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95后決定回到民勤治沙

3月的風沙,到了民勤變得愈發(fā)具體。
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沙漠里留下了一排孤寂的腳印。暗紅色的臉龐,粗糲的皮膚,絲毫看不出,這個年輕人只有24歲。?
這是95后仲麟成為治沙人的第三年。當同齡人奔逃似的離開家鄉(xiāng),大學畢業(yè)的他,卻回到風沙彌漫的戈壁灘,并甘愿背上20萬的負債。如同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在沙窩窩里與風沙“戰(zhàn)斗”。?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圍。?
2012年,民勤荒漠化面積達到94.9%,荒漠邊緣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綠洲推進,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預言,“民勤將會在不久后消失”。10年過去了,民勤不僅沒消失,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了18.21%,并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榮譽稱號,成了遠近聞名的瓜果之鄉(xiāng)。?
逆襲的背后,是自上而下的國家意識,是大手筆的財政投入,也是沙漠“逆行者”的執(zhí)著與堅守。在治沙的大浪潮下,小仲的故事并不特別,但他執(zhí)拗的家鄉(xiāng)情結,和從不放棄的堅韌,卻影響了許多人。
孤獨的治沙人? ? ????
進入春季,民勤迎來“風沙大會戰(zhàn)”。?
天暖和了,沙土漸漸松軟,是種樹的最佳時機。年輕人挖坑、種樹,被風沙吹得紅里透黑,老年人抱柴草,扶樹苗,累得滿頭大汗,也不敢歇氣。
?每個種植點都有近百人,爭分奪秒地種樹壓沙。民勤人一點也不敢耽擱,畢竟這是一場生存之戰(zhàn)。這場會戰(zhàn)也將從3月持續(xù)到4月。
小仲在沙漠連續(xù)住了7天。?他給梭梭樹林綁防護欄,保護即將種植的樹苗,不被牲畜啃食。樹林位于民勤縣東湖鎮(zhèn)青土井一帶,這里最低溫度仍然在零下,晝夜溫差15.5度,白天和黑夜跨越了冬、春兩個季節(jié)。?
沙漠的風幾乎沒停過,一直在吹。
3月12日,青土井又刮起了沙塵暴,一天下來,小仲的臉上、耳朵里、嘴里全是沙子。常年生活在風沙里,這讓他看上去比同齡人大10多歲。?
早上6點多開始干活,下午1點多才回“家”吃午飯。沙漠的家,就是一個簡易、破舊的鋼板房。?這里水電網都是稀缺資源,而毒辣的陽光卻伴隨一年四季。?
因為超采地下水,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政府不允許打深水井。淺水井的水基本都是苦的,可就算是苦水,也只夠洗臉、做飯、飲用。小仲最長一次在沙漠住過兩個多月,一次澡都沒洗過。?
沙漠靠太陽能發(fā)電,僅有的電量只夠照明和手機充電。平時做飯就用灶臺或取暖用的煤爐子,燒牛糞和柴火。?
雖然安裝了信號接收器,網絡也經常卡頓,打電話有時還得站到沙丘最高處,進了沙漠基本就意味著與世隔絕。??即使這樣的條件,也比十幾年前好太多。?
以前,民勤人進沙漠治沙,就帶點干饃饃和酸菜,用幾塊石頭支起一口大鐵鍋,點上火熱一下,湊合吃一頓。沒地方住,就在沙地挖個深坑,上面用木棍撐起來,再蓋上一簾茅草,當?shù)厝私小暗馗C窩”。?
今年是小仲在沙漠種樹的第三個年頭,他早已習慣了沙漠生活。?
2019年,他第一次嘗試著在家附近的沙地種梭梭樹,因為沒經驗,僅澆過一次水,500棵樹全旱死了。“還以為種下就能活,沒想到,在沙漠種活一棵樹那么難”。?
跟小仲相比,曾叔是個種樹老手。?
曾叔的全名叫曾令龍,他已經在民勤成功種植了2萬多畝梭梭樹,有足夠多的經驗傳授給小仲。“間隔一米種一棵樹苗,一畝沙地能種168棵梭梭樹,每棵樹苗要挖40公分的坑,太深太淺都不容易成活”。?
種了十多年樹的曾叔,卻很羨慕小仲這一代人。?
以前種樹都是用鐵鍬挖坑,一天下來,手磨出血了,也種不了幾棵。現(xiàn)在大規(guī)模種樹都用挖坑機。以前澆水用驢車拉,或者用扁擔挑,進了沙漠,再拎著水桶一棵一棵的澆,現(xiàn)在澆水用水車。?
機械化的使用,提高了種樹效率。曾經每人每天只能種一畝地,現(xiàn)在能種三畝。

