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方便面真的沒有毒


加班到深夜十點,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10平米的出租房,點外賣至少要半小時才能送到。
你熟練地打開一包方便面,3分鐘的時間把面泡好,接著過水濾干,倒入調料,再倒入開水泡1分鐘,揭開碗蓋,熟悉的香味撲面而來,“滋溜、滋溜”,再燙你也停不下吸面的舌頭,面湯也要喝完一口不剩,整套動作15分鐘完成。

但從小你媽媽沒少教育你:方便面面餅是劣質油炸的,會留在胃里32小時不消化,里面的添加劑有毒、防腐劑有毒、泡面桶有毒,吃多了會老年癡呆……

那么,關于方便面有毒的傳言,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它到底是背了太多黑鍋,還是罪有應得?
方便面致癌?
方便面“垃圾食品”的惡名開始于本世紀初。
2002年4月,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爾摩大學報告了一項研究成果,足以讓全世界的肥宅聞者落淚。
瑞典人在一些油炸和燒烤的淀粉類食品——如炸薯條、炸土豆片等中檢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過飲用水中允許最大限量的500多倍”,隨后引起各國媒體報道。人們一度將丙烯酰胺稱為“丙毒”,“丙烯酰胺可致癌”也變成了“方便面可致癌”。
且不說用水和油炸物兩種形態(tài)完全不同物質比較出來的“500多倍”有多奇怪,丙烯酰胺到底致不致癌?

早在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把丙烯酰胺列為2A類致癌物。所謂2A類致癌物,是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但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的物質。換句話說,丙烯酰胺有致癌風險,但證據不夠。
丙烯酰胺的致癌風險,關鍵取決于攝入量。
2002年瑞典關于丙烯酰胺的研究報告發(fā)布后,世衛(wèi)組織下屬的食品添加劑委員會,開始在全世界檢測各種食物里的丙烯酰胺含量,這項檢測一共做了兩年,覆蓋24個國家,數據也比較全。
從這份數表看,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不是油炸食品,而是咖啡及其類似制品,平均含量為0.509 mg/kg;其次是炸薯條這類的高溫加工土豆制品,平均含量為0.477 mg/kg;早餐谷物類食品的含量也不低,平均含量也有0.313 mg/kg。

食品添加劑委員會根據各國的攝入量,認為人類的丙烯酰胺平均攝入量大致為1μg/kg bw(body weight)/天,而高消費者大致為4μg/kg bw/天。
丙烯酰胺是可能致癌,但目前世衛(wèi)組織的權威機構還沒能搞清楚,多少含量的丙烯酰胺才能致癌。他們只能根據現有的攝入量,判斷“原來一天吃這么多丙烯酰胺是安全的”,進而反推出攝入量的均值。

如果我們真要計算,丙烯酰胺最大未觀察到有害作用的劑量是0.2 mg/kg,一個體重為60kg的成年人想要中毒,至少得吃25公斤薯片。正常人根本吃不到這個量。
所以,至今沒有任何一項研究可以證明,人在每天正常攝入食物的情況下,食物中的丙烯酰胺能夠致癌,也沒有充足的流行病學證據表明,通過食物攝入丙烯酰胺與人類某種腫瘤有明顯相關性。
所以,方便面致癌的說法,就更荒誕不經了。
方便面致病?
這就算完了嗎?不,這只是方便面九九八十一難的序章。
接下來,方便面受到了從原料到制作方式再到容器的全方位攻擊,其數量之龐大、力度之猛烈,讓人不得不懷疑方便面是不是有啥職業(yè)黑粉。

譬如你大概率看到過一個流傳多年的震驚帖——“驚!方便面竟在胃中32小時無法消化”,圖文并茂、聲淚俱下地告訴讀者,你看,一天多了,連胃酸都不能使它消失,方便面是用什么不可描述的東西做的???
真是人有多大膽,謠言就多能產。
所謂“32小時無法消化”的謠言,完全違背了人類食物消化速度的基本常識。方便面即便是經過油炸,它本質還是小麥面粉拉出來的面。一般來說,我們消化谷物的時間僅有1.5-3小時。


