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東郊西漢竇氏墓(M3)發(fā)掘報告

2021-11-11 12:55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東郊西漢竇氏墓(M3)發(fā)掘報告

《文物》 2004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為配合位于西安市東郊動物園北側(cè)海潤公司的基礎(chǔ)建設(shè),我所于2001年8月對該公司征地范圍內(nèi)的古墓葬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出漢墓10余座,其中M3保存完好,隨葬器物豐富,出土的一批玉器非常精美,彌足珍貴。現(xiàn)將該墓的資料報告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開口于耕土層之下,距地面0.3米。為豎穴土壙木槨墓,方向0°。由主室和一側(cè)室組成,平面為曲尺形。

主室南北向,豎穴土壙。平面長方形,口大底小,開口南北長7.8、東西寬5.7;底南北長4.76、東西寬1.8、距開口深8.7米。墓壙有2個二層臺,第1個二層臺距開口2米,臺面四壁相連,寬0.4米;第2個二層臺僅存在于東西兩壁,距開口深6.9、臺面寬0.3米。以上四壁均內(nèi)收。之下主墓室四壁豎直,內(nèi)置一槨兩棺。墓壙東南角第2個二層臺之上有腳窩兩排,腳窩寬0.13~0.16、高0.11~0.14、進深0.08~0.1,上下腳窩間距0.42~0.47米。墓壙填五花土,經(jīng)夯打,夯窩圓形,直徑0.1、深0.01,夯層厚0.25~0.4米。隨葬器物除一陶缶置于棺槨之間,余均放于棺內(nèi)。

側(cè)室位于主室東側(cè)偏北,拱頂土洞。長方形,頂近平,底部前低后高。東西長3.65、南北寬1.74、高1.5米,底、壁用木板鋪砌,底南北向東西排列17塊木板,板寬0.18~0.26、厚0.1米。壁板腐朽嚴重。木板封門,寬2.2、高1.68、板厚0.08米。與主室木槨之間填土夯實,與第2個二層臺同高。鋪地木板之上鋪葦席一層,葦席紋路清晰,呈斜交叉十字形(圖三)。隨葬器物均置于席上,部分器物之下墊有絲織品(圖一)。

葬具為一槨兩棺,均已朽成灰。從灰痕判斷,木槨平面長方形,由底板、蓋板及壁板三部分組成。南北長4.76、東西寬1.8、高1.8米。蓋板已塌陷,由21塊長1.8、寬0.18~0.3、厚0.1米的木板東西向南北排列。底板結(jié)構(gòu)與蓋板相同。東西兩壁板分別由21塊木板豎置于底板之上,南北兩壁分別由9塊和8塊木板豎置于底板之上,木板大小與蓋板相同。兩木棺南北相抵置于槨室西部,距西槨壁0.12米,均為長方形,寬度相同。北棺長2.03、南棺長2.18、寬0.76、高約0.56米。棺槨腐朽嚴重,其榫卯結(jié)構(gòu)不詳(圖二)。人骨架已成粉狀,從痕跡判斷當(dāng)為仰身直肢葬。

盜洞1處,位于主室西北角。上部橢圓形,底部近長方形。南北寬0.65、東西長0.7米。從墓口直至墓底,所幸墓內(nèi)隨葬器物并未盜擾。

二 隨葬器物

墓葬共出土器物182件,按質(zhì)地分為陶、銅、銀、鉛、鐵、玉、石、琉璃、木器等。

陶器 19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多素面,少數(shù)飾彩繪,制法以輪制為主,個別模制。

鼎 2件。均殘,形制相同。M3∶24蓋淺,覆缽形,頂飾三對稱乳釘。身子口稍內(nèi)斂,尖圓唇,圓腹,圜底,三蹄形足。肩附方形耳,稍外撇,有方穿。腹部飾凹槽一周,身飾彩繪,已漫漶不清。蓋徑19.2、口徑16.6、腹深8.4、通高16厘米(圖四:1)。M3∶25蓋徑19.2、口徑16.6、腹深9.4、通高16厘米(圖四∶2)。

