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盧安克
盧安克,1968年出生在德國一個中產(chǎn)家庭,大學時的他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中國,深入廣西山區(qū)無償支教了十八年,期間他與山區(qū)人民同吃同住,粗茶淡飯,粗布衣裳,在那時未經(jīng)修繕的泥土路上一走就是半天的時間;他在夜里會譯文寫書,以此來維持生計,攢下的錢他就用來修繕教室,給孩子們買吃買喝,或是置辦衣裳;他每周都會去留守兒童的家中去陪伴他們,圍著火盆給他們補課、講故事。
盧安克也是有家庭資產(chǎn)和家室的人,他的妻子也時時提及這件事,他在山區(qū)支教不僅毫無利益可圖,這長久的分離甚至影響了兩人的婚姻??墒潜R安克并不后悔,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把我的一切都交給他們了,就連同我自己也都交給他們了,我的命好像和他們的命,連在一起……"在鏡頭下,令人難以忘懷的除了他那流利的中國話和其中的質(zhì)樸辭藻,還有一雙大手也遮掩不住的兩行熱淚。 盧安克在書中這樣寫到:"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家,他的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學生,學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個人為了人類的發(fā)展,那么全人類就是他的后代。"他的胸襟,不可以說是不博大,,他的精神層次已然到達了一個高度。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人,一位同樣來自西方世界而為中國的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偉人,毛主席曾經(jīng)這樣描述他:"……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就是白求恩,一位為戰(zhàn)時醫(yī)療工作犧牲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如今我在盧安克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我知道盧安克不是任何人的影子,他就是他自己,可是他的精神和所作所為和白求恩的一樣偉大。
有人有媒體懷疑盧安克的動機,說他是間諜、是不懷好意,等等等等,可是我只看見了一個想要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不發(fā)達地區(qū)憑一己之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人,一位滿心想要孩子走出大山的人民教師。 我時常愛跟人說,我在盧安克的身上看到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寫在典籍中卻幾乎無人做到的價值觀,簡單的兩個字:博愛,這樣的精神已經(jīng)超越了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了一種近似神話人物的個人塑像。這樣純粹、博愛、對世界人民心存熱忱的人,或許還有? 我今天寫這樣一篇文章,純屬長歌當哭。一個德國人在這片土地上揮灑青春,奉獻自己,然而當今的我們,竟找不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