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東郊唐溫綽、溫思暕墓發(fā)掘簡報
西安東郊唐溫綽、溫思暕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 2002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2000年12月~2001年1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市東郊的紡正街向陽院住宅小區(qū)發(fā)掘了幾座唐墓。其中,溫氏父子墓東西相距25米,隨葬品均較豐富?,F(xiàn)將這兩座墓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 ?溫思暕墓(Ml)
(―)墓葬形制
雙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0。,由長斜坡墓道、天井、過洞、壁龕、前甬道和后甬道、前墓室和后墓室構成,總長約32米(圖一)。
墓道長22.1、寬1.36米,墓道開口距地表約1.3米,北端距地表深10.1米,坡度22。。從南向北有4個天井、4個過洞。天井南北長1.88~2.1、東西寬0.96、深3.24~8.04米。過洞南北長1.86-2.4,東西寬1.2-1.44、高1.7米。
在第二天井和第三天井的底部,東西兩壁均有窯洞式壁龕,共4個,平面呈“凸”字形,底部高于天井地面,大小近同。龕口拱頂,寬0.8、高0.94~1.02、進深0.35米,龕內平頂,平面呈方形,邊長1.1、高0.96~1.1、進深1.45米。龕口皆用長條磚平砌封門,殘存三、四層。
前甬道北接前室,平面呈長方形,拱頂,長1.8、寬1.4、高1.9米。甬道北端與墓室之間為封門,用長方形條磚交錯斜插成“人”字形砌成。殘存8層磚,高1.32米。
前室平面呈方形,南北長2.18、東西寬2.48米,頂已坍塌,高度不詳,疑為穹隆頂。前后室之間有一甬道相連,為后甬道。甬道長3.8、寬1.34米,東壁殘高1.3米。頂已塌,高度不詳。
后室南北長3.8、東西寬3.12米,頂已塌。從北壁看,為拱頂,高2.6米。后室西部設有磚砌棺床,用長方形磚(長32、寬16、厚6厘米)平鋪而成,南北長3.86、東西寬1.6、高0.18米。其上骨架已朽,殘存草木灰。
墓道兩壁和前、后室的四壁上可見很薄的白灰痕跡和零星的紅、黑色彩繪,原當繪有壁畫,可惜剝落殆盡。惟后室墻壁上的紅色廊柱依稀可辨。從壁畫殘跡看,其做法是先將壁面鏟平、磨光,再刷一層薄薄的白灰,然后直接在灰面粉底上作畫。
此墓的第四天井上部及后室均有一盜洞。由于多次被盜,墓室內僅余小件殘飾品。所幸的是,4個壁龕尚未被盜擾。其中,第二天井下的東壁壁龕和第三天井下的西壁壁龕出土了大量的彩繪陶俑。另兩龕無隨葬品。
(二)隨葬器物
殘存的隨葬品有石人、陶俑、瓷碗、三彩罐、銅鏡、銅飾、玉石小件等,經(jīng)修復可辨的共計256件。
