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離家,是保護,是渴望

年過完了,很多人已外出打拼。
有一種離家,卻是源于自我保護,對家的渴望。
他們從小被父母忽視、否定,或者受過暴力虐待等心理創(chuàng)傷,總想努力做到最好,得到父母的肯定呵護,卻始終沒有……
于是,總想著離家到很遠的地方,考大學,報外地,找工作,到外地。
有些人已具有多年工作經驗,能力非常強,有的也已為人父母,但是一說起自己童年的經歷,就像《安家》里邊的房似錦一樣,淚流滿面。
感覺不管活到多少歲,心里總是隱隱作痛。
原生家庭的創(chuàng)傷多來自于言語、身體、情感等方面,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

有個來訪者,身材瘦高苗條,長相秀麗,雖說已經30來歲,孩子也都幾歲了,但說起過去,還是邊說邊哭。
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
父親因為看到是個女孩,就感覺在人面前抬不起頭似的,郁悶中被人拉去了賭場,從此變成了個暴君,一輸錢,回來看到她們母女就拳打腳踢。
母親也是個傳統(tǒng)女人,覺得這都是她沒生男孩的過錯造成的,于是努力生,接連再生了兩個女兒,第四個終于是個兒子了。
父母眼里從此幾乎是只有弟弟了,三個女兒輪流遭殃,尤其是她這個長女,只要弟弟有個啥,都是她的錯,打她,罵她:“你是怎么帶的弟弟?”
她愛看書,問父母要錢卻不給,弟弟買玩具,卻可以;家里的活,洗衣服做飯洗碗,地里的活,鋤地摘菜,永遠都干不完,弟弟卻在一邊玩。
被打罵、要干活不說,也沒人告訴她女孩子要保護自己、應該怎么保護?
村里那些不懂事的少年、老光棍早就盯上了還不到十歲的她,他們對她表面呵護,實際卻有的是無知,有的是故意,對她進行了侵犯……
從小身心飽受創(chuàng)傷的她,還好有爺爺奶奶的疼愛,幸運地上了學。
當她大學畢業(yè)后,就毫不猶豫地來到了深圳,從廠里的“打工小妹”做到了“企業(yè)老板”,在深圳有房有車有事業(yè),看上去好像很是風光。
可是,她背后的辛苦和痛苦有誰知呢?
他老公早就因為她童年的不幸,背叛了她,兩人最終離婚,她一個人帶著女兒,家里廠里,都是她一個人獨自面對、擔負。
即使爺爺奶奶已去世,每逢佳節(jié),她還是想回家,看望父母,也期待他們能認可,原來女兒也會有出息、有孝心。
但回去了,家里那種硝煙彌漫的氛圍,又讓她想趕快離開。
她就是一個自我保護又對家充滿渴望的離家典型。
她到離家很遠的深圳打工創(chuàng)業(yè),看似逃避,其實是療傷,想修復和父母的關系,希望家成為心靈停泊的港灣!

?
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與父母形成良好關系,源于父母能否做到以下四點:
1)、發(fā)自內心、無條件的愛孩子
2)、給孩子自由,讓他成為他自己
3)、和孩子關系平衡,共贏共愛
4)、與孩子一起成長,營造家的溫馨
但實際上,很多家庭父母由于認知局限等可能沒法做到這一點,甚至有些家庭父母還帶給孩子一些創(chuàng)傷,讓他難以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內在關系模式。
成人后事業(yè)再成功,生活再美滿,也依然感覺活在陰影里。
人格心理學家喬治·凱利認為:“人類是命運的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我們并不是注定要走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鋪就的那條路上。”
一切療愈,都可以從自己開始!
沒辦法改變的過去,只能接受;指望父母改變,傷痛永遠難解。療愈自己才是改變原有現(xiàn)狀的癥結所在。
在深圳各大心理機構個案時間達上萬小時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譯穎認為——
?


?
在外的人只有獨立,內心強大,勇敢走出7步:正視、分析、溝通、改變、寬恕、放下、成長,用愛和夢想這束光,照亮生命的缺口,才能更好地回家!
(圖片摘自網絡,原創(chuàng)文案,轉載請注明出處:易境文化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