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簡報
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簡報
《考古》 1960年03期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1959年6月下旬,在西安西郊中堡村發(fā)現(xiàn)一座唐墓,陜西省文管會卽派屈鴻鎖同志前往清理。該墓墓頂已被挖去一部分,墓室的大部分器物保存比較完整。
這座唐墓是一土洞墓,方向正南北,墓室長3.5,寬2.2,中寬2.26來,成長方形。墓室殘存的兩壁高80厘米。墓道因施工緊迫,未發(fā)掘。
人骨架及葬具,由于波土的擾動,原來位置形狀不明,在清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板灰,棺釘,漆皮。墓底有長2.68,寬0.66來的灰層,可能是棺板灰。在灰層的北部有頭骨殘片和牙齒,南部有一些零散骨骼。
墓中部分器物因受淤泥的沖動而失去原來位置。鎭墓獸和天王俑對稱的放在墓室門內(nèi),墓室的南部放置著一對馬俑和一對駱駝俑,牽馬和牽駝人俑各站立在前,女俑、豬、狗、羊、鴻、鴨等均在墓室的中部,亭、三彩罐、房屋分布在墓室'的東北部,開元通室錢一枚放在死者頭部(圖一)。
一、俑類
女俑10件∶
分大中小型三類,有梳單登髻和雙驗髻兩種,面型豐滿,臉上施有白粉,有的在口角點小黑點,有的在長眉中問點朱缸或淡黑色點,有的在口角上小黑點的下部用白粉畫梅花點,有的在額上點花兒。 現(xiàn)分述如下∶
1號女俑;雙驗壁發(fā),面向左仰觀,雙手相搭,拱垂腹前,身穿淺黃加緣色衫,下著淺黃色裙,右肩搭一條藍色巾,向后下垂至膝部,臉施白粉,口兩角點小黑點,眉問點淡黑色小點,抹有口缸,足穿尖鞋。通高45厘米(圖版柒 2)。
2號女俑∶瓣發(fā)垂髻,眉問點有朱缸點,口唇抹缸,臉施白粉,身穿窄袖淼黃白色衫,下著草淼色長裙,右肩披一條黃色巾,后垂至膝部。足穿尖鞋,右臂屈舉胸前,左臂垂直,手背向上。通高44厘米(圖版柒 4)。
3號女俑;鬟發(fā)垂髻,眉固涂朱杠花,口兩角點小黑點。并在小黑點下部點有自粉梅花點,唇涂朱杠。 身穿大頜窄袖藍色加黃白小花農(nóng),下著白色加藍點長裙,右肩披一條黃色巾,后垂至膝部。兩手舉在胸前作棒物狀。通高44.5厘米(圖版柒,1)。
4號女俑∶鬟發(fā)垂髻,兩口角點兩小黑點,下部用白粉點梅花點,唇涂朱粒。身穿窄袖加小黃白花衣,下著深黃色長裙,右肩披一淺黃白糅色巾,后垂至膝部,左臂屈舉,右臂稍垂直,手心向上。通高44.5厘米(圖版柒,3)。
5號女俑;窘發(fā)垂髻,兩口角有小黑點,面稍向左觀,身穿藍衫農(nóng),下著黃色長裙。下垂至地,兩手拱舉胸前。通高24.3 厘米(圖版捌,3)。
6號女俑∶額頂上為雙髻,眉問點小黑點,身著白藍花衣,下著草緣色長裙,披藍巾下垂至膝部,兩手拱舉胸前。 通高 24厘米(圖版捌,4)。
7號女俑;發(fā)髻同5號,眉問點小黑點,面向右觀,身穿自色農(nóng),下著藍色長裙,右肩披一條黃色巾,左臂屈舉、右臂下垂。高24.3厘米(圖版捌,5)。