民勤有句老話,“三分種,七分管”,種樹效率是提高了,但后期養(yǎng)護一樣難。?
樹的活法只有一條,死法卻是千奇百怪??赡軙缓邓?,還可能會被風連根拔起,或者被沙鼠、牲畜咬死。要保證成活率,必須精心呵護。?
在曾叔那里取得“真經”的小仲,去年又種了800畝梭梭樹。?為防止樹苗被大風沙掩埋,每天要到沙上跑幾趟。樹倒了,再栽,苗枯了,再補,有的小樹苗要重栽3、4次。?

移栽的梭梭樹,一定要澆足水,如果沙漠不下雨,一個星期至少澆兩次。?
不到一年,小仲種植的梭梭樹,成活率就達到了90%。這個結果,他非常滿意,“一棵梭梭樹就可以拯救10平米的沙漠”。?
看著頑強的梭梭樹,在沙漠生根發(fā)芽,小仲治沙的決心,也深深地種在民勤沙漠。
“努力是為了幫助家鄉(xiāng)擺脫貧困,而不是擺脫家鄉(xiāng)?!?/span>
大漠孤煙,在詩詞里文藝且美好,可真正的沙漠,蒼涼、無情,讓人敬畏又恐懼。
?
“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住在西渠鎮(zhèn)豐收村的小仲,是聽著這個歌謠長大的,甚至還親眼見過這個畫面,只是被風吹上房的,是村民養(yǎng)的羊。
?
2010年4月24日,對于民勤人來說是一個災難日,民勤遭遇了10—11級大風和特強沙塵暴襲擊,持續(xù)3個多小時。
?
12歲的小仲,經歷了這場“黑風暴”。白天瞬間變成“黑夜”,能見度為零。狂風呼嘯,天地混沌一片,只能隱約看見一道黑色的風墻,快速移動。
?
“登高望遠全是沙,一刮大風不見家”。沙漠一點點蠶食著居住的家園,小仲的家是土坯房,屋后緊挨著沙丘,幼年的他,常常擔心自己的家會被沙塵暴吹散。

民勤有個全國治沙模范石述柱。當?shù)睾⒆佣贾?,這個治沙大英雄,是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戰(zhàn)士,但很少有人想要成為他。娃娃們只知道要努力學習,有朝一日走出家鄉(xiāng)。
?
民勤人很重視教育,他們盡可能地給孩子超越父輩的教育起點,希望改變他們的命運,離開這個沙土飛揚的地方。小仲也遵循父母期望的軌跡,考上了蘭州的一所大學。
?
原本他也可以跟眾多同齡人一樣,遠離這望不到盡頭的風沙。但冥冥之中,他的人生軌跡又和家鄉(xiāng)緊緊相連。
?
小仲的父母都是農民,家里種了20多畝的蜜瓜和一些玉米、葵花、小麥。
大學時期,他在朋友圈賣家鄉(xiāng)的蜜瓜,最多時一個月能賺1000多。大三那年,他還曾以“家鄉(xiāng)的土特產”為名,參加了全國大學生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大賽,獲得了甘肅省金獎。

