青壯年幾乎全都被送上前線和后勤,國家的物資與民力雙雙衰竭,所以隋末才有那么多流民、土匪
隋末但凡是老實人都死得死、不死的也快死,所以把老實人逼上絕路成為了寇匪,所以咱們看隋唐演義里面什么瓦崗山英豪,說得難聽一點不就是干強盜的買賣的嗎?當然后期變成起義軍滅隋那性質(zhì)就變了,屬于農(nóng)民起義的范疇了

然而就這!就這!就這!隋朝的百萬大軍仍然“一敗涂地”,
隋煬帝大業(yè)八年(612年)隋軍全集中于涿郡,共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軍士,此外隨軍運輸物資的民夫大概是軍士的兩倍。(根據(jù)研究高句麗史、民族邊疆史的學者的研究,當時高句麗有大概60萬軍隊)

這一年也是隋軍與高句麗大規(guī)模干仗的一年。 三月底隋軍抵達遼河。開始赴水與對岸的高句麗軍交戰(zhàn),結果隋軍死亡甚眾,隋朝左屯衛(wèi)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中高級將領都戰(zhàn)死。后在慘烈代價下隋軍渡過遼河。
隨后隋軍進攻遼東城,期間遼東城數(shù)次易手以及投降,但因指揮系統(tǒng)反應太慢(啥都要層層上報)導致雙方反復拉鋸。甚至后來隋煬帝楊廣親自到前線指揮,也無法挽回敗局,除遼東城外,其他幾路隋軍也未攻下目標城池
后來隋軍右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率江、淮水軍進入浿水(大同江),從水路進行登陸作戰(zhàn)攻打平壤。但各方因素之下被高句麗打的大敗,隋軍進攻部隊四萬余精兵最后僅剩不過數(shù)千人。

而主力之一的宇文述等將領率領的30多萬隋軍更是被高句麗打的慘敗,隋朝左屯衛(wèi)將軍辛世雄戰(zhàn)死(看來隋朝的左屯衛(wèi)將軍是個高危職業(yè))。而當這支部隊打到后來僅剩2700人!軍備物資和軍糧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shù)!

總之一句話:隋煬帝的一征高句麗敗了,大??!慘??!極其慘烈!大部分軍士甚至都不是戰(zhàn)死,更多是死于氣候環(huán)境和最高統(tǒng)帥戰(zhàn)略準備得不充分,隨行的百萬大軍和更多的民夫能活著回來的不過十之二三...

隋煬帝大業(yè)九年(613年)楊廣二次御駕親征高句麗。還是下詔征天下之兵集于涿郡,但是期間發(fā)生了楊玄感的造反事件。楊廣只得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敗家子行為)

毫無疑問楊廣二征高句麗也以失敗告終,不過國內(nèi)楊玄感的叛亂倒是被平定了。
隋煬帝大業(yè)十年(614年)隋煬帝三征高句麗,還是下詔再次征發(fā)天下兵,如此頻繁連續(xù)的用兵和征天下之兵,確實太操之過急,也為隋亡埋下了巨大隱患。

但是另一方面假設楊廣真的能成功,那這個功業(yè)足以比肩漢武,因為當時高句麗的發(fā)展趨勢確實到了威脅中原的程度,所以隋唐兩代的四位君主才會選擇不遺余力跟高句麗死磕??上v史沒有假設,但隋煬帝的多次征討也確實極大削弱了高句麗,給日后唐太宗唐高宗滅高句麗做了鋪墊

第三次的遠征則更加加劇了隋朝內(nèi)部矛盾,隋軍士卒在路上相繼逃亡。隋煬帝以斬殺叛軍來進行威懾也阻止不了逃亡的發(fā)生。

等隋軍抵達作戰(zhàn)地點的時候,國內(nèi)已經(jīng)大亂(隋末起義),后續(xù)所征之兵多數(shù)未能到達。但另一方面高句麗也因為屢次作戰(zhàn)的內(nèi)憂外患而疲軟。當來護兒率隋軍向平壤一進軍,高麗王高元就害怕得遣使請降

當然高句麗的請降只是緩兵之計。但陷入過度興奮的楊廣一下子沒反應過來,竟下令班師還朝。隋軍將領來護兒力主攻破高句麗也拗不過楊廣的詔令,最終第三次征討草草收場

隋煬帝對高句麗發(fā)動的這幾次戰(zhàn)爭,共使使數(shù)百萬人喪生和巨量物資的損耗,所以在隋煬帝一征高句麗時,國內(nèi)就爆發(fā)了隋末農(nóng)民起義。等到第三次的時候隋朝統(tǒng)治已經(jīng)崩潰。最終滅高句麗的接力棒交到了大唐王朝的手中...
滅亡
雖說隋煬帝大大削弱了高句麗,但是客觀來講對中原的損耗更大,中原王朝一下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東北的高句麗、北方的突厥、西部的吐谷渾...

到了唐初,整個國家國力艱難恢復,我們老說貞觀之治多好多好,確實更多指的是政治清明,在經(jīng)濟上的成績并不出彩,跟隋文帝楊堅開皇之治時期的經(jīng)濟水平差遠了

而即使如此唐初的唐太宗到唐高宗還是立志于消滅高句麗。

唐初貞觀年間,唐太宗和手下一票能臣武將攻滅東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汗國,四夷威服。創(chuàng)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不僅皇帝本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能臣武將們更是出將入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朝鮮半島的新羅國與唐密謀共同出兵滅高句麗。次年唐太宗派張亮、李勣率六萬大軍向遼東進軍。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勣部到達幽州,隨后唐太宗親至定州,派李勣渡遼水至玄菟。高句麗見勢非常害怕,緊閉城門自守。唐軍李道宗、張儉、李勣、張亮、程名振、丘孝忠等多路都獲得勝利

遼東城外高句麗步騎四萬跟唐軍李道宗、李勣的四千騎兵進行了一場經(jīng)典戰(zhàn)役,最后唐軍打敗高句麗軍開始攻遼東城。唐太宗本人親率精兵與之匯合攻下遼東城,以此城為遼州

后來攻白巖城的戰(zhàn)役則更是精彩(逐漸像說演義一樣說上癮了)。期間唐軍的李思摩(就是唐太宗親自為其吮血的那位主)、契苾何力(就是在太宗死后要求跟太宗陪葬的那主)、薛萬備等唐軍將領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次戰(zhàn)役

......
總之唐軍征高句麗的故事太多了篇幅有限不能展開了一一講述,此后咱們講唐朝歷史的時候可以仔細慢慢講

最終在唐高宗時期(668年),高句麗終于被消滅,而曾經(jīng)強盛一時的、不可一世的高句麗就在隋唐兩朝的全力打擊下滅亡,對中原王朝來說這是東北邊患的結束,而對于朝鮮半島來說這才剛剛是個開始......

小結
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斗爭咱們算是告一段落了,而對于朝鮮半島來說,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這仨之間的愛恨情仇、相愛相殺咱們還沒開始講述

那么朝鮮三國時代到底是怎樣的?這三國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精彩的故事呢?朝鮮半島的歷史走向又是什么?

歡迎持續(xù)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