8號女俑:發(fā)髻同7號,身穿窄袖白色衣,下著草綠色長裙,右肩披一條藍色巾,左臂屈舉,右臂靠胸彎舉,通高24.5厘米(圖版捌,7)。
9號女俑:兩件身著藍色窄袖衣,下著白色長裙,右肩披一條黃色巾,兩臂屈舉胸前。通高24.3厘米(圖版捌,6)。
牽馬俑2件:身穿窄袖翻領(lǐng)黃色衣,腰束帶,內(nèi)襯有白黃藍色衣,足穿長筒靴,頭帶軟巾。通高28.5厘米(圖版玖,1)。另1件頭裹巾在兩耳各結(jié)一扣,身穿大翻領(lǐng)淺黃衣,長至膝下,腰束帶,內(nèi)襯藍黃短衣,腰的左邊攜帶洗馬等工具,足穿長筒靴。高28.5厘米(圖2)。
牽.駱駝俑2件:頭帶軟巾,身穿大翻領(lǐng)深黃衣,長至膝部,腰束帶,內(nèi)襯白綠黃色短衣,足穿長?筒靴,兩手握舉作牽駝狀,通高29厘來(圖版陸,1)。另外1件,深目高鼻,頭帶軟巾,身穿淺黃衣至膝下,腰束帶,內(nèi)襯白及草綠色短衣,足穿長筒靴,兩手握舉作牽駝狀。通高29厘米(圖版玖,2)。
天王俑2件:身穿鎧甲,頭頂立有孔雀一個。足下踏一跪怪獸,怪獸左手握一蛇。高65厘米(圖版拾,l)。另外1件形式與前相同,頭戴一孔雀盔,足下踏一怪獸,怪獸右手握一蛇。通高65厘米(圖版拾,2)。
鎭墓獸2件:1件為人面獸身,作賊狀,通身黃白藍綠色,通高57.5厘米(圖版拾,4)。另1件獸面獅身,通身黃白藍綠色,通高57.5厘米(圖版拾,3)。
馬俑3件:馬頭低俯微向左側(cè),全身呈白色,鬃為深黃色,鞍鵰俱全,嘴角兩側(cè)各有錐形鑛1個(左深黃右草綠色)。馬頭上的轡飾俱全,頭上的籠套是草綠色,上飾有草綠色花朵,兩耳下和鼻上的革帶系有杏葉的垂飾,胸前和股后也都絡(luò)以草綠色革帶,胸前的帶飾有杏葉形垂飾大小各7枚。股后的(翱:)兩側(cè)飾有杏葉形垂飾各四枚大的、四枚小的。革帶交結(jié)于尻上,交結(jié)處有杏葉形垂飾4枚。馬通高40,長48厘米(圖二)。另1件,全身赭黃色,禁色淺黃微透白,左側(cè)留一撮長禁,鞍上披以藍色障泥。馬頭上轡飾俱全,嘴角兩側(cè)各有鎌1個(左草綠右深黃),馬頭上的籠套是草綠色革帶,上飾草綠色杏葉形垂飾,兩耳下和鼻額前的革帶系有杏葉形的垂飾,胸前和股后也都絡(luò)以草綠色革帶。胸前的革帶懸有杏葉形垂飾,大的5枚,小的4枚,股后的革帶兩側(cè)飾有杏葉形垂飾大的各3枚,小的2枚。通高43厘米(圖版玖,1)。又1件,身黃色,祭白色,背上鞍鞘俱全,鞍上披一草綠色毯子,兩側(cè)各扎一結(jié),馬頭上轡飾俱全,嘴角兩側(cè)各有草綠色鎌1個。馬頭上的籠套是黃色微透綠,革帶上飾草綠色的杏葉形垂飾,兩耳下和鼻額前的革帶系有杏葉形的垂飾,胸前和股后也都絡(luò)以章綠色革帶,胸前革帶懸掛杏葉形垂飾5枚,股后的革帶兩側(cè)各飾有杏葉形垂飾3枚。通高45厘米(圖三,1)。