1.石人2件。應屬墓前的侍衛(wèi)儀臣。一件出于第四天井中,較為完整;另一件出于墓上填土中,只存上半身。石人戴武弁,留長須,身穿寬袖長袍,雙手拄刀,恭謹直立,足下有方棒。Ml:1,通高204、人高187厘米,寬54、厚29.5厘米。棒頭截面為方形,邊長20.5~21.5厘米(圖二)。
2.彩繪陶俑全部出于壁龕中,共241件。東壁壁龕(2號龕,下文稱“東龕”)出土了60件俑。其中30件動物俑居中,15件騎馬俑分作兩隊,列于動物俑的南北兩旁,15件風帽俑又在騎馬俑的外圍,基本位于龕的四角(圖三)。西壁壁龕(4號龕,下文稱“西龕”)出土了181件俑。其中騎馬俑14件,置于龕內中心,風帽俑167件,排在外圍。龕內陶俑皆排列整齊,面向龕口(圖四)。東龕靠近墓道口,有騎馬俑、馬、駱駝、牛等,騎馬俑占到四分之一,主要表現(xiàn)儀仗出行。西龕靠近墓室,龕內九成以上為侍立俑,主要表現(xiàn)家居僮仆,
(1) 風帽俑修復182件,其中西龕167件,東龕15件。形制、大小近同,皆為男立俑,面目模糊。頭戴風帽,身著交領長袍,腰系寬帶,右手握拳置于腹部,左手垂于體側。均為泥質紅陶,絕大部分施白衣、紅彩,底部中空。高度在20.5厘米左右。這批俑均為模制,由前后兩片組成,粘合處即為身體左右兩側,故在兩側有用手或刀類工具抹平的痕跡。Ml:西龕116,通體施白衣,唇部尚留一點紅彩。高20.5厘米(圖五)。
(2) 騎馬俑修復29件,其中西龕14件、東龕15件。均為鼓吹儀仗俑。騎俑端坐于馬背上,姿態(tài)各有不同,馬的造型卻一致。馬匹健碩,背施黑色鞍麟,扁平尾下垂,站立在長方形薄底座上。騎俑和馬為分體燒成,騎俑的腰部以上為一部分,馬和騎俑的兩條腿為另一部分。馬腿皆殘。通高28-31厘米。依其著裝和動作的不同,又可分為7型。
A型2件。吹排簫俑。皆出于東龕。頭戴黑色籠冠,身著交領闊袖袍,腰系寬帶,雙手持排簫,作吹奏狀。Ml:東龕24,人和馬均施紅彩。通咼28.6、馬長23.6、馬咼23.4厘米(圖六)。
B型6件°雙手置于胸前,手中無物。其中3件頭殘,另3件頭戴黑色籠冠。身著交領闊袖袍,腰系寬帶。疑為吹排簫俑。Ml:西龕180,通體施紅彩。通高30.7、馬長24.2、馬高24厘米(圖七)。
C型3件。吹隼篥俑,均出自東龕。頭戴籠冠,身著交領闊袖袍,腰系寬帶,雙手持隼篥,鼓腮而吹,簞篥已殘。Ml:東龕17,簞篥已殘,手中只留有一小段鐵芯。通高29.8、馬氏23.5、馬高24.4厘米(圖八)。
D型8件。擊鼓俑,均為西龕所出。皆頭戴風帽,身著交領闊袖袍,腰系寬帶,足蹬靴。右手握鼓槨高舉過肩,做敲擊狀,左手置于腰側,當為持鼓,鼓槨多殘缺,只在手中殘留一小段鐵芯,鼓已不存。Ml:西龕171,通高30.2、馬長23.6、馬髙24.4厘米(圖九)。
E型5件。雙手持鼓檸,舉于胸前,作敲擊狀。頭戴黑色籠冠,身著紅色交領闊袖袍,腰系寬帶。鼓槨已殘,只在手中留有一小段鐵芯,鼓已失。Ml:東龕20,通高29.8、馬長23.1、馬高24.4厘米(圖一O)。
F型4件。胡服騎馬俑。頭戴黑色噗頭,身著翻領胡服,腳蹬靴。從雙手的動作看,為持韁控馬狀。Ml:東龕16,馬施白衣,鞍轉黑色。通高30.8、馬長23.4、馬高25.6厘米(圖一一)。
G型1件(Ml:東龕25)。鼓吹儀仗俑「頭戴籠冠,雙小臂殘,從殘痕看,雙手原本置于胸前,當擊鼓或吹排簫(圖一二)。
