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隨筆】《踟躕、躊躇與彳亍》(二)
? ? ? ? ? ?2021.10.11 周一? ? ? ? ? ? ? ?多云轉(zhuǎn)陰

? ? ? ?最近才從同學聽到馬伯庸“馬親王”去年又創(chuàng)作出一本與《長安十二時辰》相似相通,卻別具特色的長篇小說。
? ? ?《長安十二時辰》是在17年著結出版,這本是在20年出版,中間三年其實也看了很多馬親王的作品,發(fā)現(xiàn)大多背景并不是盛唐,而是大明——我發(fā)現(xiàn)親王偏愛寫“明”,而他筆下的明朝也很是引人入勝、令人深思。
? ? ?? 相信很多書友書迷都猜到了,正是《兩京十五日》。
? ? ???書中,馬親王將故事設定在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朱高煦與孫子朱瞻基之間的一段皇位爭奪戰(zhàn)。
? ? ? ?驚心動魄、曲折離奇,是絕不輸給趙匡胤趙光義的斧聲燭影,朱棣朱允炆的靖難之役,康熙傳位于四爺還是十四爺?shù)墓适隆?/p>
? ? ? 皇帝朱高熾被困京城,太子朱瞻基一到南京,乘坐的寶船就轟然炸裂,整個人在炸懵的過程中,決定返京救父,奪回屬于自己的皇位。
??? ???而這一次,主角們的行動不再如《長安十二時辰》那樣只局限于一座城市,他們將從南京到北京,進入大明最重要的兩個城市,跨越半個大明版圖,路上的艱難險阻曲折難言……
? ? ? ?看來,親王這次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與美國的公路片融合,上演一出明朝版的“人在囧途”呀。

? ? ? ?這里不得不說一下同為筆者鐘愛的公路片,概念意義上的公路片最初出現(xiàn)在美國。
?? ? ? 早期的美國大發(fā)展時期,人們對汽車的感情如過去我們對自行車的感情。
? ? ? ?老美民眾們擁有了汽車,一腳油門,就可以去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何其快哉……為什么不坐火車?因為沒有高鐵呀,而且老美的鐵路網(wǎng)相比其他發(fā)達國家來說,其實一直稱不上特別發(fā)達,所以生活在美國有一輛車是生活大事。
? ? ? ?但話又說回來,美國畢竟也是世界第四領土大國,還是挺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國的大發(fā)展時期,星羅棋布的公路網(wǎng)貫穿于各個州府之間。
? ? ?各有千秋的汽車旅館,來來往往的游人旅客,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也是別人生命中的過客。
? ? ? ?而在旅途中,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 ? ? ?在路上,有時孤獨,有時同行,有時欣喜;有些隨風,有些入夢,有些長留在心中。
? ? ? 那我們國風特色的"路"又是如何的呢?在這“路”上的人,又都有怎樣的故事?
? ? ? ?主角團中,除了不學無術的吳定緣之外,太子朱瞻基讀過許多的圣賢書,又讀了許多治國安邦的書。
? ? ? ?女醫(yī)師蘇荊溪讀了許多的醫(yī)書與詩詞,可謂是才女。
? ? ? ?而少年于謙讀的書甚至比當朝太子都多,可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了。
? ? ? ?說回吳定緣,雖玩世不恭,但也天資聰穎,學到了父親應天府總捕頭“鐵獅子”些許擒拿偵查功夫。
? ? ? 不過他們都有個共同特點——沒怎么出過遠門,更沒出過這么艱難的遠門。
? ? ? ?少年于謙滿腹經(jīng)綸,志存高遠,路途之中常常有感而發(fā),吟詩一首。
? ?? ? 雖然北京南京他都呆過,但他基本都是處于考試或處理政務的過程中,哪有時間觀察了解其他事物……于是在幫助太子逃出南京城的時候,他自己也感覺不如地頭蛇吳定緣"有用",自感有些自慚形穢。
? ? ? ?太子朱瞻基以前根本不知道"太子"到底是什么,遭遇了十五日的"囧途"后,才越發(fā)地珍惜這個身份,才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有多么重。
? ? ? ?以前,父皇、太子太傅給他講了許許多多經(jīng)綸史冊,許許多多為君之道,但他總不得要領,隔了層紗,覺得不如蛐蛐兒好玩。
? ? ? "這十五日沿著漕河走了一遭,再回頭看這些奏章,卻清晰很多。紙上讀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 ??? 這是朱瞻基最直白的感受,亦是最直白的收獲。

? ?? ? 反觀當下的少年青年,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有用的知識與經(jīng)驗,期冀我們能學習領域,造福社會……
? ? ? 許多青年二十多年里也確實都在學習,但往往會發(fā)現(xiàn)開始工作時實在不如經(jīng)驗豐富的前輩師傅,說到底就是因為只有知識,沒有實踐的原因。
? ? ? ?我們讀過的一些名言,一些詩詞,一些文章金句。讀的時候可能一帶而過,只覺得對稱押韻,比較整齊、有點意思。
? ? ??但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或某些特定的環(huán)境,能夠猛然想起一句詩,一首詞,一個句子,一句歌詞,恰好正中當下心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是可以發(fā)自內(nèi)心去懂得其中每個字,每份情,每束光,為自己帶來的意義!