盒2件。形制相同。標本M3∶22蓋淺覆缽形,頂有矮圈足形捉手。身子口稍內(nèi)斂、圓腹,平底。器表有朱色彩繪,已漫漶不清。蓋徑19.4、口徑17.6、底徑9.6、通高13.2厘米(圖四∶3)。

壺2件。均殘,形制相同。標本M3∶20蓋淺覆缽形,身侈口,方唇,平沿外斜,束頸,圓腹,折曲狀圈足。肩部對稱鋪首銜環(huán)。肩、腹各飾弦紋一周。蓋徑17.8、器身口徑17.8、腹徑34.8、足徑19.1、圈足高4.8、通高45.6厘米(圖四∶4)。

鈁2件。鈁蓋保存完好,身已不能復(fù)原,形制相同。標本M3∶18蓋覆斗形,子口,方唇。頂邊長5.2、底邊長12.8、通高4.4厘米(圖四∶5)。

罐 2件。M3∶12侈口,平沿,凹唇,短束頸,上腹圓鼓,下腹弧收,平底內(nèi)凹??趶?.8、腹徑15.6、底徑7.9、高14.0厘米(圖四∶6)。M3∶13侈口,平沿外斜,唇面有凹槽,短束頸,斜肩圓腹,小平底。肩、腹部各有寬凹弦紋一周??趶?.5、底徑8、高19.5厘米(圖四∶7)。

小罐 1件(M3∶74)。大口,矮領(lǐng),圓唇,下腹斜收,小平底稍內(nèi)凹。素面有朱砂痕跡??趶?.5、底徑5.8、高6.5厘米(圖四∶8)。

缶1件(M3∶32)。直口,平沿外斜,短束頸,廣斜肩,下腹內(nèi)收,平底稍內(nèi)凹。肩飾密集的暗弦紋,肩腹交界處飾粗繩紋兩周,間飾豎向細線紋。口徑13.2、腹徑40.8、底徑19.8、高31.8厘米(圖四∶10)。

盤2件。M3∶16寬平沿,方唇,淺弧腹外敞,平底,口徑60.8、沿寬3.7、底徑48、高8厘米(圖四∶11)。M3∶17敞口,寬平沿,方唇,平底??趶?8.4、沿寬2.3、底徑31.8、高4.7厘米(圖四∶12)。

盆 1件(M3∶48)。敞口,平沿,圓唇,上腹稍外敞,下腹內(nèi)曲,平底??趶?.8、底徑3.4、高4.2厘米(圖四∶9)。

倉 1件。(M3∶19)。房屋形,四阿式頂,板瓦、筒瓦覆蓋四坡,身四壁有收分,方形空心假圈足。正面刻劃兩亞字形倉門,門及兩側(cè)堆塑5個封倉門用的豎鼻。右倉門下繪朱彩梯子,圈足飾朱彩一周。頂長19.8、檐長37.2、寬22、面闊21.6~31.8、進深10.8~16.8、圈足高4.7、通高33.7厘米(圖四∶16)。

灶 1件(M3∶76)。長方形,后端及一側(cè)有防火墻,灶面置三釜,呈品字形,方形火門。長30.6、寬25.2、通高16.2厘米(圖四∶15)。

甑 1件(M3∶73)。置于盒(M3∶22)內(nèi)。直口,平沿,尖圓唇,弧腹內(nèi)收,平底。底有9個箅孔??趶?1.3、底徑4.5、高6.2厘米(圖四∶13)。

紡輪 1件(M3∶54)。圓餅形,沿外弧,中間有小圓孔。一面飾細繩紋,另一面磨光。直徑3.8、孔徑1.5、厚0.85厘米(圖四∶14)。

銅器 93件。

鈁1件(M3∶14)。直口,平沿,肩有對稱鋪首銜環(huán),一面有銘文“竇氏容四斗十一斤十兩”10字。圈足銷外撇??谶呴L11.4、腹邊長20.4、足邊長13.2、足高4.8、通高35.2厘米(圖五∶1、3)。

