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十章學習心得

道德經(jīng)講解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我們首先來翻譯一下本章前六個遞進的問句。
第一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當中,“載”為語氣助詞,不做翻譯?!盃I魄”指的是魂魄,也就是人的靈魂與肉體。所以第一句話的翻譯是:“靈魂與肉體融為一體,能永不分離嗎?”那么這里說到的靈魂與肉體融為一體究竟是什么呢?蘇轍對此有這樣的解釋。他說:“圣人性定而神凝,不為物遷,雖以魄為舍,而神所欲行,魄無不從,則神常載魄矣。眾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則神聽于魄耳。目困以聲色,鼻口勞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從之,則魄常載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載魄,使兩者不相離?!币馑际牵ト吮拘园捕ǘ窦?,不為外物所吸引,雖然以魄為它的居所,而神所要執(zhí)行的,魄都會跟從,神常常引領著魄。眾人將本性使用在處理外物上,神智混亂而沒有條理,神就會屈從于魄。眼目局限于觀看顏色,口鼻局限于嗅聞氣味,神就只好跟從著魄了。所以老子教導人們要抱持神,引導、支配魄,使兩者不相分離。這一個反思在現(xiàn)在物欲橫流的世界當中,十分的真實且深刻。人們通常都是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赡鼙緛聿幌胪嬗螒?,看到別人玩游戲,自己心里癢癢,就跟著玩了?;蛘弑緛聿幌爰影喙ぷ鳎强吹酱蠹叶荚诩影?,自己也就跟著加班了。我們很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于未來并沒有打算與規(guī)劃,也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他們只是做著他們所謂的“應該”做的事情,真的屬于魂隨著魄走了。因此,我們要想做到“營魄抱一”,就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用思考指導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動與自己的思想保持一致。
第二句“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當中,“專氣”的意思是,固守精氣。所以第二句話的翻譯是:“聚集精氣達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嬰兒一樣嗎?”蘇轍對這句話有著這樣的見解:“神不治則氣亂,強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則氣不妄作,喜怒各以其類,是之謂專氣。神虛之至也,氣實之始也,虛之極為柔,實之極為剛。純性而亡氣,是之謂致柔。嬰兒不知好惡,是以性全。性全而氣微,氣微而體柔,專氣致柔如嬰兒,極矣?!彼f,神思不條理,氣機就會混亂,強橫的人喜歡爭斗,柔弱的人容易恐懼,他們自己都感覺不到。神思調和,氣就不會妄自作用,喜怒在適當?shù)膱龊喜疟憩F(xiàn)出來,這就叫做固守精氣。神是最虛無縹緲的,氣是實在的、物質性的開始,虛的極致是柔,實的極致是剛。只有純凈的本性而沒有氣,叫做至柔。嬰兒不知道辨別好的壞的,所以本性能夠完全。本性完全,氣就微弱,氣微弱,身體就柔嫩。集中精氣像嬰兒一樣,就完滿了。這里,我們可以把氣理解為我們自己內(nèi)部致使我們隨意發(fā)怒的東西。上一句當中強調,人的行為應該依照著思想,那么這句話就是保證我們的思想不會因為隨意發(fā)怒而變得混亂。