? ? ?? 讀書與感悟向來都是分開的兩件事,讀了很多書,很少游歷,很少感悟,會發(fā)現(xiàn)也不是不行……
? ? ? ?試了很多路,發(fā)現(xiàn)知識少一些,好像也可以成功……
? ? ? ?但這兩件事情向來都是相輔相成的,讀書是為了去更好地感悟,而經(jīng)歷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書本的意思。
? ? ? ?如主角團雖行程緊張,但閑暇下來時,談天說地,吐露真心。
? ? ?遇到威脅的時候,每個人的做法,可見真心。原來,旅行除了吃吃玩玩之外,還可以凈化心靈……
? ? ? ?而兇險異常的旅程,還有這樣一種奇妙的意義——完成自己心理上的成長,實現(xiàn)自己心靈上的救贖,找到自己心底真正追求的事物。

? ? ? ?書中的女性角色蘇荊溪,沉著冷靜,是一個極具智慧的女性。
? ? ? ?她的角色是一名醫(yī)師,更是一名女心理師。她對于人心的洞察,對于心理的疏導,不亞于給現(xiàn)代社會的心理學專家。
? ? ? ?反派的計謀她洞若觀火,主角的心理活動也被她看得透透的。
? ? ? 朱瞻基和吳定緣兩位男主,更是對她青睞有加。
? ? ? ?蘇荊溪引領著主角團看清自己,知道眼前該干什么,往后該干什么。

? ? ? ?就像太子朱瞻基最終并未遷都,仍讓漕運通達天下,知道自己該怎樣去做一個帝王。
? ? ? ?于謙從南京到了北京,下定決心要守護這座城市。
? ? ? "有朝一日它若遭劫難,我希望,哪怕皇上和百官都不在了,也能挺身而出,拼了性命護得它周全。"
? ? ? ?多年之后,當朱瞻基的兒子被瓦剌俘獲,于謙沒有食言,他拼了性命打贏了那場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 ? ? ?路途遙遠能測得馬匹的好,路途長遠原來也能讓人辯清自己的心……

? ? ? ?大明的路,可不是老美的公路,而是一條漕運的水路!
? ? ? ?這條水路主題是今日的京杭大運河,而這條水路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條運輸路線,它聯(lián)系著兩京,牽動著整個大明。
? ? ?? 關于是否要使用這條路,作者對于它的看法借很多角色的口說了出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利弊相依,漕運也一樣。
? ? ? ?這是一個無休止的爭論……
? ? ? ?首先是當朝皇帝朱高熾,他本身就不喜歡北京,想遷都回南京,其中一條原因就是基本上那時北京的糧食、物資都是靠這條漕運水路在運輸。
? ? ? ?如果帝都回到南京,這些長途運輸就可以停止。
? ? ? ?朱高熾仁慈,這樣的運輸任務勞民傷財,有很多百姓深受其苦,因此他想遷都回南京,也想停了漕運。
? ? ? ?那運河邊的纖夫呢?
? ? ? 每天辛苦地拉纖,伙食還要被克扣,不得已參加暴亂,也是被逼到了絕地——他們痛恨漕運,如果沒有漕運,他們就可以回家安心種田了……
? ? ? ?而其中最有魅力的配角、最文質(zhì)彬彬的理工男、太子的舅舅張泉一直在告訴太子:
? ??? ?"帝都南北,關乎漕河興廢;千里漕河,關乎大明千秋基業(yè)!"

? ? ? ?每個人,站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考量,每個人對待漕運的態(tài)度也就都不一樣。
? ? ? ? 這條路的利與弊、興與衰,從不是一件小事情。
? ? ? ?不是體恤了民情,廢止了漕運就是最好的方法,也不是依賴漕運輸送供給就是上上之策。??
? ? ??? 原來,上層建筑的"權衡"二字,是如此地難寫……
? ? ? ?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也在自己的《明代的漕運》書中,以他的唯物史觀分析明代的漕運。
? ? ? 除了對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影響之外,他還提及了明朝為什么不用海運代替漕運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農(nóng)本位思想太重,對海洋的態(tài)度一直處于保守的狀態(tài)。
? ? ? ?如果不禁海運,大明可以一直有"三保太監(jiān)"的存在,歷史也會相應被改寫。
? ? ? ? 最終,對那個時代的大明來說,漕運還是利大于弊的,不管大運河的目的是為了皇家還是為了軍事,大運河兩岸的城市村莊,都有人從事著跟運河有關的工作,部分百姓靠著大運河生存,部分官員也靠著大運河吃飯。
? ? ? ?盡管運河上生出來許許多多的苦難,但天下也隨著大運河流動而緊密相連,運河涉及的不僅僅是造船、修運河、船工,還是經(jīng)濟、政治、軍事,是天下的命脈。
? ? ?? 所以,關于漕運的話題很大很宏觀,這條"漕運"的“路”還很“長”……直到現(xiàn)在,京杭大運河的問題依然存在,需要我們每一代人去探索。

? ? ? ?有人說《兩京十五日》和《長安十二時辰》太像,主角(除帝皇外)都是小小的人物,在干一件大事,背景也是一座城,敵人也是窮兇極惡。
? ? ? ?只是《長安》講的是守不住的大唐,《兩京》講的是漕運中的大明……
? ? ? ?但馬伯庸先生的這本大明呀,細節(jié)的描述顯然還是愈發(fā)詳實的。
? ? ? ?先前讀過先生《顯微鏡下的大明》,看出很多有關漕運、稅收、南京的黃冊庫等明朝生活實景,很多是出自史冊的資料,伯庸先生對歷史人文的收集與分析,很肯下功夫,也間接影響了筆者對歷史人文的熱愛。
? ? ? ? 當然,伯庸先生對感情的描寫還是有些突兀的,他筆下的情感一句一出,讓猝不及防、卻又難以理解……

? ? ? ?但是本好書,對于旅途之中的人,對于每個人有故事的人,對于每個想通過尋找“凈土”來尋找內(nèi)心的人,確實是本好書。
? ? ? ?在路上,有時孤獨,有時同行,有時欣喜;有些隨風,有些入夢,有些長留在心中。
? ? ?? 祝您閱讀愉快,旅途愉快……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