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執(zhí)政的帝王唐高宗李治
洛陽,一座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締造了無數(shù)中華文明的傳奇。“山南水北為陽”,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夏都斟鄩、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沿著洛河一字排開,舉世罕見。百余位帝王在此執(zhí)政。今天就說說唐高宗李治。
李治(雉奴,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出生于長安(今西安),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李治即位于長安太極殿;在位期間先后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寵幸武則天,武則天逐漸掌握政權(quán),成為歷史上唯一女皇。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于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相繼被廢黜。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于終南山的翠微宮。六月一日,高宗繼承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為皇后。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薛萬徹、柴令武等人謀反,密謀擁立荊州王李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二月三日,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都被處死;李元景、巴陵、高陽公主都被賜以自殺。高宗鏟除皇位的重大威脅勢力。
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重建應天門,此門是宮城的正南門。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洛陽因帝國糧倉含嘉倉和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洛陽西臨關河之險、東擁虎牢之固、北控幽燕、南通江淮,這種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等原因,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于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唐高宗常攜武則天到東都洛陽,唐高宗率領百官到東都,三省六部等朝廷重要部門洛陽都有,宮室齊備的洛陽被提升為大唐帝國的東都,東都洛陽的規(guī)格與西京長安實無二異,至此大唐帝國正式開啟了兩都制的建都模式。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國公蘇定方平定百濟后,在東都洛陽應天門獻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戰(zhàn)俘,唐高宗下詔釋放。
早在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大他四歲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駕崩后,武氏依唐后宮之例,入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yè)寺進香之時,故意與太宗才人武氏相遇,兩人相認并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武則天乘機主動向李治請求將自己納入宮中。李治痛快地答應了。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滿,武則天挺著孕身再度入宮。不久,生下了兒子李弘。武則天于武德七年(624年)在唐的首都長安出生,故鄉(xiāng)在山西文水。武士彟從事木材買賣,家境殷實。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來到洛陽宮(紫微城)后,看到十四歲的武則天的儀容舉止美麗,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chǎn)下長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在安定思公主滿月時來看望,逗公主玩,王皇后離開后,武則天趁沒人將女孩掐死,蓋上被子掩飾。李治知道后勃然大怒,把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即平民百姓),并加以囚禁。七天以后,李治不再考慮元老派的極力反對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
顯慶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經(jīng)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nèi)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fā),前往泰山封禪。車乘連綿數(shù)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高句麗等國的使節(jié)和酋長。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詔尊皇帝為天皇,皇后為天后。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李治駕崩于紫微宮貞觀殿,終年五十六歲。廟號高宗。臨終遺詔:太子李顯于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