第三句“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當中,“滌除”是清潔清除的意思?!靶[”的本義是,深邃靈妙的鏡子,在這里指的是人的心靈深處。所以第三句話的翻譯是:“清除心中的雜念,讓內(nèi)心保持潔凈,能夠做到?jīng)]有瑕疵么?”蘇轍對于這句話的解釋是,“圣人外不為魄所載,內(nèi)不為氣所使,則其滌除塵垢盡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覽,萬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觀凈穢而無所瑕疵矣?!彼f,圣人在外不被魄引導,在內(nèi)不被氣驅使,他已經(jīng)把污垢洗凈了。于是他的精神能夠感受廣闊的時空,知道萬物都來自于它們的本性,并將干凈和污穢一樣看待,他的精神也就沒有瑕疵了。這里其實和柏拉圖的精神三分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柏拉圖認為,人的精神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理智,一部分是勇氣,而最后一部分是欲望。人想要達到一種調和的正義狀態(tài),應當讓理智來管理勇氣和欲望。這里老子也是類似的思想,人的肉體凡胎能夠接收到外欲,因此我們應該“營魄抱一”,讓思想指導我們的行為,不讓接收外欲的肉體來支配我們的精神。同時,人的內(nèi)部也要“專氣致柔”,應該用理智控制我們的氣,不讓導致人沖動行事的氣來支配我們的理智。因此,蘇轍對于本句話的解釋當中說,當一個人能夠做到前兩點,時,他就能夠潔凈自己的內(nèi)心,不憑借著自己的肉體的欲望或者內(nèi)心的沖動來對待事物。圣人的內(nèi)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物照進來,會是它本真的樣子,正如一面平整的鏡子不會改變物體的樣貌一樣。同時蘇轍舉例,說精神無瑕的圣人會一同看待干凈和污穢的事物。這是因為所謂的干凈或者污穢,都是依據(jù)人們個人感官或者性格的喜好而判定的,并不是事物本身具備的屬性。有些人認為豬是神圣的,而另一些人認為它們是污穢的。有些人認為生殖器官是神圣的,而另一些人認為它們是污穢的。還有些人認為用手進食是神圣的,而另一些人認為這是污穢的。因此如果一個東西照進了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將其貼上了神圣或者污穢的標簽的話,那我們的心一定不會像鏡子一樣反饋出事物原本的樣子,我們也被肉體的感官或者內(nèi)在的沖動所主導了。
第四句“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比較直接,翻譯是:“熱愛百姓,按照道的法則來治國,能保持“無為”的境地嗎?”蘇轍解釋道:“既以治身,又推其余以及人,雖至于治國愛民,一以無心遇之。茍其有心,則愛民者適以害之,治國者適以亂之也?!彼f,已經(jīng)使自身調和,然后自身余下的推廣給別人,雖然能夠治理國家、善待百姓,卻一概不動心思。如果動了心思,有了欲念,那么善待百姓的就是害了百姓,治理國家的就將使國家混亂。這個思想在之前的章節(jié)當中出現(xiàn)過很多次,例如:“為無為,則無不治”,在此我們不再進行贅述。
第五句“天門開闔,能為雌乎”當中,“天門”一詞有很多種翻譯,其中一種是指耳目口鼻等感官。“開闔”就是開關的意思。“雌”在這里是寧靜的意思。所以第五句話的翻譯是:“感官與外界的變化相接觸,能保持寧靜么?”蘇轍解釋道:“天門者,治亂廢興所從出也。既以身任天下,方其開闔變會之間,眾人貴得而患失,則先是以邀福。圣人循理而知天命,則待唱而后和?!兑住吩弧跋忍於旄ミ`”,非先天也,“后天而奉天時”,非后天也。言其先后常與天命會耳。不然,先者必蚤,后者必莫,皆失之矣。故所謂能為雌者,亦不失時而已?!彼f,天門,是安定、禍亂、衰落、勃興的根源。人處于天地之間,生存在變化發(fā)展環(huán)境之中,眾人追求得益而害怕失去,所以爭先來謀求福利。圣人遵循道的原理而且知道上天的意志,所以等別人先發(fā)出聲音然后去回應?!吨芤住匪f的“超前于天而天不與之違逆”,不是真正的超前于天;“落后于天而尊奉天的時節(jié)”,也不是真正的落后于天。說的是不論先后都要與天的意志相符。如果不這樣,超前的就太早了,落后的就太晚了,都是錯誤的。所以能雌柔的人,也不會失去時機。在蘇轍的注解當中,他清晰的說明了人們應該依照著道而思考、行動,而非按照著我們所感知到的一些表征假象而思考、行動。我們經(jīng)常會有意志不堅定的時刻。可能原本我們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依照著道而前行,但是見到了一些事,聽到了一些聲音,我們就動搖了之前的信念,開始逆道而行。所以,這里老子才要強調“能為雌乎”。我們面對感知到的外界信號,要保持內(nèi)心平靜。這也是《金剛經(jīng)》中,反復強調的“善護念”。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在缺少物欲的鄉(xiāng)野能夠表現(xiàn)的智慧豁達,祥和寧靜。但是在出關之后,接觸到了花花世界,就破了平靜的心。