普通的面餅黑不出花了,下一個被攻擊對象變成了油炸方便面用的棕櫚油。
在無數養(yǎng)生公號里,棕櫚油因為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50%(一般植物油都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棕櫚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介于豬油和黃油之間),頂著“品質最差植物油”的鍋蓋,成為引發(fā)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這里首先要澄清的是,2010年即有研究證實,飽和脂肪的攝入和心腦血管疾病沒有任何關系,其次,飽和脂肪吃得最多和最少的人群,心臟病發(fā)病風險相同。對飽和脂肪的誤解,該解除了。
其次,得益于棕櫚油脂肪酸獨特的空間結構,即便它含有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在人體內發(fā)揮的作用和高單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花生油、橄欖油)一樣,對人膽固醇水平都沒有負面影響。
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站張堅等人的研究也證實,在中國人的膳食模式下,吃棕櫚油并沒有升高膽固醇水平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只要你正常吃棕櫚油,不超過健康權威的推薦量,棕櫚油不會影響人的血脂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油炸方便面的鍋里,棕櫚油可能是最健康的選擇了。
得益于高飽和脂肪酸含量,棕櫚油是最穩(wěn)定、保質期最久、發(fā)煙點最高的一種油脂,說白了,適合中國人炒菜,也適合油炸。這點是大豆油和菜籽油所不能做到的,一般的植物油炸不了多久就發(fā)生氧化變質,發(fā)黃發(fā)黑,容易產生致癌物,棕櫚油卻可以久炸而不變色。
必須提醒的是,任何一種油,吃超標了,都會有風險,但別把屎盆子直接扣在棕櫚油和方便面頭上。
添加劑要命?
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中,方便面竟向自己的反對者送了一次人頭。
2011年4月,臺灣出現了一起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劑中加入有害塑化劑(DEHP)的事件,涉及了多家飲品;2個月后,有四款方便面粉包和醬料在香港被檢出含有塑化劑,將此次食品安全危機推向了高潮。

借助此次危機大做文章的,就有“方便面里有防腐劑,吃多了會變木乃伊”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謠言。
首先,防腐劑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普遍,它本身并不是什么壞的東西。
我們日常吃的醋、糖、鹽都可以用來防腐。在食物稀缺的古代,腌制就是古人想出來的延長食物保存時間的重要方法。比如,用糖腌制水果做成蜜餞,用鹽腌制豬肉、咸魚、青菜等等,就是利用糖、鹽吸收微生物生長所需的水分,甚至吸收周圍其他細胞的水分,從而抑制微生物對食物的破壞。

發(fā)展到今天,食品中已經有各種化學合成的防腐劑,聽起來嚇人,但添加它們,其實是為了讓我們吃的更安全。
比如魚類、肉類加工食物中最常見的防腐劑亞硝酸鈉,可以抑制肉毒桿菌的增長;面包、糕點、豆制品種常添加的丙酸鈣,對防止****有奇效;醬菜里最常用的雙乙酸鈉安全無毒,防腐效果好,最終在人體內會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有些食物,不添加防腐劑,也未必健康。非要揪住方便面里防腐劑不放的人,醬油也不要喝了,醬油里必加的苯甲酸鈉也是防腐劑。

事實上,大家真正在意的方便面,并不怎么需要添加防腐劑。
這與它的制作工藝有關。世界方便面協(xié)會(WINA)的官網顯示,非油炸面會用80℃的熱風干燥30分鐘以上,油炸方便面在油炸過程中的水分含量,也會從30-40%降低到3-6%。
方便面的制作流程決定了它的面餅很干,水分活度很低,微生物一般無法生長,所以不會有、也不需要有防腐劑;醬包在加工過程中經過高溫殺菌、密封包裝,也不用添加防腐劑。
搞了半天,你吃的方便面里,可能都沒有防腐劑。

方便面碗不行?
方便面面餅終于洗脫了罪名,那盛裝食物的容器總可以找出問題吧?
多年來,關于泡面桶的材質傳言真真假假,撲朔迷離,說是石蠟者有之,聚苯乙烯者亦有之,“泡面桶壁上的蠟會在胃里形成一層蠟膜”,言之鑿鑿,令人聞風喪膽。
首先,涂蠟工藝并不會應用在泡面桶上。因為食品級的石蠟耐熱性低,耐熱溫度不能超過40℃,泡面得用開水,石蠟熔化,面桶就會漏水。所以,食品級的石蠟涂在冷飲杯內比較多。
而且,涂蠟杯越來越少,逐漸被雙淋膜杯取代。也就是我們摸到的泡面桶內壁,手感滑滑的那層“蠟”,其實是食品級聚乙烯淋膜。

