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節(jié)感覺挺好的數(shù)學課
上課鈴聲響起,我走進教室,走上講臺,同學們在班干部的起立聲里站起來,鞠躬,“老師好!”同時站起來的還有學生后面兩排的十幾位老師,我趕緊點頭示意,“同學們好!請坐!”
這節(jié)課,我先是引導同學們一起解讀學習目標,當然我不是自己說,而是請同學來說,并適時追問,耐心地等待同學們的思維火花,然后拋出問題,請同學說表格中數(shù)據的含義,對學生口頭表達中不準確的說法予以糾正,及時詢問大家是否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請同學們在審題的基礎上填寫表中的空白,并邀請一位同學板演,又請另外有不同解答的同學上去修改,追問填寫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是這樣的?總之,通過畫圖(數(shù)軸)、列表、方程等知識對電話計費問題做出了最后的結論,這是一節(jié)以提問為主、引導學生分類、解方程,最后解決問題的課,順暢、有思考,有生成,是讓我感覺挺好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
說起這節(jié)課的緣由,我來說一下,我們S中與G中、X中聯(lián)合組織了11月初的中段考試,然后各個備課組安排同課異構活動,而我們初一數(shù)學在X中的提議下,對“電話計費問題”進行探究,這是初中數(shù)學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一課,具有綜合性強、難度大的特征,之前老師們普遍的觀點是:本課不宜講,因為講了學生也基本上不懂,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做更“有用”的題目,所以不少人的做法是,要么一句話帶過,要么直接跳過,但通過這次備課的過程,我突然就想,倘若大家都是這樣的處理,那么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在哪里?難道僅僅是為了教材體系的完整嗎?再看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1.體驗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2.體會分類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強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如果大家都是一帶而過,怎樣“體驗”?如何“體會”?我們數(shù)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引導學生經歷活動過程,而本課正是學生“經歷”的大好時機,豈可白白放過?
于是在接到任務的當天,我就開始思考如何設計這節(jié)課的程序。首先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然后上網查找相關教學設計、課件、案例,但大多不夠理想,之后我又回來翻看教案書,看到其中的教學設計也是缺乏實用性,后來就又翻看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這次竟欣喜的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有詳細的教學設計,這讓我想起平時對待教師教學用書的態(tài)度來,每次開學發(fā)下來的教材和教學用書及配套資料,首先要讀教材,然后就是在配套資料上找題,而對于教學用書,只是在查看課本習題答案時或者對教材中某個問題的處理不明確時才去翻看,根本上就沒有重視過,這是很悲哀的事情!作為一名從教十幾年的老教師,一直這樣對待教學用書,確實令人汗顏使人慚愧。對教材、教學用書的不熟悉,導致了在教學實踐中的被動,難免走彎路,這是太不應該出現(xiàn)的情形!
對于大家普遍認為難度大的這一課,教師用書有詳盡的教學設計,從學習目標的制定、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到教學過程的問題設置、師生活動的安排及意圖、配套練習的選擇,都為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而我從教學設計的編寫、課件的修改充實、還有導學案的編寫,都基本依據教學用書的體系,雖然不可能全盤照搬,但主要環(huán)節(jié)還是以此為據的。經過幾天的努力,終于有了眉目。
然后我邀請同事劉老師、吳老師來聽課,為我的課提出意見和建議,據此進行了修改;接下來甚至又進行了全程錄像,使我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自己的言語、教態(tài)、板書、預設與生成,接著對這節(jié)課的設計、課件、導學案又進行了相應的修改更新。至此,對這一節(jié)同課異構的課,我算是有了一個比較充分的準備。
11月26日中午2:20左右,我和同事劉、林、陳、周、翟共六人,分別駕乘三輛小轎車奔赴X中,抵達時已是2:45,離安排好的第一節(jié)課開始只有5分鐘,好在我清楚上課地點在5樓的空教室,所以我們一行六人準時到達了現(xiàn)場,同時,X中、G中的相關老師已經就坐,來自G中的年輕的陳老師已開始上課。
拿到該陳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探究案,我發(fā)現(xiàn)他的內容與教材上的探究問題大有不同,前后有六七道與計費相關的題目,是比較容易的問題,是對教材內容的“大膽”處理(放棄)。這些題目當然也可以達到讓學生體驗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問題的目的,還有陳老師的表現(xiàn)有兩個突出的地方:板書飄逸;課件精美,適合學生的層次。
在兩節(jié)課后的評課環(huán)節(jié)中,大家看法是各有所長。陳老師板書清楚,課件優(yōu)美,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而我的課體現(xiàn)了老教師的特點:嚴謹、提問時機好、耐心等待學生的思考,兩節(jié)課都體現(xiàn)了生本的理念,甚至在兩位科組長看來,我堪稱“骨干”、“名師”,這是我心里尤為不安,畢竟是第一次上這樣的公開課,能獲此贊譽,難能可貴,似有過譽之嫌,但我想,任何事情用心去做,總有收獲,這絕非虛言。
感謝X中提供了平臺,感謝同事劉老師、吳老師等的支持與幫助,感謝自己的堅持不懈!
????????????????????????????????????????????????????????????????2015年12月26日
(2015-12-25 17: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