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職的使者
下面講到學問的外用。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是衛(wèi)國有名的賢大夫,而衛(wèi)國是孔子比較有感情的國家??鬃拥叫l(wèi)國時,就住在蘧伯玉的家里,孔子和許多弟子的生活,都是蘧伯玉供應的??鬃踊氐紧攪院?,蘧伯玉派了一個私人代表來看孔子。孔子就陪這位遠道來客,坐在一起談話??鬃訂査鞠壬诩依镒鲂┦裁词??這位使者就說,我們蘧先生天天在家做修養(yǎng)的學問,希望自己做到每天少些錯誤(這就是儒家講究的每天都要自己反省,在《論語》第一篇就提到過“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加以檢點,能夠做到少錯寡過,就是了不起)。但是他感覺還做不到,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看了這節(jié)對話,被人問到長官的事時,替自己主管應對得那么謙虛,那么得體,所以等到他離開以后,孔子就立刻告訴他一些學生,這個人夠得上當代表,夠得上當大使,他替派他出來的主管所答的話,謙虛而不失體,非常恰當。換句話說,也看出這個使臣本身的修養(yǎng)學問。 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假使在自己國家以內(nèi),出去為朋友做代表,或被主管派出去辦一件事,要把立場先站好,這是很難的。有的人把主管捧得太過分了;有的發(fā)主管牢騷,先罵起自己的主管來了。如果到國外當大使,更嚴重了,那就要看修養(yǎng)的風度了。所以外交人才難得,尤其貧弱國家的外交,說話的立場,不易把握。 透過這段文字的記載,首先了解的,是蘧伯玉晚年退休以后的修養(yǎng),確有大臣退居林下的風度,的確不同。第二,表示了蘧伯玉用的干部,代表他出使的人,應對才能之高明。第三,可見主管與干部之間,本身修養(yǎng)的配合。第四,孔子借此教育的機會,告訴學生們,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做使者、當代表。說話得體,謙虛而包含的意思很多。假使孔子要責備蘧伯玉,或責備衛(wèi)國的什么缺點,當這位使者說出這句話時,已經(jīng)把孔子封住了口,使孔子不好意思再說出責備的話來,所以孔子極力稱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