熏爐1件(M3∶5)。殘損嚴重,不能復(fù)原。蓋多鏤孔,身鼎形,圓腹,蹄形足。

盆2件。形制相同,其中1件殘。標本M3∶6寬平沿,斜壁,大平底??趶?3.6、沿寬4.2、底徑55.2、高9厘米(圖六∶1)。

燈 2件。M3∶3豆形,盤淺,壁外敞,近底處內(nèi)折,平底,底正中有錐形燈芯。柄柱狀,中空,飾竹節(jié)紋。喇叭形底座。燈盤外壁有銘文“竇氏重四斤十兩”7字。盤徑17.4、盤深2.3、座徑11.4、通高25.8厘米(圖五∶2)。M3∶15淺盤形,沿外折,尖唇,壁稍外敞,沿下有一折棱,平底,正中有錐形燈芯,三蹄形足??趶?4.4、盤深1.8、通高3.4厘米(圖六∶2)。

襟鉤2件。形制相同。標本M3∶72腹短而近圓,背有一圓紐。素面。長1.7厘米(圖六∶5)。

印章1枚(M3∶61)。穿帶印,平面正方形。邊長1.8、厚0.6厘米。印文篆體,一面為“竇氏”,另一面為“妾氏”(圖五∶4、5)。

環(huán)4件。形制相同。標本M3∶59斷面圓形。外徑2.3、內(nèi)徑1.6厘米(圖六∶6)。標本M3∶53斷面扁圓形。外徑1.9、內(nèi)徑1.1厘米(圖六∶3)。

削1件(M3∶69)。僅存柄部。環(huán)形首,直背,直刃,橫斷面為三角形。殘長2.4厘米(圖六∶4)。

管形飾 1件(M3∶47)。殘。管狀,中空,一端封口,另一端殘。直徑0.9、殘長2.8厘米(圖六∶7)。

琴軫7件。形制相同。標本M3∶10一端圓形餅狀,束腰,腰部有切割痕跡,中心有小圓孔從束腰處斜穿出,當(dāng)為系琴弦之用;另一端為外窄內(nèi)寬的四棱柱體,斷面方形。一端直徑1.3、孔徑0.4;另一端邊長0.7厘米(圖六∶9)。

軫鑰1件(M3∶70)。方柱形,中空,末端稍寬呈節(jié)狀,方銎。長4.5、一端邊長1.3、另一端邊長1厘米(圖六∶12)。

刷5件。均殘,形制相同。標本M3∶4筒狀,束腰,上端封口,斷面圓形,下端喇叭形,斷面橢圓形,末端殘,管內(nèi)充滿腐朽刷毛。殘長7.8厘米(圖六∶10)。

棺飾53件。形制相同。標本M3∶30正面鎏金,柿蒂形,柿蒂尖端稍殘,中間有方形泡釘穿孔,最大徑4.5厘米(圖六∶11)。

鏡 4件。均三弦紐。M3∶1圓形紐座,座外帶狀凹弦紋將紋飾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飾六云雷紋,以雙層對三角紋相隔;外區(qū)云雷紋地,以四葉乳釘紋分成四區(qū),每區(qū)又以相鄰乳釘花葉間的凹寬帶連線分成兩小區(qū),內(nèi)小區(qū)飾二腹尾相接的螭龍,其一螭龍角直沖外區(qū)。外小區(qū)中間一獸,兩側(cè)各一螭龍,獸面弧線三角形,圓目高鼻,前爪分別抓住兩側(cè)螭龍,后腿一蹬右側(cè)螭龍,一蹬內(nèi)區(qū)伸出的龍角。其外有凹圈帶一周。徑17.8、厚0.5、紐高0.7、緣高0.6厘米(圖七∶1)。M3∶2圓形紐座,座外云雷紋地上飾三組蟠螭紋,每組兩條,頭向外,尾相接。其外為十七內(nèi)向連弧紋,斜平緣,上有凹圈帶一周。徑12.5、厚0.1、紐高0.5、緣高0.3厘米(圖七∶2)。M3∶33平緣,圓唇,紐外雙凸弦紋將紋飾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素面;外區(qū)飾纏繞的蟠螭紋。徑14.5、厚0.3、紐高0.7、緣高0.5厘米(圖七∶4)。M3∶29銹蝕嚴重,背有絲綢包裹痕跡。徑7.3、厚0.1、紐高0.4、緣厚0.2厘米(圖七∶3)。

