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個人歸納---德國近現(xiàn)代史(十二)
磨礪利劍者 羅恩
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伯爵 ?普魯士元帥,陸軍部長。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的三元勛之一,與俾斯麥和老毛奇齊名。羅恩伯爵對普魯士德國陸軍的貢獻在于系統(tǒng)化軍隊管理。
1848年,羅恩協(xié)助炮彈親王威廉,也就是日后威廉一世鎮(zhèn)壓巴登的起義。之后平步青云,1850年晉升少將,1859年晉升中將,任軍隊改組委員會委員和陸軍部長,1861年兼任海軍部長。

當時普魯士還沿用拿破侖戰(zhàn)爭時純防御性的舊后備軍制度,已經(jīng)遠遠不能適應普魯士統(tǒng)一小德意志的需要。當時普軍是14萬,而奧地利有31萬,法國42萬,沙俄已有99萬接近帶甲百萬。因此,擴大軍事編制,延長服役期限迫在眉睫。1862年,羅恩在眾議院開幕式上提出軍事改革方案。要求把軍隊的服役年限從2年延長為3年;取消國民后備軍;改換常備軍裝備,從下年度起每年撥款950萬塔勒作為軍費。這些措施意味著征兵額從4萬人增至6.3萬人,軍隊從92個團增至147個團,平時兵力由14萬人變?yōu)?1.7萬人。
議會擔心這將會成為容克反對議會政治的工具,以進步黨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派運用1850年憲法賦予議會的權力與政府討價還價。但是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強烈支持之下,羅恩成功推進了自己對于軍制的改革,以普遍的三年義務兵役制保持全國的軍事化,規(guī)定在正規(guī)軍作戰(zhàn)時由后備軍保衛(wèi)國家。他的改革使普魯士在1866年普奧戰(zhàn)爭中迅速擊敗奧地利,并取得了1871年對法國戰(zhàn)爭的勝利,為統(tǒng)一小德意志立下汗馬功勞。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廳稱帝的祝酒詞中贊頌道:“你--羅恩,磨利了寶劍;你--毛奇,正確使用了寶劍?!?/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