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體

第二次吐槽。
隨手打開,都是讓人無法直視的問題。
“如何評價演員XX?”這樣的問題,本身就非常不尊重對方。因為特定事件而起疑惑,應該去對細節(jié)提出疑問。對演員本身,從職業(yè)素養(yǎng),個人追求,性格,愛好很多方面都是可以去評析的。臃腫的提問,就會有千奇百怪的回答,且多是牢騷之語。
“為什么美國確診已經(jīng)突破150萬了,醫(yī)療系統(tǒng)還沒被擊穿?”會上網(wǎng)的年輕人,不應該沒有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怎么會問出“醫(yī)療系統(tǒng)被擊穿”這樣的問題。
“一個從來不發(fā)朋友圈的男生是什么性格?”提問者不思考問題本身是否有價值,胡思亂想的,癡人說夢的,構不成問題的,都要來發(fā)問。長著一雙眼不去觀察實際的對方,跑來問不明就里的眾人,到底是想表達人家不喜歡你還是你不喜歡人家呢?
“如果華為被打倒了,對我們有什么影響?”這不是在傳遞知識見解,而是在散布愚昧。
“大人為什么總是喜歡無謂的爭吵?” 你好好學習就可以天天向上,大人可沒那么容易。
“你與異性同桌發(fā)生過最越界的行為是什么?”這是想聽小黃文了。類似的問題一大堆:“你做過最出格的事是什么?”“你心里最討厭的人是誰?”
這三個問題我不知道怎么描述了。“佛與老子哪個厲害?”“你為什么不追女生?”“吃狗肉的都是些什么人?”
批量的傻瓜問題生成機。我不清楚知乎花了多少精力在后臺,或人工或AI來生成海量的弱智問題。自己回答了一個《死亡擱淺》的問題,隨之而來很多邀請回答“如何看待游戲大結局” “如何一句話惹怒此游戲玩家” “你最喜歡游戲中的哪段CG?” “網(wǎng)速不好能玩這個游戲嗎?” “這個游戲會讓人上癮嗎,為什么?” 剛剛蹦出來一個“這個游戲的初始游玩體驗如何?” 作為玩家,看到這樣的問題,直冒火。如果游玩體驗能用文字描述得出,那玩家為什么要玩呢?太多內(nèi)容,都是為提問而提問。(或許調查調查這些虛假內(nèi)容,我也能弄個做空報告出來了)
不對問題做篩選,就沒有界限。知乎明顯故意放寬了限制,八卦吹水等的內(nèi)容蜂擁而入。最開始嚴謹?shù)闹R問答社區(qū),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菜市場。
嚴苛的知識范圍不好界定,但回答者的態(tài)度應該是端正的。問題能否勝任,該怎么回答,如何傳遞知識,這些基本操守被用戶一腳踢開。
打開問題,它分散人精力的時間要遠遠大于獲取知識的時間。回答者用盡渾身解數(shù)吸引觀者,一個問題獲贊高的,多抖機靈,顧左右言他。這人看到這么個報告,那人看到那樣的數(shù)據(jù),激動得端上來,夸張解釋,聲淚俱下,博得滿堂喝彩。風氣慢慢形成,本該專業(yè)回答的問題,被聞訊趕來的江湖郎中,赤腳大仙所霸占。內(nèi)容偏向獵奇,知識型“故事會”開張了。
作為一個以分享知識為基準的社區(qū),應該去努力維護理性交流的氛圍。但知乎忙著擴張,一發(fā)不可收拾,失掉了應該有的基準。知識成了一種廉價的獲利工具,靠知識出身,賺到錢踢開它便是。
標榜知識社區(qū),最后卻發(fā)展成了知識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