錢幣8枚。均為半兩錢,其中3枚銹蝕嚴重,錢文不清。標本M3∶49上端有流口,錢文高,“半”字兩點方折,兩橫等長,“兩”字上橫與下框等長。徑3.4、穿寬0.7、肉厚0.15厘米(圖八∶1)。標本M3∶68a上端流口磨平,錢文與標本M3∶49相同。徑2.7、穿寬0.7、肉厚0.15厘米(圖八∶2)。標本M3∶68b上端有流口,邊緣有一周凸棱,“半”字兩點圓折,“兩”字上橫與下框等長。徑2.4、穿寬0.6、肉厚0.1厘米(圖八∶3)。標本M3∶68c緣有凸棱一周,字修長,“半”字兩點圓折,“兩”字上橫與下框等長。徑2.4、穿寬0.8、肉厚0.1厘米(圖八∶4)。

銀器2件。為耳環(huán)。環(huán)狀。有缺口。標本M3∶56直徑1.5厘米(圖六∶8)。

玉器26件。青玉質(zhì),部分已鈣化成白色。

璧2件。M3∶52一面在內(nèi)外邊輪間飾蠶紋,另一面磨光無紋飾。直徑4、孔徑1.6、厚0.2、內(nèi)外邊輪寬0.15厘米(圖九、三六∶2;三七∶2)。M3∶8內(nèi)外邊輪凹面,內(nèi)外邊輪間透雕四只鳳鳥,鳳鳥曲頸回首,尖喙回勾,高冠,用三條寬凹線刻劃出翅膀,作展翅欲飛狀。每相鄰的鳳鳥共用一翅膀,以細線勾勒鳳鳥細部。外徑6.2、內(nèi)徑4、厚0.2厘米(圖一○、三六∶1;三七∶1)。

環(huán) 1件(M3∶26)。素面,橫斷面呈扁八邊形。外徑7.9、內(nèi)徑5.2、厚0.3厘米(圖一一、三六∶3)。

瑗 1件(M3∶35)。透雕,內(nèi)側(cè)雕二猴、二熊,每一動物外側(cè)及兩動物之間飾卷云紋,正中透雕一卷云紋。動物逆時針依次為:一猴子作半蹲踞狀,身向內(nèi)側(cè),扭頭外視,右臂上舉,手中似舉一物,左臂垂于身后,屈膝后蹬。細線勾勒出眼、鼻和口等細部;另一猴子坐狀,上肢舉起,似捧一物,圓臉向外,五官不清,弓背,后肢曲于身前,尾上翹,以細線刻劃出五官及其他細部;一熊蹲踞狀,尖短耳上豎,弧形眉內(nèi)斜,菱形目倒豎,長鼻,尖嘴,前腿直立,足外翻;另一熊作奔跑狀,頭略呈三角形,尖耳后貼,菱形目倒豎,長鼻,尖嘴,前腿前趴,臀部刻細線卷云紋。外徑8.8、內(nèi)徑4.8、厚0.3厘米(圖一二、一三、三六∶4;三七∶3)。

