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一):曹操(16)
話說關(guān)羽解白馬圍后,離開了曹操身邊,曹操對此表示理解,這讓千年來的世人都很敬重關(guān)羽。
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三國志·關(guān)羽傳》
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裴松之
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并有國士之風。
——《三國志》
之后,荀攸給曹操獻上欲擒故縱的策略,曹操照辦了,成功斬殺了文丑。
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陳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
——《三國志·荀攸傳》
此時的劉備迎來了關(guān)羽、趙云的回歸,在趙云的幫助下回復了一點力量,之后再說,這里簡單說說劉備的作為,配合文丑作戰(zhàn),配合袁紹襲擊許都。
紹渡河,壁延津南,使劉備、文丑挑戰(zhàn)。太祖擊破之,斬丑,再戰(zhàn),禽紹大將。
——《三國志·袁紹傳》
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氵隱〉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
——《三國志·曹仁傳》
曹操穩(wěn)住了陣腳,但缺少糧食,從一些旁證中可以看出:
沮授又曰:"北兵數(shù)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zhàn),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三國志·袁紹傳》
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
——《三國志·魏武帝紀》
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p>
——《三國志·魏武帝紀》
五年,與紹連戰(zhàn)。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
——《三國志·荀彧傳》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應紹,食乏。
——《三國志·袁紹傳》
兵馬數(shù)據(jù)上,袁紹的兵力數(shù)據(jù)基本無異議,但曹操的兵力數(shù)據(jù),依據(jù)裴松之的分析,不少于一萬(考慮到分兵、善后工作等)。
眾數(shù)十萬,以審配、逢紀統(tǒng)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三國志·袁紹傳》
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世語》
案魏武謂崔琰曰"昨案貴州戶籍,可得三十萬眾"。由此推之,但冀州勝兵已如此,況兼幽、并及青州乎?紹之大舉,必悉師而起,十萬近之矣。
——孫盛
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后百戰(zhàn)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馀萬,馀所吞并,不可悉紀;雖征戰(zhàn)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夫結(jié)營相守,異於摧鋒決戰(zhàn)。本紀云:"紹眾十馀萬,屯營東西數(shù)十里。"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shù)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竊謂不然。紹為屯數(shù)十里,公能分營與相當,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紹若有十倍之眾,理應當悉力圍守,使出入斷絕,而公使徐晃等擊其運車,公又自出擊淳于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明紹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諸書皆云公坑紹眾八萬,或云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
——裴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