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抑郁焦慮?父母高頻使用的這個詞,暴露了原因
不難發(fā)現(xiàn),家長們在向精神科醫(yī)生講述孩子的情況時,用得很高頻的一個詞是——突然。
孩子一向成績優(yōu)秀,突然就厭學了
孩子之前還能聊幾句,突然就不和我們交流了
孩子之前還好好的,突然就抑郁了

想和這些焦慮無助的父母們好好聊一聊,孩子的心理問題并不是一蹴而就,橫空出現(xiàn)的。
從量變到質(zhì)變,心理創(chuàng)傷會有個不斷疊加的過程。
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突然”變化的原因都指向了“無效溝通”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1尊重孩子,少否定多認同
在最近的大熱劇《漫長的季節(jié)》中,男主王響在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后,終于學會了怎樣和孩子交流。
面對親生子王陽,王響有著嚴重的“父本位”思維。
他習慣于否定兒子,希望用自己的大道理把兒子拉回正軌。

劇中有這樣一幕:
王陽在房間里寫詩,王響不敲門徑直闖入。
沒經(jīng)過兒子同意,他不由分說一把奪過本子。
一邊翻一邊念了起來:
“打個響指吧。
他說,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p>
老實說,這真是不錯的詩句??墒?,并不懂詩的王響開始了說教,批評兒子寫得不合轍不押韻,應該改成:
“打個響指吧,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

面對父親的點評,王陽并不接受。這種態(tài)度激怒了王響,他劈頭蓋臉對兒子一頓訓斥:
“你這孩子,是不是給臉不要臉?”
同時開始拿考試說事,又提了一大堆要求……
很明顯,王響對于王陽既不了解也不尊重,他那些無意義的貶低和指責,不僅踐踏了王陽的尊嚴,也讓兒子越來越不愿意和父親交流,最終也成為王陽悲劇的原因之一。
痛失王陽后,王響“大徹大悟”。
他在鐵路邊撿到了養(yǎng)子王北,開啟了對父親這個身份的救贖之路。
王響總是在朋友面前稱贊、鼓勵王北,不對王北的行為隨意批評指責。

他還拒絕了親戚借宿王北房間的要求,認為這種事只有兒子能做主,充分地尊重了王北的隱私權(quán)和個人空間。
當初王響對于王陽的就業(yè)選擇一再干預,也不支持孩子的寫作夢想;而對王北的美術(shù)愛好和志向,王響卻給予了百分百的鼓勵和支持,甚至拒絕王北要留在家里陪伴他的想法,給了他充分的選擇自由權(quán)。
王響學會了對孩子的尊重與認可。那個王陽眼里固執(zhí)霸道、無法溝通的父親,在多年后,終于成為了王北心中善解人意的好爸爸。
同一個父親,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出的兩個孩子性格迥異,命運殊途。
2耐心傾聽,不做假民主父母
看了王響的故事,不少父母會說,我們家一向很民主,我總是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但孩子愛說“隨便”。
其實,也許并不是孩子沒主見。
“你自己選”,有時是父母最大的謊言。
大家可以品品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媽媽的做法。
請同學一起吃飯時,齊明月媽媽讓女兒點菜,笑著說:“想吃什么,就點什么。”
當明月慢吞吞終于點出三樣菜時,明月媽一把奪過菜單,開始抱怨:
“每次讓你點菜,都是這老三樣,這么多人,你也不問問他們要吃什么,有沒有什么忌口……”
對這種場面習慣成自然的明月,雖然滿腹委屈,但一聲也沒吭。

在另一場飯局上,母女倆上演了相同的戲碼。
一家三口在飯店吃飯,明月媽媽點菜時,父女倆在一旁玩手機。
明月媽媽不高興地呵斥女兒:“齊明月,媽媽點菜的時候能不能參與一下?我是你們保姆啊?”
明月戰(zhàn)戰(zhàn)兢兢點了份扇貝后。明月媽依然不滿:“剛點了份粉絲蒸鮑魚,又叫扇貝,有點規(guī)劃好嗎?你現(xiàn)在的份額就剩青菜了?!?/p>
而當明月?lián)Q成油麥菜后,明月媽扭頭就問服務員有沒有上海青。
諸如此類的“無效溝通”經(jīng)常上演后,最終會讓孩子崩潰。

像明月媽媽這樣的父母,喜歡打著尊重孩子的旗號行事,卻從來不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老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是典型的假民主父母作派。
他們總有著強烈的控制欲,無法接受一個不聽從安排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絲·埃文斯曾在《不要用愛控制我》寫道:“對于控制者來說,他們根本不關(guān)心你的想法,拒絕真正了解你?!?/strong>
3放下身段,不要老講大道理
生活中,父母常常會抱怨:
“不管說多少次,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真的是要氣炸了!孩子怎么就這么不講道理?”
有心理學者曾直言:“有時父母的嘮叨,看似是關(guān)心,其實是一種慢性心理折磨。”
某種程度上,父母喋喋不休地講道理,是一種指責,其本質(zhì)是一種言語否定,在剝奪孩子做決定的權(quán)利。

當父母并不贊同孩子的想法、行為,或者拒絕他的請求時,會跟孩子講道理。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明事理,從而改變想法或者行動。
當然,孩子一般會有兩種反應:哭喊拒絕,或者委屈答應。
哭喊拒絕,是孩子發(fā)泄情緒的一種方式。他希望能用哭喊來改變現(xiàn)狀,達到目的。而委屈答應,則是害怕父母會生氣,所以表現(xiàn)得“懂事”。
這兩種反應,對孩子的發(fā)展來說,都不好。前者會讓孩子容易情緒失控,而后者,則是刻意壓制自己,討好他人。
為什么道理給孩子說了一百遍,他們還是不改呢?
6歲前的孩子,所有的想法和看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再加上他的大腦發(fā)育還不完善,用于理性思考和判斷的腦神經(jīng)元不夠發(fā)達,所以很難理解父母口中的大道理。
跟6歲前的孩子講道理,就跟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樣,軟綿無力。
6歲后的孩子,可以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但令人無奈的是,孩子越長大,就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父母想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只會招致逆反心理。即便孩子沒有用語言回擊,也會用消極反抗的方式,來表示不滿。比如拒絕和父母溝通。
當和孩子發(fā)生矛盾時,與其講道理,不如收起父母高高在上的身段,彎下腰去抱抱孩子。
什么時候能與孩子講道理呢?必須是在孩子情緒平穩(wěn),且認可父母的時候。
版權(quán)聲明:部分內(nèi)容、圖片、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nèi)容侵犯您的版權(quán)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chuàng),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及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