珩4件。透雕。M3∶37兩端獸首作回首狀,嘴上卷,圓眼有長尾紋,云耳后逆,后肢健壯,曲貼于腹,尾相連。上部正中一圓孔,下透雕兩相對的卷云紋。通長10、寬2.1、厚0.2厘米(圖一四、三六∶5;三七∶5)。M3∶7兩端飾龍頭,作回首狀,尾相連。嘴上卷,圓眼有長尾紋,須后逆,耳后仰,長角下卷。身修長上曲,正中有一圓孔。頸首以雙曲線為分界,龍身飾六組雙弧線,下透雕卷云狀垂飾,細部以細線云紋裝飾,外涂朱。通長9.6、寬2.2、厚0.15厘米(圖一五、三六∶6;三七∶6)。M3∶63兩端龍頭作回首狀,嘴上卷,圓眼有長尾紋,龍角修長后卷,其中飾二組雙弧線。龍身修長,頂端平齊,正中有一穿孔,兩側(cè)飾對稱雙線卷云紋,下有菱形垂飾,以細線或雙線云紋勾勒細部。通長8.2、寬1.5、厚0.3厘米(圖一六、三六∶7)。M3∶43為蛇紋石,兩端雕成龍首形,長嘴微張,圓眼有長尾紋,高額,云耳頂端平齊,首身間飾以內(nèi)填短斜線的雙弧線。身線刻交叉雙道曲線,頂部正中有小穿孔。通長7、寬1.8、厚0.3厘米(圖一七、三六∶8;三七∶4)。

件。均為透雕。

相同(圖二○、三六∶10)。人 8件。片狀。

M3∶41、M3∶42形制、大小相同,姿勢相反。矮冠,頂有尖角,線刻披發(fā),面容豐滿,彎眉,大眼,細鼻,小口,雙手拱于胸前,上身向左(右)后方傾斜,身后垂一云狀飾,以雙細線勾勒細部。長5、寬1.5~1.6、厚0.3厘米(圖二一、二二、三六∶13、14;三九∶1)。

M3∶44姿態(tài)優(yōu)美,面向右下方,右臂繞面部左側(cè)上揚,左臂經(jīng)背后撫于胸右側(cè),似為獸足。用細線勾勒細部,面部五官不清。長4、寬11.3、厚0.2厘米(圖二三、三六∶16;三九∶

夔龍 2件。形制相同。標本M3∶38夔龍張嘴齜牙,下唇后卷,圓眼有長尾紋,鼻外雕

M3∶45體呈“S”形,頭右歪,右臂上舉繞頭一半圓形鏤孔,云形耳,長角曲卷回勾,四肢卷曲,尾尖長。以雙細線勾勒細部。通長11、寬2.7、厚0.2厘米(圖一八、三六∶11;三七∶7)。M3∶39形制、大小與M3∶38相同(圖一九、三六∶12;三七∶8)。

鳳鳥 2件。M3∶62鳳鳥曲頸回望。尖嘴回勾,圓眼,云狀冠,一翅膀前展與冠相連,一翅膀貼于背,腿卷曲,尾尖長。前部有一小鏤孔。以細線刻出眼睛、羽翼,尾部輪廓。中間一細線將其分成上下兩部分,每一部分又飾2~3組雙折線。通長10、寬1.2、厚0.2厘米(圖三七∶9)。M3∶64頭部殘,形制、大小與M3∶62

至左肩,右臂微外曲,手撫腰側(cè),下肢彎曲呈半圓形,用雙細線勾勒眉、眼、嘴等細部。長4.5、寬2.1、厚0.1厘米(圖二四、二五、三六∶17;三九∶3)。

M3∶66長方形片狀,正反兩面均用細線勾勒出兩人輪廓,一高一矮,作相擁狀。長圓臉,圓眼,豎鼻,小口。長4、寬2、厚0.1厘米(圖二六、三六∶18;三九∶4)。

M3∶57片狀,一邊平直,兩面線刻舞人,面向前方,細眉,菱形眼,三角形小鼻,“一”形小口,右臂上舉,左臂下垂,長袖飄于體前,用細線刻劃細部。上、中、下各有一小穿孔,有涂朱。長3.8、寬1~1.6、厚0.1~0.3厘米(圖三一、三六∶19)。

