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確實沒用了,至少在民用領域是這樣
這篇本來的題目是《看焦距沒用!要看可視角度!》,沒想到寫到最后,導出了現(xiàn)在這個題目的結論。
以前總覺得那個焦距可視角度表沒啥用,焦距嘛,多少毫米,多少毫米,那不是寫得清清楚楚,還要可視角度干嗎?也不直觀。
直到最近,因為心中割舍不下對長焦的執(zhí)念,想去買一個長焦卡片機,隨身帶著隨身拍,才知道焦距有多騙人!

先是想小而全,就找到了佳能的SX740HS,等效24-960mm的焦距,雖然是1/2.3的底(跟小米13Ultra的長焦一樣),但人家是平滑變焦啊,而且960mm,開玩笑呢,當望遠鏡都夠了。
跑到佳能體驗店試了試,感覺畫質(zhì)確實一般,但總比手機放大要好一些,都開始問價格了,突發(fā)奇想,拿起旁邊的G7XM3試了試,1寸的底,等效24-100mm的焦距,那跟960mm能比嗎?你別說,拍遠處房頂,放大到同樣構圖,雖然確實不如SX740,但差距是需要放大才可見的,我一下就毛了,趕緊中止購買流程。
現(xiàn)在都佩服我的定力,多年研究相機的功夫沒白花啊。
離開佳能體驗店,我就直奔索尼體驗店。
當時的想法是,各大媒體都推薦黑卡7看來是沒錯的,1寸底配上等效24-200mm,就是數(shù)碼變焦,估計都好過SX740了。
不過,不少攝影區(qū)博主都做過對比,卡片機跟手機已經(jīng)沒優(yōu)勢了啊,小米的體驗店正好在旁邊,要不先去小米看看?
說去就去,找到小米13ultra,一試,果然畫質(zhì)滿意,就準備換手機了。
從小米店里出來,不放心,又去索尼那邊看了看,黑卡7,畫質(zhì)確實不錯,但感覺手機也不是不能替代,而且黑卡7那個沒手柄的設計,除了雙手端著,沒有別的握持姿勢了,太失敗了。
RX10M4倒是很全面,不過那重量,蔡司的鏡頭里面料估計挺足的,感覺比APS-C的配個旅游頭都不輕。
回到家里,總結經(jīng)驗,才明白自己對焦距的理解一直是有問題的,只看焦距數(shù)字有很大誤導性,大家仔細看一下這張焦距和可視角度對應的圖:

就說常用焦段,14mm到24mm,焦距變化了10mm,可視角度卻從114度到了84度,變化了30度,所以廣角變焦鏡頭的變焦范圍其實是很大的。
24mm到50mm,數(shù)字變化了26,但可視角度卻從84度到了46度,變化了38度,差不多一半了,佳能最近出了個24-50的套頭,這么看還變得不少。
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長焦端,超過100mm,可視角度的變化就很慢了。
70mm到200mm,數(shù)字變化了130,可視角度從34度到12度,只變化了22度。
到了超長焦,改變就更慢了。從200mm到600mm,400mm的差別,可視角度從12度變到4度,總共才變了8度。
落實到拍照上,超長焦還有進光不足、空氣質(zhì)量、空氣擾動、防抖困難等問題,畫質(zhì)拍出來又是大打折扣,所以,就算打鳥,也不能用太長的焦距,超長焦基本就是為了拍月亮的。
所以,不管是旅游還是日常拍攝,除非你是狗仔隊,否則200mm以上的鏡頭其實意義不大,這么說來黑卡7的焦段其實是很理想的,就是索尼的工業(yè)設計給做廢了,也難怪佳能的24-240出了之后價格竟然能翻倍。
而且卡片機真的沒必要買了,旗艦手機現(xiàn)在的攝影能力足足夠了。
就連全畫幅,前兩天有博主跟手機對比,也被打得不分伯仲,相機真是堪憂了。
唯一能守住的可能就剩大光圈虛化了,但也是眼看要被算法模擬。
這么看,在民用領域,相機確實沒什么用處了。
這對攝影愛好者到底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呢,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