這份榮譽,給了小仲回鄉(xiāng)的底氣和信心。2020年7月,大學畢業(yè)的他,決定返回民勤創(chuàng)業(yè)。
?
跟小仲一起回到民勤的,還有六個外地同學,這群意氣風發(fā)的青年,被小仲的“商業(yè)計劃”吸引,想在民勤闖出一片天地。
?
父母不理解他為什么要回來,家鄉(xiāng)人質疑他們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畢竟,“天下有民勤人,民勤無天下人”,說的就是民勤人為了生存而走天下,但外地人卻絕不會來民勤謀生。
?
這些小仲都不在乎,他就是想在家鄉(xiāng)干出一番事業(yè)。
?
然而,僅憑一腔孤勇,沒有完善的商業(yè)模式,也預示了這群熱血青年的結局。
?
每年的5月份開始種植蜜瓜,7月初成熟,小仲和6個創(chuàng)業(yè)伙伴在各大平臺一直銷售到9月底。旺季時,每人每月能賺3000元。
?
11月份,又開始銷售人參果,但受產量影響,人參果價格不穩(wěn)定,銷售情況也不理想。
?
沒有農產品可賣,或收入微薄時,他們就去給別人裝車卸紙箱,6米8的大車,卸一車120元。
?
這跟預想的完全不同,日子久了,便有人堅持不住。2020年底,有同學陸續(xù)離開。去年4月,最后一個創(chuàng)業(yè)伙伴也決定離開。
?
備受打擊的小仲,獨自在沙漠待了一整天。坐在沙丘上,看著被風卷起的沙粒四處飄散,他形容當時的心情,“那找不到方向的沙粒,像極了迷茫的我”。

小時候,他常和小伙伴到沙漠玩耍,放眼望去,四周沒有山,也沒有路,只有一片片的沙丘,但他從未感到過荒涼,因為這里是他的家鄉(xiāng)。
?
同學勸他一起離開,趁年輕出去闖蕩幾年,可小仲不甘心就這么放棄。
?
最難的時候,是曾叔給了他希望和生機。
?
曾叔在生存和生活之間,找到了平衡。他通過在梭梭樹下嫁接肉蓯蓉和鎖陽,讓沙漠長出“金子”。
?
最重要的是,相差22歲的兩個人,還有著相同的經歷。
?
作為土生土長的民勤人,曾叔也曾親歷沙進人退的變遷,目睹了土地荒漠化帶給人們的苦難。
?
90年代,從西北民族學院美術系畢業(yè)后,懷揣創(chuàng)業(yè)夢想的曾叔,做生意賺了點錢,就想為家鄉(xiāng)做點事,他選擇了種樹治沙,一種就是十幾年。
?
曾叔眼里的小仲,踏實、努力,對家鄉(xiāng)有著深厚感情。小仲的堅持,也讓他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如果民勤的年輕人都愿意回來建設家鄉(xiāng),這里一定會越來越好”。
?
對于很多人來說,民勤風沙大、缺水、人少、荒涼,但小仲和曾叔都能在這里感受到靜謐和美好。這里是他們的根,也是他們即使考上大學,也想回來的故鄉(xiāng)。
要生存,也要生活?? ?
“我喜歡梭梭樹,小小的一株,頑強極了”。
以前,小仲總想著,等賺了錢再去種更多樹。去年,一場沙塵暴來襲,村民精心呵護的瓜苗被風沙肆虐,一夜間死了三分之一,他不想再等了。