(3)動物俑共30件,有馬、駱駝、牛等,全部岀自東龕。
牛10件。涂紅彩,多已脫落。短角、頭大,脖頸短粗,軀體健壯,昂首弓背,站在長方形薄底座上,Ml:東龕36,通高10.3、長15.1厘米(圖一四)。
駱駝10件,施白衣紅彩。雙峰,曲頸昂首,頭頂毛發(fā)披于腦后,站在長方形薄底座上,Ml:東龕37,通高21.3、長21.7厘米(圖一二)”
馬10件。施白衣紅彩,無馬具,站在長方形薄底座上。Ml:東龕54,通高17.7、長20厘米(圖一五)。
3.瓷碗2件。出于前室,均殘。Ml:63,敞口,圓唇,淺斜腹,玉璧形底,器內外施乳白釉,壁形底的外圈未施釉。口徑15.9、底徑7.5、高4.5厘米(圖一六:9)。另一件(Ml:64)無法復原。
4.三彩罐1件(Ml:61)。圓唇,短頸,流肩,鼓腹下收,小平底略內凹。器表施釉,為綠、醬黃、白彩,內壁及底未施釉。口徑17.8、腹徑35.2、底徑12.4、高36.4厘米(封底;圖一六:1)
5.銅鏡1件(Ml:65)。出于后室,殘甚海獸葡萄鏡,圓球形紐,鏡外圈飾卷草紋和鋸齒紋。直徑12.4厘米。
6.滑石器6件。
豬1件(Ml:66)。前室岀土,灰色。尖嘴,塌腰,垂腹,直立狀。高2.1、長3.85、厚0.95厘米(圖一六:3)。
佩飾Ml:67,殘為2片。其中一片褐黃色,呈長方形薄片狀,長6.8、寬2.9、厚0.1~0.2厘米。一邊為波浪形花邊,兩角和中心各有一孔,共3個小孔。另一片的花邊已殘,殘長4.2厘米(圖一六:4,8)O
梯形佩1件(Ml:68)。前室岀土,灰色平面略呈梯形,頂邊為花邊,正中鉆一小
□西安東郊唐溫綽、溫思晩墓發(fā)掘簡報孔,,底長7.9、頂長6.3、殘寬3.6、厚0.4厘米(圖一六:2)。
握1件(Ml:69)o前室出土,殘半?;疑?器表打磨光滑。只存一段,條狀,一面平直,另一面有凹窩。殘長2.9、寬1.1、厚0.75厘米(圖一六:5)。
墜飾1件(Ml:70)。出于后室棺床之上。灰色,水滴形,頂尖部略殘,其下有一個小圓孔。殘高1.8、寬1.15、厚0.8厘米(圖一六:6)。
7.銅馬鑣2件。出土于后室棺床上,均鎏金,形制、大小相同,合為一副。略呈S形,尾端分岀兩叉,中部加一橋形銅條,形成系孔。截面呈菱形。Ml:71,長7.6、寬0.7~1.7厘米(圖一六:7、二一)。
8.墓志一合,青石質,放在后甬道的前端,志蓋已被揭起,靠在甬道壁上。志蓋(Ml:73)方形,盡頂,底部邊長74、厚11.6厘米。蓋頂中央陰刻篆書“大周故溫府君墓志銘”,四剎刻卷草紋,底邊飾云紋(圖一七)。志石(Ml:74)方形,邊長73.7、厚15.5厘米。四邊細線陰刻卷草紋。志文楷書陰刻,縱35行,滿行34字,計1131字。志文內用了不少武則天創(chuàng)造的文字(圖一八)。
二 溫綽夫婦合葬墓(M2)
(一)墓葬形制
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向東25米即是溫思暕墓。南部的墓道壓在樓房下,無法清理,只發(fā)掘了甬道和墓室(圖一九)。