關于聚乙烯淋膜也曾有過謠言,稱聚乙烯會在65℃以上的溫度環(huán)境下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
為了破除謠言,2015年,上海市質監(jiān)局對68批次聚乙烯淋膜紙塑復合方便面碗開展了安全評估,分別探索其在盛裝水和油脂類食物的條件之下,加熱至100℃時,是否有增塑劑、抗氧化劑、雙酚A或其他物質遷移至食品中。評估結果表明,68批次方便面碗均未檢出上述物質遷移。
至于聚苯乙烯,考慮到它可能在高溫下釋放出苯乙烯,早在2005年就被中國淘汰了。但美國、歐盟、日本一直沒有棄用,因為他們一致認為,正常從聚苯乙烯包裝材料中釋放出的苯乙烯不可能達到有害劑量,所以允許用它來盛裝食品。
總之,只要你購買的是正規(guī)商家生產的泡面,就不用瞎操心泡面桶上滑滑的涂層了。
方便面“失寵”
客觀來說,方便面確實不夠健康。
100g方便面,碳水化合物占50%,脂肪40%,蛋白質10%,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沒有姓名,且有高鹽多油之嫌。尤其對碳水化合物攝入偏多的亞洲人來說,天天吃,當然做不到營養(yǎng)全面。所以吃方便面,打個雞蛋,加上青菜、胡蘿卜,再來兩片奶酪,也能湊合均衡一下。

除了鹽高油高熱量高之外,平價、即食的方便面,一直是很多年輕人手頭不寬裕、應急過渡的首選。2013-2017年的五年時間里,中國內地以及香港地區(qū)每年所消耗的方便面都以絕對優(yōu)勢排名世界第一。
誰也沒想到,2013年開始外賣的崛起,讓中國方便面銷量持續(xù)3年下跌,方便面流失最多的客戶就是學生、年輕白領人群。
從火車上低頭吃泡面,到低著頭在電腦前吃外賣,表面上看,選擇更多樣的外賣,是人們對食品營養(yǎng)的要求提高了,但小作坊、地溝油烹制的外賣就一定比方便面健康嗎?

事情在最近出現了轉折。9月7日剛剛閉幕的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方便面行業(yè)回暖,銷量增長4.5%,銷售額增長8.6%。
外賣補貼耗盡,價格回歸正常,原來吃泡面的人,又回去吃泡面了。
注:本文已經過中國營養(yǎng)學會注冊營養(yǎng)師桑自立審核。


參考資料:
[1]Cohen, J. T., Carlson, G., Charnley, G., Coggon, D., Delzell, E., Graham, J. D., ... & Paustenbach, D. (2002).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styrene.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 5(1-2), 1-263.
[2]Acrylamide levels in food should be reduced because of public health concern says UN expert committee.2005-3-2.
[4]GB 17400-2015,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方便面.
[5]孟素荷. (2018). 創(chuàng)新與變革——2016-2017年中國方便食品產業(yè)發(fā)展報告. 2018-6-13.
[6]劉紫鵬, 陸啟玉, & 林敏剛. (2017). 方便面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糧食與油脂, (6), 4-7.
[7]許月明. (2012). 塑化劑風波對方便面包裝材料的影響. 巢湖學院學報, (3), 98-101.
[8]張雁林, 趙金垣, 徐希嫻, 趙贊梅, & 毛麗君. (2014). 丙烯酰胺毒性研究進展. 中國工業(yè)醫(yī)學雜志, 5, 15.
[9]張艷芳, 董平, & 梁興國. (2013). 食物成分消化模型的研究進展. 食品工業(yè)科技, 18, 092.
[10]山田敏廣. (2006). 油炸方便面和非油炸方便面的比較 (Doctoral dissertation).
[11]何東平, 白滿英, 王明星, 糧油食品,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14.
[12]王麗, 張毓, & 陳翠嵐. (2011). 我國食品防腐劑的應用及發(fā)展趨勢.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 83-87.
[13]圓子醫(yī)大腦, 防腐劑真的對我們有害嗎?2018-8-9.
[14]市質監(jiān)局:方便面碗加熱后并未檢出有害物質.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