M3∶67形制、大小與M3∶57基本相同,唯姿勢相反。舞人面向右方,面部僅線刻出一彎細眉和一只眼睛,左臂上揚,右臂下垂,長袖飄于體前。長4、寬1~1.7、厚0.1~0.2厘米(圖三二、三六∶15、三九∶5)。

M3∶9半圓形片狀,兩面線刻舞人,頭右歪,圓臉,細眉,近三角形眼,圓鼻,小口,右臂上舉,左臂下垂,用細線勾勒細部。長3.2、寬1.6、厚0.2厘米(圖三三、三六∶20)。

云紋佩 1件(M3∶65)。近三角形,三邊呈卷云狀,兩面線刻云紋。一角有小穿孔,一邊加工粗糙,似為用一殘佩加工而成。邊長分別為4.2、4.2、4.8、厚0.2厘米(圖三五、三六∶21)。鳳鳥佩 2件(M3∶36、M3∶40)。形制、大小相同。透雕。尖喙回勾,高冠,長頸后仰,展翅,尾呈“S”形,腿直立,以雙細線勾勒細部。長4.5、寬1.8~3.5、厚0.1~0.2厘米(圖二七、二八、三六∶24、23;三七∶10)。

形佩 2件。M3∶27稍殘。盾形,片狀,上圓下尖,中間有一圓形鏤孔,一螭虎從背后鉆出,后半身仍在背面。螭虎身體扭曲,雙目圓睜,頷首作環(huán)視狀。兩側(cè)透雕卷云紋,以細線勾勒細部。殘長7.1、寬4.6、厚0.8厘米(圖二九、三○、三六∶22;三七∶9)。M3∶28鏤雕。盾形,片狀,中有一圓,上尖下圓,線刻卷云紋,左右鏤雕出廓的猴子,猴短圓臉,細眉,圓眼,豎鼻,小口,一臂攀扶于佩頂端,身體附于一側(cè)。寬4.1、長4、厚0.1~0.3厘米(圖三四、三六∶25;三七∶11)。

沖牙 1件(M3∶50)。素面,片狀,獠牙形,圓端有小穿孔。寬1.9、長5.5、厚0.2厘米(封底;圖三八∶1)。

骨器1件(M3∶60)。為骨飾。長方形板狀,表面磨光,呈綠色。長1.8、寬0.8、厚0.3厘米(圖三八∶2)。

石器2件。為小石丸,白色,圓形。標本M3∶51一面較平。徑2.1×1.2厘米(圖三八∶4)。

琉璃器 39件。為琉璃飾,形制相同。標本M3∶34短八棱柱形,一稍端細。徑0.7~0.9、長1.3厘米(圖三八∶3)。

三 結(jié) 語

1.墓葬的時代。M3的形制為豎穴土壙木槨墓,一側(cè)有側(cè)室,與醫(yī)療設(shè)備廠M120相近[1]。隨葬器物組合為仿銅陶禮器鼎2、盒2、壺2、鈁2和生活明器缶、罐、倉、灶、盆等,其器物組合、形制與醫(yī)療設(shè)備廠M92[2]相近。出土銅鏡4件,鏡體較薄,有3件飾纏繞蟠螭紋,其中2件有云雷地紋。這種二人合葬墓隨葬4件銅鏡(其中兩面未置于棺內(nèi))的情況在西安地區(qū)西漢墓葬中目前僅此一例[3],說明西漢早、中期大、中型墓出土的銅鏡未必一定全部與墓主同棺。出土銅錢均為半兩,不見五銖,其中標本M3∶49徑達3.4厘米,當(dāng)為秦半兩錢;標本M3∶68a錢徑2.7厘米,為呂后時期的八銖半兩錢[4]。從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組合、器形特征、銅鏡紋飾和錢幣等判斷,M3的時代當(dāng)為西漢早期后段,即文帝初年這一時期。