甬道長2.82、寬1.6、高2米,距地表深9.6米。南端為封門,殘高1.3米。用長條形磚斜插成“人”字形砌成。封門上有一盜洞,直徑0.6米。
墓室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3.98、東西寬3.58米,拱頂已塌,殘高3.1米。墓室西半部為土壘棺床,平面呈梯形,東側用磚橫砌床沿。棺床寬1.76-1.9米,高6厘米。棺床上有東西并列的兩副木棺,已朽,僅見木灰和鐵棺釘。板灰痕跡長2.14、寬0.65米,人骨亦朽,,兩棺皆頭北腳南,從骨灰痕跡看.匹I棺應為墓主,東為其妻
(二)隨葬器物
此墓由于早年被盜,后又坍塌進水,隨葬品殘損嚴重違內出土陶、木、鉛、銅、玻璃、珠貝、骨器等。
1.陶俑有2件鎮(zhèn)墓獸和2件天王俑,僅修復1件天王俑。
天王俑2件,置于甬道中部左右兩側,從其倒下的情形看,原本面對封門、背對墓宰M2:38,頭戴圓頂兜簽,身著明光鎧,胸前冇2個圓護,肩覆丿它首披膊。腰帶以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邊緣飾以流蘇,著紅色戰(zhàn)袍,縛吊腿天王俑瞋口獅鼻,胡須翹起,左手叉腰,右手高舉,腳踩怪獸。通體彩繪,盔和鎧甲描金復原高度為1。1.5厘米(封二)“
鎮(zhèn)墓獸2件,皆殘,無法復原.,靠近墓室的甬道北端兩側,位于天王俑之后,頭朝封門,尾朝墓室M2:40,獸形,四足蹲踞,獸首已殘,頸部及下巴冇一圈黑毛,扁尾貼于脊背上琳施白衣紅彩。
2.陶罐4件.,出土于墓室的東北角,皆為泥質灰陶,輪制。小口,短頸,圓鼓腹,平底略內凹。體施暗旋紋。其中兩件有蓋,蓋為淺碟形,寬折沿,蓋頂有小圓紐°M2:1,高25.3、口徑16、底徑16.8厘米(圖二O:10)。 M2:3,帶蓋。高26.3、口徑13.4、底徑18.3厘米。蓋高3.2、直徑13.6厘米(圖二O:9)。
3.木俑及漆木器在棺床以外墓室東部的淤土中,發(fā)現(xiàn)大量的木質痕跡,由此推斷,墓室內至少有6個木俑,高約60厘米。木俑頭東腳西,從南向北一字排開。此外還有漆木器,只存殘片,已無法知其原貌。
4.鉛絲出于墓室東部的淤土中。共清理出28根(M2:41),灰白色,粗細相同,長短不一,直徑0.4、長2.2~9厘米。這些鉛絲皆彎曲,可能是木俑四肢的芯,或其他構件。
5.銅器有10件銅鏡和8件鎏金銅帶具。另有許多銅絲和鎏金銅飾片,當為木俑或漆木器上的附著物。
銅鏡10件。體小,皆為圓形,有半球形紐。岀于墓室東部的淤土中??煞?式。
I式1件(M2:5)。邊緣凸起,沿內飾兩圈弦紋,弦紋之間飾三角鋸齒紋帶。直徑4.8、厚0.1厘米(圖二O:11、三一:1)。
II式9件。形制、大小相同。為四葉紋鏡,鏡緣凸起,外圈兩道弦紋之間飾一周聯(lián)珠紋。M2:6,直徑4.2、緣厚0.1厘米(圖二O:8、三一:2)
鎏金銅帶具8件。出于棺床上東側的人骨架上,當為女墓主的用具。由帶扣、從尾、帶銙組成(圖二二)口