民勤是個農業(yè)縣,各鄉(xiāng)鎮(zhèn)根據(jù)自己的土壤特點,種植的農作物也不太一樣。小仲家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主要以蜜瓜、人參果、葵花、玉米、小麥為主。
?
為了保護賴以生存的田地,農民們想盡了辦法。有人在田邊插葵花秸稈防沙,有人用農田廢棄的地膜來防風沙,還有人用舍不得給羊吃的瓜殃壓沙,最被廣泛使用的,便是草方格壓沙。
?
小仲的父輩們曾種沙棗樹、紅柳樹防風沙,但他更喜歡“戈壁之王”梭梭樹。
?
梭梭能耐高溫和極寒,20公分的小樹苗,3年就能長到兩米,它能牢牢抓住沙土,還能攔截飛沙走石。
這像極了西北漢子,也像打不垮的小仲。
?
如同梭梭樹,小仲給自己設定的成長期也是3年,這是他給父母的交代。
?
作為家中長子,努力又孝順的小仲,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兒子,也是弟弟的榜樣。可如今,固執(zhí)返鄉(xiāng)的他,成了“反面教材”,父母絕不希望,小兒子也回來吃治沙的苦。
?
但小仲非常倔強,他認準的路,一分鐘也不會遲疑。
?
當?shù)貙Υ笠?guī)模的治沙種樹納入招投標管理,考核標準之一是3年內梭梭成活率不低于90%,有一定資質的公司才能中標。
?
小仲只有一年的種樹經驗,但他初生牛犢不怕虎,“只要堅持種下去,早晚能被看見”。
?
他跟著曾叔學種樹治沙,還學著修打坑機。“機器用久了,總是會突然熄火,從沙漠拿出去修又太浪費時間”。
?
這些問題,對小仲來說都不難。缺錢,才是他無法逾越的難關。
?
第一年治沙,小仲投入了8萬元。
?
幾筆支出清晰可見:租3輛水車,7天花了27300元;雇20多人種樹,15天花了45000元;買6個挖坑機花了4800元;圍欄只買了一小部分,花3000多,其余是曾叔的贊助,這給小仲省了2萬多。
?
今年,小仲計劃再申請2000畝沙地,可他早已入不敷出。
?
他想貸款,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貸款,政策上有扶持。按照2000畝林地的投入,至少要貸款20萬元。
?
可貸款需要擔保人,且擔保人必須在事業(yè)單位上班,這讓小仲犯了難。親戚里沒有公職人員,非親非故的人又不可能給擔保?!皩嵲谡也坏饺藫?,就只能出去借錢”。
?
小仲非常有信心能還上欠款。他算了一下,一年只要賣上2萬箱農產品,不管是人參果,還是蜜瓜,一箱賺5塊錢,就能賺10萬,兩年就能還清了。
?
可即使有了錢,治沙也不容易。
?
民勤縣干旱少雨,平均降水量為113mm,而蒸發(fā)量卻高達2646mm,水資源補充極少。
?
家鄉(xiāng)缺水的事實,早就烙印在小仲的記憶里。
?
小時候,每到取水日,他就跟著爺爺、奶奶推著架子車,拉上一個60厘米高的鐵皮桶,到指定地點取水。
?
他還記得,自己提水桶去喂羊,走急了,水灑出來一點,都會被父母大罵一頓。沙漠里的水,實在太珍貴了。
?
“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小仲聽老人說,60年代,打井只要二米多深就能出水,現(xiàn)在打到20米以下都不一定能出水。
?
為了解決地下水超采問題,民勤曾實施生態(tài)移民工程。地處沙漠邊緣的西渠鎮(zhèn)煌輝村,一大半的村民遷移到100多公里外,水利條件較好的地區(qū)。
?
除了用水不易,小仲和曾叔還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雇人難。
?
據(jù)我國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民勤常住人口17.85萬,深圳人口是1756萬。但民勤的面積相當于8個深圳。
?
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民勤減少了6.28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3.31%,是武威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區(qū)縣。
?
“以前雇人差不多100塊錢一天,現(xiàn)在最忙的時候漲到200元,也很難找到人”。隨著老年人的逝去,年輕人的離開,這里的人越來越少。
?
“有時候突然發(fā)生意外情況,想找人幫忙都很難”。
?
去年9月份,小仲從沙漠出來時出了車禍,第二節(jié)頸椎骨裂開,脖子動不了,在醫(yī)院躺一個月。那段時間,小仲每天都很慌,沒辦法照看梭梭樹,只能拜托曾叔幫忙。
?
平日里,與他聊得最多的就是曾叔。

