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從《秦誓》上發(fā)揮
然后,他又引用了《秦誓》的一段話,說明一個領導者需要重用賢者的不易道理。這一段歷史故事比較長一點,是有關秦始皇先代名王秦繆公的故事。在春秋初期,這也是膾炙人口的事跡。由此可見秦國以一個后起的弱小諸侯,竟能自成霸業(yè),威震四方,終春秋戰(zhàn)國之世,諸侯國際之間,誰也不敢輕觸其鋒,并非偶然的事。所以賢如孔門的高弟曾子,也不得不重視秦繆公的政治文化大要了。我們現(xiàn)勢必要把曾子所引用《秦誓》的一段話,先來了解: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假定有一個人),斷斷兮,無他技(他能夠具有明智的決斷,雖然并無其他專長的技能)。其心休休焉(但他的心地善良),其如有容焉(心胸寬大,好像一個大容器,能夠包容各類的人物)。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別人的長處,就好像是他自己的一樣)。人之彥圣,其心好之(別人有美德賢才,他就喜愛得很),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不只是在表面上嘴巴說說別人的好處,事實上,他真能容納別人的長處,猶如自己一樣)。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這樣的人,當然能保護我們的子孫和人民,對于國家有多大的利益?。?!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別人有本事,就妒嫉他、討厭他)。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對于別的有美德賢才的人,便故意反對他,還設法使他到處行不通),寔不能容(事實上,他實在是無容人的度量)。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這種人,絕對不能保護我們的子孫和人民,實在是很危險的人物)?!? 曾子在引用了《秦誓》原文以后,便加以發(fā)揮說:“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這是他根據(jù)《秦誓》的最后七句話,說到那些當?shù)赖娜?,既沒有容人之量,反而妒忌有賢德的人才,那就應該流放他們到四夷去,不和他同居中國。這好像是曾子完全學了孔夫子的辦法,一上手就先處理了少正卯再說嘛!其實,并非如此。這幾句話,是曾子理解到秦繆公作《秦誓》的時候,有關百里奚和蹇叔的出身故事,我們在后面再說清楚,就可明白他評論的要點了。因此,他的后文就說: 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縱然看到好的賢人,但不推薦提拔),舉而不能先(雖然推薦提拔了,但太遲了,已失去他發(fā)揮才能的時機),命也(那是命應該如此,無話可說)。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明知道他的不對,但不能辭退他,或者辭退了,還不能真和他疏遠),過也(這就是本身的罪過)。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災)必逮夫身(總之,為政治國之道,假如只是憑自我的主觀,師心自用,或剛愎成性,自己真正所愛好的方向和目的,是一般人們所厭惡的;自己所討厭的方向和目的,正是一般人們所喜愛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違背了人性。那么,倒楣的災難,一定會臨到他自己的本身了)。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最后一句是曾子的結論:所以說,真是一個仁人君子,必然會遵循一個千古不易的大道,那就是言行忠信,必然可以得到一切好的結果。如果是自滿、自慢、自傲,而且自以為是,一點也不悔改,那就必定會失去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