第六句“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當中,“知”當作智力的智講,在此指的是智謀。所以第六句話的翻譯是:“明白通達,能不去玩弄權術和智謀嗎?”蘇轍對于這句話,有著這樣的解釋:“內(nèi)以治身,外以治國,至于臨變,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達而能之乎?明白四達,心也,是心無所不知,然而未嘗有能知之心也。夫心一而已,茍又有知之者,則是二也。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而愚之所自始也。今夫鏡之于物,來而應之則已,又安得知應物者乎?本則無有而以意加之,此妄之源也?!彼f,在內(nèi)調節(jié)自身,在外治理國家,到面臨變化的時刻,都是要遵循道的規(guī)律的。不達到明白通達的狀態(tài)能做到嗎?明白通達,是人精神的狀態(tài),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東西,但是卻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知曉的能力。人的精神是一,加上人獲知的東西就是二了。從一到二,障礙由此出現(xiàn),愚鈍從此開始。我們對待外物就應當像鏡子里的形象一樣,東西過來,我們自然迎上去就可以了,哪里需要知道如何應付呢?本來沒有事物,而意念里認為有物存在,這就是虛妄的根源。在蘇轍的注釋之中,他強調到事物這個概念的存在本就是因人的認知而產(chǎn)生的。事物來了,自然反應就好了,不需要依著一些所謂的謀略去應對,這也是為什么老子強調“能無知乎”。如果我們著眼于不同的事物,刻意的去謀取,利用,那么我們怎么能夠達到通達的狀態(tài)呢?天下的所謂事物那么多,我們?nèi)绻塾谑挛锉旧?,那么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把事物認知完全,這就陷于愚妄之中了。因此我們只能夠著眼于道本身,這樣我們自然可以應對道中生出的天下萬物。
討論完上面六個問句,我們來看本章最后一句?!吧笾?,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使萬物生長,繁衍。生育了萬物卻并不據(jù)為已有,為世間立下了卓越功勛但并不自恃有功,滋養(yǎng)了萬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這就是最高深的“德”。王弼在《道德經(jīng)注》當中這樣說道:“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生長,不塞其原也。繁育,不禁其性也。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這段話的意思是,道是無所作為的,君王如果能堅守這條原則,萬物都遵循自然規(guī)律變化了。生發(fā),不阻塞來源;繁育,不干擾本性。不阻塞來源,事物就會自然生發(fā),這又能說是誰的功勞呢?不干擾本性,事物就會自然完滿,誰又能把這當作是自己的功勞呢?事物自己生長、發(fā)展,不是由于我的支配而完成,有德行但是沒法說這德是誰行使的,不是深黑色一般的模糊、深遠又是什么呢?凡是說到玄德,都是有德而不知道是由誰行使的,出自于我們看不到的層面。這是王弼的解讀,他認為道是無所作為的,一切都是靠著萬物的本性,自然完成的。正因為道無所作為,因此德行也無法歸給道,這也就是玄德。但是蘇轍有著不一樣的解讀。他說:“其道既足以生畜萬物,又能不有不恃不宰,雖有大德,而物莫之知也,故曰玄德?!边@句話的意思是,道能夠繁育萬物,又能做到創(chuàng)造而不占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有功、生長而不隨意支配,雖然有偉大的德行,而其他事物都不覺得,所以稱為玄德。所以蘇轍認為,道有所作為,具備了偉大的德行,但是這種德行并不為萬物所察覺或者知曉,因此被稱為玄德。對于這兩種論述,從無為則無不為的角度去看,王弼的解讀更加有深度。但是從本句話原文的角度去看,蘇轍解讀的“道有所為”的角度更顯準確。但無論是哪一種解讀方式,都強調了道,順其自然,不居功,不擁有,而且不被察覺。在道德經(jīng)之后的章節(jié)當中,我們會繼續(xù)討論這一點。
最后,我們復習一下整個《道德經(jīng)》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