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答題思維”高效背書?
隨著近年來各專業(yè)的分數(shù)線水漲船高,不少文史哲專業(yè)課成績高達130+,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是大家的學習能力普遍變強了?題變得簡單了?還是老師給分放水了?各種預測和分析層出不窮,但不管怎樣,說到底,以上這些都是外部因素,最終想上岸,靠的還得是自身的硬實力。
顧名思義,文史哲類考研專業(yè)課大多都是以主觀題為主,且每道題的分值都不低。評分維度和標準雖然都大同小異,有規(guī)律可循,但在應用所謂的搶分套路前,回歸基礎仍是最關鍵。
而要想打牢理論基礎,
背書仍是每個人跨不過去的一道坎。
因此,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考研背書技巧】。當然,這絕非是單純的記憶法,讓大家死記硬背,而是希望大家通過這些技巧能夠靈活理解紛繁復雜的知識點,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脈絡,以便更好地應用于之后的答題中!
先構建框架目標,再背細節(jié)
死記硬背的一大缺陷就在于,通過這種方法記住的知識往往很有限,應用的范圍也是有限的。相反,如果是通過知識邏輯和原理所記住的知識,則更容易將知識應用遷移到其他問題上。
很多時候,我們背書背的筋疲力盡,是因為知識體量太大,但又沒有形成體系和知識關聯(lián),知識點還尚未被真正理解,論證邏輯還沒捋順,就先把大量碎片的知識點塞進腦子里,所以,最終才會吃力不討好,效率低下。
因此,在正式開始看書前,不妨多花些心思在目錄上,了解下書的結構和知識框架。當然,框架并不等同于目錄。每個人在理解某個具體知識點時都有自己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自然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
比如,我們復習希臘哲學,除了背期間主要哲學家的理論外,還要培養(yǎng)自己的“問題意識”。了解該階段哲學家們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以及他們對待同一問題給出的不同立場和論證是怎樣的?有何不同?然后帶著這些疑問去看書。
框架的搭建可以多參考一些資料或不同版本的教材,然后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清晰、最易理解記憶的,之后再填充細節(jié)論證過程或知識點。這樣或許更高效,更有針對性~
利用各校真題,結合考頻,高效背書
以西方哲學為例,有的學校愿意考康德,有的愿意考笛卡爾;有的愿意考心身關系、有的愿意考本體論或認識論問題...不同院校,不同導師往往會根據(jù)自身研究方向和興趣出不同的題,但若是細心總結下來,便不難發(fā)現(xiàn),每個院校都有自己的出題側(cè)重點和規(guī)律。
因此,在背書學習的同時,不要忽略對真題的考察,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針對性復習。在看題的時候,不妨先在心里構思一下自己的答題思路。帶著這些“模糊的思路”引導自己去看書復習。
我們隨便找一個往年真題舉例:2022人大專業(yè)二

從題目可以明顯看出,大部分的題目還是偏基礎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對比性題目。因此,復習完一個章節(jié)或一個階段后,不妨自己可以先總結整理一下,比如,選一些維度去對比下同時期的一些哲學家思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問題簡單,但每個人答得邏輯和層次可能并不相同。除了基礎解釋理論本身外,若能適當融合一些拓展性內(nèi)容和自己的理解,可能會讓你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比如:該理論提出背景、解決的問題+觀點是xx+如何論證+評價影響+對比其他
閱卷老師希望看到什么?
對于每一個哲考生而言,或者說學習哲學,定義很重要。清晰的定義利于明晰問題,但大部分情況下,定義本身并非論證。答題時對概念的界定最好用詞明晰準確,這樣別人才知道你問的是什么問題,但不要覺得明晰問題就等于回答問題,論證才是亮點。
當然在考研筆試中,我們不太需要論證自己的觀點,但至少要能重構或了解哲學家的論證思路,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
進行論證的時候,人們往往從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去考慮,找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但哲學要教會我們的一項重要技能便是:批判思考。所以,在理解了一個哲學家的觀點后,最好再考慮下其他駁斥其觀點的可能,敢于懷疑,與持不同觀點的人對話。這樣做往往更能幫助我們反思自己的觀點是否嚴謹、全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啦,有更多好的學習方法也歡迎各位同學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