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往事》的外在目標?
前些陣子看了電影《好萊塢往事》,說心里話,不太好看。昆汀的電影從《八惡人》開始,就挺無聊的,這讓我這種昆汀迷有些失落。昆汀是文藝青年公認的最頂級導演,他的一切作品之評價只有兩個字“牛逼”,電影圈對昆汀實際上已經到了盲從和不敢質疑的地步。
?
記得看過一本編劇教材,厚厚一本書只講一個要點,強調故事的“外在動機”。《殺死比爾》為什么好看?因為有明確的外在動機:復仇。《無恥混蛋》外在動機:刺殺納粹。《被解放的姜戈》亦有明確目標:尋找姜戈的妻子。甚至《低俗小說》也有若干明確外在動機和目標:放在肛門里的“表”,裝滿金錢的“手提箱”,最終黑人殺手找到了“上帝”的旨意。外在動機不用多高大上,明確即可。這道理正如:不過事兒就看不出一個人的人品一般淺顯。要有“事兒”,要過“事兒”??梢哉f,好看的電影必有非常明確、具體的外在動機?!墩却蟊鸲鳌氛乙粋€大兵,卻表達了美國價值觀?!毒G皮書》去做一次巡演,探討了種族、階層。《三塊廣告牌》討一個說法,揭示出對法律、人性的深度思考···諸如此類。外在目標淺顯、明確,卻是一切深奧理論的鉤子,是一切電影主旨、前提、概念的鉤子,是一切哲學、宗教、價值觀的鉤子。
?
《好萊塢往事》沒有明確外在目標,只有碎片,雖然極力體現一個演員從頹廢中找到自我,但手法笨拙,費力不討好,目標分散。還不如寫為得到一個角色費盡心力使盡手段來得直接、干脆,或者就寫演員和替身的兄弟情,要不就專心寫兇殺案。試想,如果沒有小李子、皮特、瑪格特·羅比以及阿爾·帕西諾這種大腕來客串,這個戲有啥好看的?電影不能脫離故事的本質,丟掉了看似淺顯、質樸、不起眼兒的“外在動機”。
?
講故事,關注要點必須始終是主人公的外在動機,只有將外在動機作為基礎,劇本的深度和復雜性才能產生,外在動機是劇本一切深層意義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