帶扣1件(M2:15),通體鎏金。前端為半圓環(huán)狀,后端與雙層長方形銅片以中軸相連,有一扣針,銅片之間殘留革帶痕跡。通長3.7厘米(圖二O:2)。桃形帶銬5件,大小、叼制近同.中間有一橢圓形孔。正面鎏金,背而帶3個釧釘:M2:16,長1.9、寬1.7厘米(圖二0:3)。橢圓形帶傍1件(M2:21)。環(huán)形,表面鎏金,背面有3個伽釘。長徑1.5、短徑1.35厘米(圖二。:4)。飩尾1件(M2:22),長方形,有花邊,前段中空,中間殘留革帶痕,后段封實。前端有2個釧釘。長3.3、寬2.1厘米(圖二。:5)。
銅絲和鎏金銅箔在墓室東部的淤土中,發(fā)現(xiàn)大量的銅絲和銅箔飾件,一些銅片上還粘何紅色漆片和灰色的木灰痕。銅絲約有100根(M2:23).薄而窄,寬約0.1、長4~6厘米,往往是5~9根銅絲擰成一根銅條。有些銅絲上還穿有玻璃珠等小飾件(圖二0:1)。鎏金銅箔(M2:25)形狀多樣,有花葉形、火輪形、長方形、萬形、三角形等(圖二三、二四、二九)。
6.玻璃器發(fā)現(xiàn)于墓室東部的淤土中,與木痕夾雜在一起,均為玻璃碎片,半透明,能辨器形的有球、花飾等。
球完整的僅有2件,綠色,壁薄,中空,球上部開一小孔0 M2:24,直徑2.3、壁厚0.05-0.1厘米(圖二五)。
碗形飾僅復原一件(M2:26)。敞口,腹壁呈瓜棱狀,分作六瓣,凹底。在外壁的分瓣淺槽內貼有條形鎏金銅箔。體呈黃綠色,表面有白色風化層。口徑2.4、底徑1.5、壁厚0.05~0.1、髙1厘米(圖二六、三。:1)。
花形飾完整的僅有4枚(M2:27)。碧綠色,形似喇叭花。細小的一端有一小孔,孔內穿一銅絲,銅絲的一端有白色、黃色或綠色
的火焰形小珠,形似花蕾。直徑1.6-2.1,高0.7~1.2厘米(圖二七、三O:2)。此外還發(fā)現(xiàn)32枚火焰形小圓珠(M2:28),底部中心有一小孔,往往穿有銅絲,體呈黃色或綠色,當是喇叭形花飾內的花蕾。最大直徑0.4~0.6、高0.5-0.8厘米。
管形飾1件(M2:29)。黃色,頂端打一結,尾端套在一細銅絲上。長1.6、直徑0.25厘米(圖三O:3)。
花結完整的有9枚(M2:30)。深綠色或黃色,形狀、大小不一,有的中間還帶一小段銅絲。大者長1.9、寬1.5厘米,小者長0.9、寬0.6厘米(圖三O:4~6)。
7.貝珠8件(M2:31)。白色,不透明,大小相仿。圓球狀,上有2個相通的斜孔,有的孔內還殘留銅絲。從裂開的橫截面看,其質料當為貝類。岀于棺床東側骨架的頭部,當為女墓主的頭飾。直徑0.85、孔徑0.25厘米,兩孔間距0.15厘米(圖二八)。
8.骨器有骨片和骨棒兩種.
骨片2件.略呈方形,一邊圓弧,另三邊為直邊,弧邊及其相鄰兩邊皆為斜剎■骨質白中泛黃,體微弧曲C.M2:32,上有紅色漆痕。長3.5、寬3.4、厚0.3厘米(圖二O:6"M2:33,上有綠色銅銹..長3.4、寬3.4、厚0.18厘米(圖二O:7).
骨棒3件(M2:34)項體細長,截面為平行四邊形.,黃褐色或灰色,長4.2~4.6、寬0.18-0.22,厚0.1-0.13厘米.
9.海貝5枚(M2:35)..形制基本一致,僅大小有別。大貝長2.6、寬2、厚1.3厘米,小貝長2.3、寬1.6、厚1.1厘米.
10.“開元通寶”錢1枚(M2:36):發(fā)現(xiàn)于棺床西側的人骨架上,應為男墓主的隨葬品直徑2.5、穿徑0.7、郭寬0.2?米(圖三一:3).