駱駝俑4件:一為昂首作立狀,駝身作赭黃色,頫部上下、前腿上端、兩案的長毛和尾部涂以白色釉,背上墊有1橢圓形的毯子,雙鑒露出,毯子為草緣色帶白花,背上搭有虎頭默囊,抖默有野雉、冤子、山羊等物。通高47.5厘米(圖版玖,2)。另外1件為略駝戴樂俑,和西安西郊鮮于庭誨墓出土的駱駝載:?樂俑有些相似(‘‘西安郊區(qū)三個唐墓的發(fā)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1期圖版壹)。駝身作白色,頸部上下、前腿上部長毛及尾部涂以赭黃色,背上墊一橢圓形的毯子,毯子邊緣藍色,背上架成平臺,幷鋪有長毯,平臺坐有樂俑7個,前兩樂俑1手捧笙,1手執(zhí)簫作吹奏狀。右側(cè)兩樂俑1手執(zhí)琵琶,1手抱竪琴皆作彈狀。左側(cè)兩樂俑1手托笛,1手執(zhí)拍板。最后1手托排簫作吹狀。7樂俑中間立1女俑,右手前舉,左臂后撤,作歌舞狀(圖版陸)。駝高48.5,樂俑高11.5厘米。
其他2件駱駝,均作站狀,背無鞍,身作赭黃色,通高17厘米(圖三,9)
牛1件:身作赭色高7厘米(圖三,3)
豬7件:5件身作赭黃色,內(nèi)有1件頭部.黑色,其余2件身作黃色,高5厘米(圖三,8、2)。羊5件:均臥狀,4件深黃,1件黃色,高5厘米(圖三,4、6)。
雉2件:赭黃色,高.5厘米。 ”
鴨1件:赭黃色,高7厘米(圖三,7)
狗3件:形狀一樣,皆為黃色,高8.5厘米(圖三,5)。
二、生活用具
三彩罐2件:形狀大體一致,細部稍有區(qū)別,1個罐蓋形如螺旋,涂以藍黃白赭色釉,肩上施一周藍纏色構(gòu)成的花瓣形的統(tǒng)飾,花瓣下施有兩道縄紋。綠罐腹下端有直徑6.2厘米的圖口,但未透。罐高69.5,口徑12厘米(甲版捌,2)。另1件罐蓋似塔形,特別是纖肩上有象頭及龍頭各3個,象頭是白色,耳為赭黃釉,象頭上有籠套用藍黃色的革帶,有的頭上用草綠色革帶,革帶的交叉挽一結(jié)子。龍頭上全為藍色加有少許赭黃色,額上有白色釉雙角。罐高69.5,口徑12厘米(圖版捌,1)。
陶罐5件:均為灰陶,罐表涂有白粉一昌(其中3個白粉脫落),有2件內(nèi)裝有糜子。罐有蓋,侈口、圓唇、鼓腹、平底。高19厘米。
三、建筑模型
假山1件:山峯與水池相連接,水池兩側(cè)及前面都凹進如花瓣形,山峯有樹木花草小鳥,山涂以藍綠、赭黃、草綠釉,鳥藍黃釉,池醉草綠色釉,池中心不上釉是白色。高18厘米,池寬17厘米(圖版伍,4)。
八角亭1件:亭柱及臺階均殘損,后經(jīng)曳原。亭全為赭色,上劃草紋。頂寬19厘米(圖版伍,1)
一四角攢尖亭1件:亭頂全施綠釉,兩側(cè)有窗,南陰線畫出直機窗據(jù),前后無門,但有門檻。底層高23,檐長10厘米(圖版伍,2)。
房子共8座:均為懸山式,通檐用二柱7座,用四柱1座,有欄額。通檐長6-13厘米,柱高13—17厘米,臺階長17—34.5厘米。其中7座屋頂涂有綠色釉,柱均為紅色,1座屋
此外尙有開元錢一枚,殘小陶俑身3件,女俑座七件。
這座唐墓同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5年在西安東郊十里鋪發(fā)掘的337號唐墓(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8期)一樣,出土物雖豐富,但未發(fā)現(xiàn)墓志。女俑、馬俑、駱駝俑,在塑造手法和形制上略同于西安西郊南村鮮于庭誨墓出土物。當是盛唐時期的墓葬。這座墓中出土的三彩假山、四角亭、八角亭、房,子、駱駝俑都很精致。
執(zhí)筆者 楊正興