2.玉器及玉組佩。M3出土玉器數(shù)量大,種類多。玉質(zhì)溫潤,雕刻精細。如鳳鳥玉璧(M3∶8),鳳鳥造型抽象,兩鳥共用一只翅膀;玉瑗(M3∶35)上透雕的動物形象生動傳神,惟妙惟肖,表面線刻細若游絲。形玉佩中1件(M3∶27)一螭虎從中間鏤孔鉆出,扭身回首;另1件(M3∶53)兩側(cè)各攀附一猴,作嬉戲狀。夔龍玉端莊大方;鳳鳥玉 則小巧玲瓏。螭龍玉珩形態(tài)各異,或曲頸回首,或大頭前伸,裝飾或繁或簡。玉人或單人或雙人,或舞姿翩翩,或端莊而立,均不同于常見的玉舞人。更為難得是玉器出土位置未被擾亂,玉佩組合完整。從出土情況看,該墓出土玉器可分兩組,A組位于側(cè)室東部銅盆(M3∶6)西側(cè),有璧1(M3∶8)、珩2(M3∶7、M3∶63)、2(M3∶62、M3∶64)、人4(M3∶57、M3∶67、M3∶9、M3∶66)、云紋佩1(M3∶65)。根據(jù)出土情況可自上而下復(fù)原為:璧(M3∶8)、舞人(M3∶9)、珩(M3∶63),珩下左側(cè)為人(M3∶57);右側(cè)為人(M3∶67),再下為珩(M3∶7),珩(M3∶7)下左側(cè)為(M3∶62);右側(cè)為(M3∶64),中間為佩(M3∶65)。另一組位于側(cè)室東側(cè)銅盆之下,有瑗1(M3∶35)、珩2(M3∶37、M3∶46)、2(M3∶38、M3∶39)、人4(M3∶41、M3∶42、M3∶44、M3∶45)、鳳鳥佩2(M3∶36、M3∶40)。根據(jù)出土情況可自上而下復(fù)原為:瑗(M3∶35)、人(M3∶45)、珩(M3∶37),珩(M3∶37)下外側(cè)為(M3∶38、M3∶39);內(nèi)側(cè)為鳳鳥佩(M3∶40、M3∶36),中間為舞人(M3∶44),再下為珩(M3∶46),之下兩側(cè)為人(M3∶41、M3∶42)。玉組佩流行于戰(zhàn)國時期,到西漢中期已不甚流行,且組合簡單[5]。西漢玉組佩的考古發(fā)現(xiàn)目前為數(shù)不多,這兩組玉佩的出土,填補了關(guān)中地區(qū)西漢時期玉組佩的

3.墓主的身份。該墓形制為中型豎穴土壙木槨墓,一槨兩棺,隨葬器物中,仿銅陶禮器鼎、盒、壺、鈁俱全,均為兩件;玉組佩兩套,銅鏡4件,銅燈、盆各2件,墓主應(yīng)非一般官吏。根據(jù)墓中出土有關(guān)銘文,該墓墓主為竇姓。結(jié)合此墓的時代和隨葬器物組合,我們初步推斷M3墓主為漢初外戚竇氏家族中的成員。

本文編寫過程中,陜西省文物局劉云輝、呼林貴先生提出了寶貴意見,并審閱初稿,在此特表謝意。

繪圖:寇小石拓片:汪蓉

攝影:王磊

執(zhí)筆:程林泉 韓國河 ?張翔宇 袁長江

西安東郊西漢竇氏墓(M3)發(fā)掘報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普陀区| 金溪县| 屏东市| 桓台县| 汾阳市| 德兴市| 浦北县| 荔浦县| 镇平县| 奇台县| 儋州市| 宜城市| 金昌市| 龙胜| 武宁县| 平利县| 陇川县| 仙居县| 嘉祥县| 敦煌市| 阆中市| 廊坊市| 青冈县| 托克托县| 运城市| 中牟县| 太谷县| 砚山县| 鸡东县| 南澳县| 汶川县| 瑞金市| 揭东县| 当涂县| 宜昌市| 南汇区| 德安县| 黄大仙区| 永靖县| 贵州省|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