11.鐵釘1枚(M2:37),為棺釘、釘蓋圓形,釘身截面呈方形。長12厘米。
12.墓志一合。青石質,帶蓋。位于甬道南部,緊靠封門,平置。志蓋與志石之間有一層黑灰痕,推測原本墊有絲類織物。志蓋(M2:42)方形,盈頂,底邊長53.5~54.2、厚9.2厘米。蓋頂中央陰刻篆書“大唐故左領軍宣化府統(tǒng)軍溫府君墓志”,四剎刻卷草紋,底邊飾云紋(圖三二)。志石(M2:43)方形,邊長56~58.2、厚11.5-12厘米,四邊細線陰刻卷草紋。志文楷書,陰刻,縱橫皆為35行,共計1131字(圖三三)。
三 結語
1.墓葬時代
關于溫思暕墓,墓志已有明確記載。溫思暕乃溫綽之子,生前被封為上柱國、司農(nóng)少卿、太中大夫,死于武周證圣元年(695年),葬于萬歲登封元年(696年)。
關于溫綽夫婦合葬墓,據(jù)墓志載,溫綽因病死于太宗貞觀七年(633年),年僅49歲。其夫人趙氏死于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享年84歲。二人死亡時間相距達37年,卻合葬于一墓之中。從發(fā)掘情況看,封門磚除上部有盜洞外,下半部保存完好,封門磚與棺床邊緣用磚規(guī)格相同,磨損程度也一樣。另外,墓志乃是咸亨元年趙氏死后所刻o由此可以推斷,該墓的建造年代應是咸亨元年(670年),墓建好后,將溫綽遺骨遷來合葬,墓內隨葬品也應是咸亨元年放置的。
2,關于溫思暕墓的形制
溫思暕墓為雙室土洞墓。隋唐時期,雙室土洞墓在西安地區(qū)發(fā)現(xiàn)較少,此前已發(fā)表的有三座。它們分別是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段威夫婦合葬墓,段威官至九命'"。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李思貞墓,李思貞為沙州刺史,正四品下⑴。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年)徐王元禮姬羅觀照墓,元禮是高祖第十子,羅姬屬皇室貴族叫
我們初步認為,雙室土洞墓始于北周,流行于唐高宗至武周時期,玄宗以后幾乎絕跡。墓主的身份較高,官職多在四品以上。西安地區(qū)的隋唐雙室土洞墓,其等級低于雙室磚墓,相當于規(guī)模較大、等級較高的單室磚墓。
3.溫綽墓出土的小銅鏡
溫綽墓出土10枚小銅鏡,這是唐墓中出土小銅鏡數(shù)量最多的一例。這類小銅鏡在北周李賢、王德衡、尉遲運墓中已有發(fā)現(xiàn)叫在唐墓中也屢有出土。如湖北安陸唐貞觀年間吳王妃楊氏墓中,出土5件所謂“鏡狀物”%西安羊頭鎮(zhèn)總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岀土3枚小銅鏡叫寧夏固原隋唐墓中,隋代史射勿墓出土4枚、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史索巖夫婦合葬墓出土5枚、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史鐵棒墓岀土4枚、咸亨元年史訶耽墓出土4枚、儀鳳三年(678年)史道德墓出土一枚R這類銅鏡胎薄,尺寸小,直徑均在10厘米以下,鑄造粗糙,形制不規(guī)整,也沒有繁復的花紋。一般墓中不出單枚,多為3~5枚。
至于小銅鏡的功用,史射勿墓和史訶耽墓的發(fā)掘者認為,它們可能是棺木上的附著物。而溫綽夫婦合葬墓出土的10枚小鏡卻遠離棺木,與鎏金銅飾、玻璃飾片共出于木俑和漆木器之間,而且銅鏡上粘有木片或紅漆的痕跡,.我推測,這些小銅鏡是漆木器或木俑身上的飾件“隋唐時,銅鏡除了照人衣冠,還用于驅邪,小銅鏡也許正是辟邪降魔之物。
溫思暕墓形制特殊,有明確紀年,且岀土大量陶俑,為研究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葬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