曾叔成立的治沙造林公司,走林業(yè)產業(yè)化之路,實現(xiàn)從“防沙治沙”向“沙里淘金”轉型。
2011年,他在青土井承包沙漠種梭梭樹,三年后,又在長勢較好的梭梭林中嫁接肉蓯蓉。如今,最早栽下的梭梭已經2米多高,足以抵御風沙,明年開春,早期嫁接的肉蓯蓉就會有收益。
?
每年,曾叔都要雇200多人種樹和養(yǎng)護,人工支出最少在40多萬,這也幫當?shù)剞r民提高了收入。
?
明年開采肉蓯蓉,他還需要100多人,至少兩個多月。曾叔的成功,給摸索中前行的小仲許多信心。過去是與沙漠爭土地,現(xiàn)在是向沙漠要效益。
?
在民勤的時代變遷中,與小仲和曾叔一樣的治沙人,找到了新的軌跡,他們希望通過治沙改變家鄉(xiāng)的境遇,打破既定命運。
治沙,不僅僅是民勤人自己的事?
“民勤不固、四周皆?!?。
?
有專家說,一旦風力強勁,民勤的風沙,10個小時就能吹進北京。阻隔著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握手”的民勤,就是西北風沙線上的一座橋頭堡。
?
一旦“失守”,兩大沙漠南下的速度必然加快,距離民勤幾十公里的武威市也有可能在短時間被沙漠吞噬,河西走廊將被切斷,蘭州甚至整個華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將受到影響。
?
治沙,不僅僅是民勤人自己的事。
?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民勤,關注治沙,不善言辭的小仲開通了快手賬號,給大家介紹治沙日常。
?
有很多粉絲私信他,要來民勤做治沙志愿者,還有家長要帶著孩子來體驗治沙人的艱辛。
?
去年,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的40多名大學生,來民勤幫他種樹澆水,這讓小仲特別感動。

回深圳后,這些大學生也一直在宣傳民勤,還幫著銷售蜜瓜。前幾天,深圳大學又來了6個研究生,和小仲一起壓沙。他們說會向學校申請,每年都有學生來民勤實踐。
?
家鄉(xiāng)年輕人少,小仲和這些同齡人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
?
大多數(shù)時候,小仲都是獨自一人。
?
他的生活簡單,也極其簡樸。兩年多,沒買過一件衣服,吃的東西,也是能湊合就湊合。作為一個1998年出生的年輕人,他的愛好,只是聽聽振奮人心的歌曲。
?
生活中的苦他都能熬,但沙漠里的夜又長,又冷,又孤獨。小仲經常會在夜晚喝點兒酒,微醺的時候,就在記事本上寫下對自己說的話。
?
2月7日,他在記事本上寫道,“我不想做一個只是說,而不做事的人”。2月15日,他寫著,“我覺得我的人生價值,就是永遠待在這片沙土地”。
?
最近一次,他寫上了對自己的鼓勵,“我還年輕,對未來還充滿希望,但愿早一點做出成績,讓父輩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
6個曾經和他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同學也經常發(fā)微信,鼓勵他。還有同學說,如果需要人,會隨時回來支持他。
?
小仲希望有更多人關注治沙,但他不再像剛畢業(yè)時,那么莽撞。即使有粉絲提出要來民勤治沙,他也會勸大家不要沖動,這里風沙很大,條件也很艱苦。
?
2007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民勤考察時強調,“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span>
?
這句話,小仲記了10多年?!吧衬吘壍囊磺卸疾蝗菀?,堅持下去就是勝利”。他把種樹治沙,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
??
夕陽下,空曠無垠的戈壁上一棵棵梭梭樹在隨風搖動。
?
小仲站在沙丘上望著遠方,“未來,希望那些拼命走出家鄉(xiāng)的人,都能心甘情愿地回來”。
一個叫We的工作室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者:小未
編輯:裴大哥 | 丑橘
圖片:小仲-沙漠變綠洲(快手ID:27583023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