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市東宮村:漢太尉楊震故里,天下楊氏第一村
在華陰市區(qū)里,有一條楊震路,因為南端不通,所以很少進入。2019年8月26日清晨,騎著共享電動車,在華陰市區(qū)吃飯,經(jīng)過楊震路的時候,我專門拐進去轉(zhuǎn)了一圈。道路南端的西側(cè),矗立著一塊照壁,上面寫著“漢太尉楊震故里”幾個大字——
每次沿著東岳路,經(jīng)過華陰市區(qū)時,都會看到南北向的楊震路。在楊震路口上,豎立著寫有“廉政文化一條街”字樣的路牌,表達對楊震一生“清正廉潔”精神的傳承。
同時,路邊還有一塊寫著“天下楊氏第一村”的紀念碑,每次經(jīng)過這里,都會被它吸引,感到非常好奇。原來所謂的“天下楊氏第一村”,便是指楊震路南端的東宮村,也就是東漢太尉楊震的故里。
繞過路邊寫有“漢太尉楊震故里”的照壁,便進入了東宮村內(nèi),一條東西向的道路,延伸至村子的中間。放眼望去,道路盡頭,有一座古老的小廟。
東宮村原名“紫微宮”和“晉公子宮”,為華陰楊氏先祖所建。據(jù)說,楊氏宗族為周武王的后裔,因封地在羊舌,史稱“羊舌氏”。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晉國六卿欲弱公室,制造了“祁盈之難”,對晉室之中堅羊舌肸(晉太傅叔向)之子羊舌食我,以“黨于祁盈,犯上作亂”相誣陷,盡滅其族。
當時,有秘密逃亡到華山仙峪的羊舌氏,生子名道,命系一脈,以叔向的食邑“楊氏縣”為姓,創(chuàng)姓楊氏。楊氏家族劫后余生,一直居住在東宮村,繁衍生息,重鑄輝煌。因此,有這樣的說法:“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楊氏歸東宮”。
順著東西向的道路,來到東宮村的中央,三官廟和楊公祠赫然呈現(xiàn)在眼前。根據(jù)旁邊《紫薇宮堡月匝十六日會布施碑》的記載,三官廟重修于清咸豐七年(1857),供奉著道教的天官、地官和水官;楊公祠修建于2013年9月,為東宮村兩委會和楊氏宗親會發(fā)起,集資修建,以便祭祀。
楊震(?—124),字伯起,隱士楊寶之子。少時師從太?;赣?,隨其研習《歐陽尚書》,通曉經(jīng)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夫子”之稱。五十歲時,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舉薦,先后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州太守等地方官吏。
元初四年(117),入朝為太仆,相繼升為太常、司徒和太尉。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被中常侍樊豐等人忌恨。延光三年(124),楊震被罷免,返鄉(xiāng)途中飲毒酒自殺。漢順帝繼位后,下詔為其平反。
清朝末年,東宮村依然有周長636米的城墻,東西兩座城門上分別鐫刻“紫氣東來”和“呈祥西土”,門楣多雕有“清白傳家”四字,并且在路邊種植大量槐樹,繼承了楊震的“槐市遺風”。1924年,城墻被鎮(zhèn)嵩軍的炮火所毀,村內(nèi)的建筑也遭到了破壞。
戰(zhàn)國時期,從楊道的第五代孫楊琪,到第十一代孫楊章,七代中有六代重新登上政治舞臺,為周王朝的司馬、大夫、左將軍、左庶長等命官;西漢時期,楊碩率八子,隨劉邦征戰(zhàn),第六子楊喜擊殺項羽有功,被封為“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楊喜第四代孫楊敞也官至宰相,史稱“西漢十輪”;
東漢時期,楊震之后,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繼承楊震遺風,官至太尉,四世三公。此后,歷朝歷代,華陰楊氏皆名人輩出:西晉分掌軍國大權的“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北魏的公室大族楊播兄弟,隋朝的文帝楊堅和煬帝楊廣,唐朝的十一位楊姓宰相,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